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学医记》(5)香薷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郎中学医记》(5)香薷篇
编者按
前几个故事老爷爷和小指月分别介绍了发散风寒的麻黄、桂枝、紫苏和生姜,今天我们介绍发散风寒的香薷,请看小指月的故事。

香薷篇
一味香薷治阴暑
暑热炎炎,连竹篱茅舍也变得火炉一样。

小指月摇着扇子,额上的汗却没有停下来。

屋外的蝉鸣声,一浪盖过一浪,好像越热它叫得越兴奋。

山脚下的人们纷纷到处找大树来乘凉,在屋里都嫌热。

小指月很奇怪地问,爷爷,为何你不用蒲扇呢?你不热吗?爷爷笑笑,便吟诗一首曰:
众人避暑走如狂,唯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唯人心静身清凉。

小指月一听,他就知道爷爷为什么可以冬不炉夏不扇,爷爷很少焦急烦躁过。

看来热在外面,更在自己的内心啊!静在心,不在静。

这时茅舍门外传来敲门声,一个农民喘着粗气,伴着咳嗽进来了。

这农民说,我在干活,这天太热了,出汗后,怎么觉得头晕晕沉沉的,全身都使不上劲。

然后就在树下阴凉处睡了一觉,一觉醒来,怎么全身又怕冷,又酸痛难受,鼻子也不通气?
小指月便说,你这应该是着凉了。

这农夫问道,这么热的天,怎么还着凉了呢?小指月被问得哑口无言。

爷爷便清清嗓子说,夏月贪凉饮冷,坐卧当风,乃最容易着凉。

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头晕怕冷,浑身酸软呢?他点了点头。

爷爷又问小指月,这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爷爷又问,都是感冒,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发汗解表药?
小指月说,病有轻重,药有四时之不同,秋冬寒闭腠理厉害,这
时非麻黄不足以发其汗。

春夏毛窍开发,稍微用点香薷,就能够祛邪达表。

爷爷便说,那就包两包香薷,各一两,给他喝两天吧。

小指月就把已经包好的香薷拿出两包来递给这位农民。

原来爷爷早就料到今年暑季有很多贪凉饮冷的病人,他们很容易得暑湿感冒,所以提前就备好暑湿感冒要药香薷,专门治疗阴暑之证。

小指月又交代这农夫说,这香薷煎汤不要煎太久,久煎后香气就跑掉了,效果就不太好,喝的时候要放凉喝,太热喝了容易呕逆,因为这汤药有股特殊的香气,晾凉服用,就可以很快暗度陈仓。

这农民也不知道什么叫暗度陈仓,只记得治感冒的解表药不要煎太久,而这香薷煎汤后要凉服,回去还要避风冷,不要贪凉饮冷。

这农夫吃完一剂,胸就不闷,头也不晕了,出了微微的汗,身体酸楚感都消失了。

第二剂下去,鼻也不塞,也不咳嗽了,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样子,下田干活去了。

人真是奇怪,生病时寸步难行,神疲乏力,一旦恢复健康,便龙精虎猛。

可见身心健康是多么重要!
李时珍说,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所以用香薷来治疗暑季感阴凉是一个特效单方。

故香薷有夏月之麻黄的美称,乃夏季感冒之专药也。

爷爷经常对指月说,一个医生善于用香薷治阴暑,这不算高明,更要知道为什么会得阴暑。

如果暑湿感冒治好了,好了疮疤忘了痛,又在树下纳凉睡觉,坐卧当风,吃冰冻西瓜,那很快又会再得阴暑。

小指月便问爷爷,爷爷,有没有根治疾病的药呢?
爷爷笑着说,一个感冒一个人一辈子不知道要得多少次,不是靠药物来根治疾病,而是要靠饮食起居,情志喜怒,要慎风寒、节饮食、惜精神、戒嗔怒(保生四要)。

藿香和香薷的比较
夏天经常会用到藿香、香薷之类解表化湿的药,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小指月怀着疑惑,想开口问爷爷,但欲言又止,为什么呢?因为
他知道爷爷又会跟他说,想知道梨子的味道,自己去尝吧!
于是他把采好的香薷和藿香放在一起,大家都叫香,这香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就拿这些药草来闻。

他发现藿香的香是一股幽幽的香,而且这香气闻起来很舒服,令人心旷神怡,想要吃点东西,难怪藿香能够辟恶邪气,恢复肠道正气,使得脾胃湿浊降,清阳升,有利于更好地消化食物。

但一闻香薷的香就不同,这香薷的香没那么清幽,而是更浓郁一些,浓郁的香的最大特点,就是强烈,善于外散,所以香薷以发汗解表见长,而藿香更偏重于化中焦湿浊。

小指月把自己采药闻药的感受告诉爷爷时,爷爷赞许地点了点头,对小指月说,学医路上会有很多个为什么,爷爷不可能每个为什么都跟你讲,你要学会自己去解答,要学会捕鱼的技巧,而不是只知道向别人讨鱼。

施比受要快乐,一个懂得真正做学问的人,他就像太阳一样,要把光芒布散给万物,施给大地,而不是向别人要光芒,你明白吗?小指月!
小指月半懂不懂,爷爷就跟他说,学医,你是想学到能够不断教给别人知识的医道,还是只想学到不断向古人、向别人乞求偏方秘方的医术呢?
小指月说,我要学太阳,学医道。

爷爷接着说,要学医道,就要善于感悟天地之间的万物之理,要善于自己去摸索,要做一个不断付出的人。

湿毛巾与香薷治水肿
在南方有很多水肿脚气的病人,为什么呢?湿性趋下,南方雨湿多,地势低洼,所以人容易伤湿。

所以爷爷常跟小指月说,如果在南方不懂得除湿之法的话,想治病是行不通的。

所以有句俗话叫,手拿三把伞(散),一天走到晚。

三把伞即银翘散、藿香正气散、五苓散。

连续下了十余天的雨,到处都水泱泱的,多日没见到太阳,小指月嘟着小嘴说,人都快发霉了。

看着挂在窗口的湿漉漉的毛巾,小指
月摇摇头。

爷爷笑笑说,指月啊,你看毛巾是上半截重还是下半截重呢?
指月摸摸脑袋,不知道爷爷又要考他什么,一时居然答不上来。

爷爷接着又问,你看毛巾上半截干爽,还是下半截干爽呢?
小指月摸摸毛巾,咦,怎么这毛巾,上半截都快干了,下半截还沉甸甸、湿漉漉的?
爷爷笑笑问,那你能从中看出什么道理呢?
小指月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毛巾上半截干爽,下半截沉重,水湿是往下走,所以人体应该是水湿趋下。

难怪爷爷摸到双脉沉濡,都要问病人是不是双腿走路非常沉,像拖泥带水一样,提都提不起来。

很多病人都会很惊讶,因为自己没有告诉老先生,怎么老先生一把脉就知道自己的感受呢?
所以中医要善于观物取象,善于体会医理,医理不是给你拿来谈玄说妙的,而是要用自身去践行之。

一个妇人双腿肿,爷爷叫她把脚放在竹椅上面,让小指月去按按她的脚,按下去居然一个坑,好久才弹起来。

小指月再一切脉,这脉又带点浮紧,就很奇怪。

脉浮紧,脚又水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如果脉沉下去,可以因势利导,把小便利出去,可这脉浮起来,病人还有感冒的现象,畏寒,少汗,头痛,身重。

这该怎么办呢?
爷爷便笑笑说,上次不是跟你讲到麻黄提壶揭盖的道理吗?
小指月一拍脑袋说,我怎么现在才想到呢!
然后爷爷便叫指月写上香薷配白术。

这就是《外台秘要》里的薷术丸。

原来现在是夏暑之季,想要发汗解表,又要利水消肿,选香薷最好。

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

《本草正义》说: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通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用补脾圣药白术,可以加强土能制水的作用,所以两味药一用上,腿肿很快就消退了。

她说,原本怕冷,吃了这个药,出了点汗,然后每天排很多尿,腿肿一天比一天轻了,三剂药吃完,就完全不肿了。

小指月看到爷爷用香薷,有时用5克、8克,有时居然用30克、50克,不解其故。

爷爷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用香薷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取它轻舟速行之意。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量宜稍大,而且可以浓煎,取它重剂直达病所,起沉疴,利膀胱。

小指月明白了,原来药物的不同剂量变化可以体现出它不同的功效,中药真是太灵活了。

小指月在他的小笔记本上写道: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香薷发表,宜用轻剂。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香薷利尿,需用重剂。

香薷止血之功
有一年轻男子,因与家人吵架生气,气得舌头都出血了,于是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爷爷问小指月说,舌上出血,怎么治呢?
小指月翻开《肘后方》说,这上面记载服用香薷汁,每日3次,可以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

正好这几天采了大把的香薷,结果喝了这香薷汁就止住了。

香薷难道有止血的效果,小指月甚是不解。

爷爷吟起《草药歌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

小指月马上想起这首自己背得再也熟悉不过的《草药歌诀》,今天爷爷居然也背出来,是不是要跟我讲里面的道理,于是提起精神留心听。

爷爷便开始解读这几句话。

原来草木中空的善于祛风,中医认为很多蔓藤类药都有中空之象,善于游走,中空善通表里气,能够令表里气机疏通,气机流通,风邪自解。

那些枝叶对称生长的植物,其中香薷就算是善于医治出血的。

那种叶带刺的,比如穿破石、皂角刺、两面针,就善于消肿止痛。

因为这带刺的善于开破。

而所谓的痈肿,就是气血聚在局部,不
得破出。

那些叶里藏着浆汁的就善于拔毒消痈,所以对于蚊虫、蜂蝎咬伤,可以把这些带有浆汁的草木搓烂渗出的黏液敷在痒痛的局部有助于拔除毒痈。

香薷就是典型的对枝对叶而生,所以它有治疗出血的作用,故碰到鼻衄不止或舌上出血,这些偏于在上部位的出血,因为香薷气清香,而善于生发,所以可以选用。

香薷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用于:暑湿表证,水肿,小便不利。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