2020高考语文难点强化针对练5难点5文言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强化针对练5 (难点5:文言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
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
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
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周书
..》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
”以言慎事也。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
..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
下
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
..。
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
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
”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
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封比干之墓,旌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
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
马弗复乘,牛弗复服。
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
此武王之德也。
故周明堂
..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
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赵襄子攻翟,胜佐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涨也,不过三日。
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
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B.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C.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D.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答案:B
解析:“三日之内”表示时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赏以书社”对应的是“诸大夫”,“弛政去赋”对应的是“庶士”,“河”是黄河的意思,“济”是横渡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句意:三天之内,参与谋划伐商的贤士都被封为诸侯,那些大夫,都赏给了土地,对普通的士人也都放宽禁令,减免赋税。
然后武王才渡过黄河,向西回到祖庙报功。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书》,在文中指由唐代令狐德棻主编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所建周朝的史实,隶属中国正史《二十四史》。
B.黄帝,号轩辕氏,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C.桑林,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后来祭祀所用的乐舞,也称为桑林。
《庄子·养生主》曾描写过庖丁解牛时的动作、节奏,“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D.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建筑物,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配祀祖宗。
现在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就是古代明堂式建筑。
答案:A
解析:A项,“在文中指由唐代令狐德棻主编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所建周朝的史实,隶属中国正史《二十四史》”错误。
既考查文化常识,也考查基本逻辑判断能力。
文章节选自秦朝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不可能引用唐朝令狐德棻编纂的史书。
文章中的《周书》又名《逸周书》是先秦史籍,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史事。
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贤明的君主在实力越强大时就越恐惧,就算在国家安定、顺利的时候,也会像靠近深渊、脚踩薄冰一样心惊胆战。
B.武王虽然打败了商朝,但依然害怕,不敢进入殷都,所以才会封赏尧舜等贤君的后人,紧接着又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
C.武王夺取天下后,给鼓旗甲兵都涂上牲血,收藏到府库里,再也不使用,还在华山、桃林等处繁殖牛马,致力于发展农业。
D.文章结尾处引用孔子举起门闩和墨子折服公输般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国家要想取得胜利进而维持胜利,武力并不是最重要的。
答案:D
解析:A项,“一样心惊胆战”错误。
根据原文“《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
’以言慎事也”分析可知,不是“心惊胆战”,而是“小心谨慎”。
B项,“不敢进入殷都”错误。
结合“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及第二节其他内容分析,武王是进入殷都之后才封赏和改政的。
C项,“还在华山、桃林等处繁殖牛马,致力于发展农业”错误。
结合“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
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
此武王之德也。
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分析,“税”不是“繁殖”,而是“释放”,“致力于发展农业”也是无中生有。
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译文: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译文:
答案:(1)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
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人。
(2)现在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地方积累多少,一天就攻占两座城,灭亡大概要落到我们身上了!
解析:(1)“出”,释放;“救罪”,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分发;“弃”,免除;“责”,欠钱财,债务;“以”,连词,表目的,来;“振”,救济;“穷困”,指处境困难、窘迫的人。
(2)“之”,助词,的;“于”,介词,在;“积”,积累;“而”,连词,表修饰;“下”,攻占;“亡”,灭亡;“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及”,至、到、到达。
【参考译文】
贤明的君主,土地越广大越感到恐惧,力量越强盛越感到害怕。
凡土地广大的,都是侵
削邻国的结果;力量强盛的,都是战胜敌国的结果。
战胜敌国,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侵削邻
国,就会招致很多祸患。
祸患多了,怨恨多了,国家虽然强大,怎么能不恐惧?怎么能不害怕?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就想到危险,在通达顺利的时候就想到困窘,在有所得的时候就想到有所失。
《周书》上说:“就像靠近深渊一样,就像脚踩薄冰一样。
”这是说做事情要小心谨慎。
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
下了车,命令把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供奉桑林的祭祀。
此时,武王仍然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了眼泪。
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遗老,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希望什么。
商的遗老回答说:“人民希望恢复盘庚的政治。
”武王于是就恢复了盘庚的政治,散发巨桥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
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
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
又把比干的坟墓修葺高大,使箕子的住宅显赫彰明,在商容的阁里竖起标志,士人经过要加快脚步,乘车的人经过要下车致敬。
三天之内,参与谋划伐商的贤士都被封为诸侯,那些大夫,都赏给了土地,对普通的士人也都放宽禁令,减免赋税。
然后武王才渡过黄河,向西回到祖庙报功。
又把马放到阳华山,把牛放到桃林,不再让马牛驾车服役,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藏进府库,终身不再使用。
这就是武王的仁德。
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
只有没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
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佐人城、中人城。
将军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饭团,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
身边的人说:“一天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和正当午的日头都维持不了多久。
现在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地方积累多少,一天就攻占两座城,灭亡大概要落到我们身上了。
”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恐怕要昌盛起来了!”
忧虑是昌盛的原因,喜悦是灭亡的原因。
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胜利才是困难的事,贤明的君主凭借这种理念,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
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啊!只有有道的君主,才懂得保持胜利。
孔子力气那样大,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
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以善于用兵为人所知。
善于保持胜利的人,会依靠谋略使弱小变成强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蒋,字德源,常州义兴人,徙家河南。
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
外祖吴兢位史官,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
逮冠.,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
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入院,助力整比。
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
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
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
贞元九年,擢右拾遗
..、史馆修撰。
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
帝尝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
遽召至,答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
”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
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
乃访,条据甚详。
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集贤有人哉!”明日,诏兼判集贤院事。
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
厚修《德宗实录
..》。
以劳迁右谏议大夫。
裴洎罢宰相,而李吉甫恶洎,以尝监修,故授太常少卿。
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
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
每有大政事议
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
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
..学,尤明前世沿革。
家藏书至万五千卷。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B.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C.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D.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答案:D
解析:本题“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遇终”二字分属不同句子,应断开,排除AB项;“显官”是“不至”的宾语,不可断开,且“资质”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
B.拾遗,职官名,唐代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C.实录,史体的一种,皇帝驾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汇编而成。
D.百家,原指秦汉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或持各种思想的人,后来指各种学术流派。
答案:D
解析:“秦汉时代”错误,应是“春秋战国时代”。
故答案为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天性敏锐,博览强记。
他七岁时看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后在做史官的外祖家学习。
B.蒋融会群书,史才高超。
他曾被引荐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图书,不到一年就整理出完善的图书二万卷。
C.蒋以史论政,才能突出。
朝廷上宰相有不能裁决的重大政事时,就会向蒋咨询,蒋引经据典,应对得当。
D.蒋品格高尚,学而不厌。
他曾经抗拒权贵,受到人们推崇;他好学不满足,严寒酷暑手不离卷,终成学问家。
答案:B
解析:“不到一年”说法错误,原文“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时间应是“一年多”。
故答案为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入院,助力整比。
译文:
(2)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
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
译文:
答案:(1)他的父亲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学士,正赶上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
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
(2)蒋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没有漏掉一个字。
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超不过蒋。
”
解析:(1)中关键词有:值,正赶上;殽舛,错乱;白,禀告;整比,整理排列。
(2)中关键词有:诵补,背诵补充;失,漏掉;虽,即便,即使;不是过,宾语前置,不过是,不会超过这个(蒋)。
【参考译文】
蒋,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移居河南。
蒋天性敏锐,七岁时,见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
外祖吴兢任史官,蒋年幼时在外祖父家学习,得到他的书,博览强记。
成年以后,融会贯通群书,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器重他。
他的父亲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学士,正值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
宰相张镒也很欣赏蒋,委任他在集贤院担任低等的官职。
蒋整理编排图书一年多,分部别类,得到完善的图书两万卷。
二次升迁为王屋县尉,担任太常礼院修撰。
贞元九年,升任右拾遗、史馆修撰。
德宗重视这一职务,先在延英殿召见他,随后就任命了他。
(德宗贞元)十八年,调任起居舍人,转任司勋员外,都兼任史官的职务。
皇帝曾登上凌烟阁,看见左面墙壁毁坏剥落,题写的文字模糊残缺,每行仅剩下几个字,叫人抄录下来去问宰相,宰相中无人知道。
皇帝立即派人召来蒋,蒋回答说:“这是圣历年间的《侍臣图赞》。
”接着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不漏一字。
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超不过蒋。
”适逢有诏令询问神策军建置始末,中书省查考没有结果,当时集贤院学士很多没有能回答出来的。
于是前去询问蒋,蒋逐条陈述十分详细。
宰相高郢、郑珣瑜感叹地说:“集贤院有人才啊!”第二天,皇上下诏让蒋兼管集贤院事务。
父子先后担任学士,儒者认为是很荣耀的事。
不久,改任秘书少监,再次兼任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撰修《德宗实录》。
因为有功劳升任右谏议大夫。
裴洎被罢去宰相,而李吉甫厌恶裴洎,因裴洎曾任史馆监修,因此授任蒋太常少卿。
过了很久,调任秘书监,多次受封为义兴县公。
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懿。
蒋长期在朝廷任职,任史官达二十年。
每当朝廷上议论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决时,总要向他咨询,蒋依据经义或旧典来参议时事,他的应对得当确切详实。
当初因这样做而受到礼遇,但最终也因此而触犯了权贵近臣,仕途阻塞不能升任显要的官职。
然而生性纯朴正直,遇到权臣执政,常常多年不得升迁。
曾上疏指责裴延龄的罪恶并抗拒王叔文,受到当时人的推崇。
蒋刚成年时就立志学习,到老不厌倦,即使是严寒酷暑,书卷也不离开面前,因此能通晓百家学问,特別详知前代沿革。
家中藏书达一万五千卷。
蒋原名武,宪宗时因进见皇帝,请求说:“陛下今天息武治文,群臣应当顺承皇上旨意,请皇上允许我改名叫。
”皇上很高兴。
当时朝廷讨伐王承宗战事刚刚结束,蒋担心天子锐意用武,也借此来委婉劝谏。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
自幼有大志。
师胡宪,与朱熹游。
以乡举试礼部
..不第。
尝客衢守章杰所。
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
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
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
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
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
为恢复之本。
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
..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
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
感励。
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
..,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
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
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
遂丐去。
掞之累疏以谏,
移疾
..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
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教授。
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曰:“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
”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
从父有客于盘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
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
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
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
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
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
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曰:“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
”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
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
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速至一无所得
B.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C.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D.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米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答案:B
解析:“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的意思是: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
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
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
其中,“赵鼎”“其子汾”“杰”“蒙之”都是人名,做句子主语,前边都应断开;“杰雅憾鼎”主谓宾俱全,其后断开,排除AD;“又希秦桧意”为目的状语,其后断开;“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B.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到宋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隶属国子监。
C.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如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
D.移疾:上书称病,居官者因为身体有病而被迫辞职。
古人还常用致仕、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答案:D
解析:D项,“移疾:上书称病,居官者因为身体有病而被迫辞职”表述错误,应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故选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掞之为人正直,不畏强权。
他虽然客居在太守家中,但太守为报复赵鼎并迎合秦桧,不但治了翁蒙之的罪,并拘禁了赵鼎的儿子赵汾,魏掞之写信斥责章杰。
B.魏掞之幼有大志,品行高尚。
他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觐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C.魏掞之潜心公务,重视教育。
他任职太学期间,亲自教诲学生,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
D.魏掞之举贤进能,不避嫌疑。
他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答案:C
解析:C项,“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强加因果,文中是平行并列谈的两件事。
故选C。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
译文:
(2)部使者素敬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译文:
答案:(1)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
(2)部使者向来敬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解析:第一句中,“既”,已经;“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葺”,修建。
第二句中,“素”,向来;“假”,借;“赖”,依靠。
【参考译文】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
从小就志向远大。
他拜胡宪为师,与朱熹交往。
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
魏掞之曾经客居在衢州太守章杰那里。
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
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
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
章杰大怒,就治翁蒙之的罪,把赵汾拘捕在兵营,并且把这件事汇报给秦桧。
魏掞之就写信斥责章杰,作揖后径自回到家中。
建造房舍用以读书,书房匾额为“艮斋”,从这以后,人们都称他为艮斋先生。
乾道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遗落民间的贤能之士。
建州刺史芮烨上表称赞他的德行,朝廷特地下诏征召他,魏掞之坚决拒绝。
当时的宰相陈俊卿,是福建人,向来了解魏掞之,竭力邀请他。
魏掞之就凭平民的身份进入朝廷觐见皇上,尽力上言国家的当务之急,要意是劝勉皇上把修养德行、修正民心、培养士人节操作为复兴国家的根本。
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同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太学录。
在他以前,学官都重视虚名,自高自大,不与学生接近。
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
魏掞之请求废止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追加程颢、程颐爵位,并把他们列入从祀之中,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复。
他又进言说“太学的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
现在国家却专以空谈选人”,又没有得到答复。
于是他就请求离开朝廷。
魏掞之反复上疏进谏,并称病闭门不出,同时给陈俊卿写信,责备他不能纠正制止这种歪风邪气,语气非常急迫。
于是他又以迎养父母为借口请归故里,走了几天后,被罢为台州教授。
魏掞之在朝廷任职不到半年,回到乡里后,感慨叹息说:“皇上的恩德如此深厚,可是我的学识却不能够感动皇上。
”于是就天天生活在艮斋,整理往昔的典籍,来寻求自己还未曾涉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