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开放对高新区产出的影响研究--以高新区特征为调节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开放对高新区产出的影响研究--以高新区特征为调节变量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论文聚焦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考察了贸易开放度对高新区产出的影响,并考虑在高新区特征变量调节下,贸易开放度对高新区产出影响程度的变化。
论文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并运用2013-2017 年我国63 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高新区)是经各级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工业园区,其是以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开放环境为依托,以各
项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为手段,实现该区域人才、技术、教育资源等多要素的集聚,达到发展环境的局部优化;其旨在发展高新技术,提升自主研发和科研创新能力,并通过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程,从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发展区域。
从上世纪八十年末,我国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天津等知识、技术等要素禀赋较高的地区先后建立高新区。
主要发展:电子与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新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以及其他在传统业改造中可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等。
且我国高新区所发展的高新技术范围成动态化发展,其根据高新技术的发展而进行补充和修订。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达成共识,各国都积极提倡通过使用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与保持等目的。
我国于1988 年提出并实施“火炬计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高新区的创建与发展。
三十余年来,高新区不负厚望,规模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并对其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已基本完成增量式的空间布局,创新资源得到了集聚,研发体制进行了优化,持续形成了一批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出口
部门,创新苗床的功能已基本实现,这为我国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互动提供了巨大优势,此外,部分先进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尤其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1.2.1 研究思路
通过对目前高新区发展成果和现状的梳理,发现高新区硕果累累,但是在新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开放的国际环境下,高新区的建设也存在变化和转型的可能。
论文结合高新区的特征变量,分析其在开放的条件下,各个条件对高新区建设的影响。
将贸易开放度作为主要研究变量,并分析在高新区各个特征要素调节作用下,贸易开放度对高新区产出的影响程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理论分析部分先对贸易开放简单定义并提供贸易开放度作为其衡量指标的依据,且说明贸易开放如何传导并影响高新区建设,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然后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获得高新区建设的证据,了解在开放的环境下,高新区产出是否
会受到影响,不同特征的高新区对该影响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性,思考其未来发展和转型的可能。
1.2.2 内容结构
本文的内容框架如图1-1 所示。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研究
为了解现有文献和理论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研究成果,本部分将从高新区发展阶段和特征研究、发展高新区的作用研究以及学者对我国高新区发展评价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整理并分别评
述,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2.1.1 高新区发展阶段和特征研究
自1988 年北京中关村(首个国家级高新区)获批至2001 年9 月科技部提出国家级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构想,深刻的转变在高新区的发展建设中产生——从以往的外延式规模拓展,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深度发展。
近年来高新区的建设对当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高新区建设的推进,高新区面临转型升级的内在发展需要,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外在竞争环境。
因此,关于高新区在当下发展的关键期,不少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周元、王伟才(2003)通过研究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过程、模式、规律、各阶段的演进、相关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梳理了高新区的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高新区发展是从贸易驱动,到产业链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然后形成财富凝聚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并指出我国的高新区已基本到达第二阶段——产业主导阶段。
解佳龙(2015)认为我国的高新区目前处于第三次转型的“二次创业”的关键期。
为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定位提供了科学、可借鉴的参考。
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随着高新区建设进程的推进,也出
现了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新的变化,例如孙娟、彭坤焘(2016)通过创新阶段的差异化需求着手分析,发现近年来,引领性高新区出现了“无边界”扩展现象:创新空间突破区级行政边界、组织边界,也与要素积累的资源边界不完全一致,这种突破“边界”的方式带来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多元复合化,匹配开放式协同创新。
这为从更广阔区域实现高新区布局设计提供了思路,使决策者和研究者能从更广泛的范围思考高新区要素的组合和功能的发挥,并结合城市和地区特征环境充分研究,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
2.2 高新区建设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整合分析,我们对于我国高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本部分,将从高新区建设的影响因素角度着手,通过现有文献的整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新区。
众所周知,高新区建设是与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息息相关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投入、地区禀赋的差异、资本的特征都可能影响高新区建设成效,高新区所在城市的要素禀赋也会影响高新区作用的发挥。
对此学者们对高新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大致可将现有研究分为要素集聚
对高新区建设的影响研究和创新集群对高新区建设的影响研究两大类。
2.2.1 要素集聚对高新区建设的影响
高新区是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将各要素集聚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关产业聚集地,邵汉华、周磊(2018)通过研究并指出国家高新区的经济规模水平、效益质量、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经济效率协调度对高新区呈正相关。
张明喜(2010)发现:高新区内资本投入、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劳动投入则是呈负相关关系,资本为高新区内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研发效率也是高新区关注的重点之一。
当然随着其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要素投入以及相应的影响也产生了变化,张明喜的研究为后续的现实研究也提供了思路。
同时,作为政策引导下建立的高新区,更是与政策要素分不开。
例如宋晨晨、张永安(2018)关注了中关村高新区,发现高新区科技创新政策响应遵从五阶段演变特征,即观望、偏好决策、学习模仿、响应行为驱动和生产转化激励等;研究区分了不同政府层级、不同政策级别、不同企业类型和不同政策工具的相应程度。
一般而言,级别高,响应度排序靠前,企业对研发补贴的响应度最高,然后依次是人
才激励、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服务外包。
这为高新区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参考依据,当然也值得后续其他学者继续研究验证。
..............................
第三章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26)
3.1 我国高新区建设总体情况 (26)
3.2 高新区建设地区、行业分布 (27)
第四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4.1 理论基础 (32)
4.1.1 高新区发展理论基础:高新区的整体定位 (32)
4.1.2 高新区发展理论: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33)
第五章实证检验 (40)
5.1 实证检验思路 (40)
5.2 模型建立 (40)
5.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 (41)
第五章实证检验
5.1 实证检验思路
为探索开放环境下,高新区所在城市的贸易开放程度是否会对高新区产生影响,以各个城市的贸易开放度为主解释变量,以国家高新区的产出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实证模型,以2013-2017 年之间国家级高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贸易开放度对高新区产出的影响。
同时,考虑不同条件下的高新区,贸易开放度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分析在高新区特征变量的调节作用下,贸易开放度对高新区产出的
影响程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得出相应的结论。
论文使用高新区特征变量为调节变量,即贸易开放度与高新区产出的影响受到高新区特征变量的调节影响,高新区特征不同,贸易开放度对产出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实证检验结果中的系数正负和显著性判断结果。
研究高新区特征变量的调节作用,使实证过程更为严谨,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论文聚焦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考察了贸易开放度对高新区产出的影响,并考虑在高新区特征变量调节下,贸易开放度对高新区产出影响程度的变化。
论文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并运用
2013-2017 年我国63 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目前国家级高新区的定位和发展阶段
目前主要城市的高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东部高新区的产出和收入相对较高,同时东部地区的高新区规模较大,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较大。
全国范围内对比,东部存在一定优势。
但是从全国的高新区整体而言,在国际中竞争力并不突出。
目前高新区的建设离不开国际环境,我国的高新区的整体发展阶段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仍然处在要素集聚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调整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将高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相结合,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
(2)贸易开放度的对高新区产出存在积极作用
贸易开放度高,表明参与世界市场的程度较高。
高新区的产出明显受城市的贸易开放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得以证明是可靠的结论。
贸易开放或许会带来竞争性更强的市场环境,但是也带来更多的机会。
对外开放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是国际间合作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对外开放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加高素质的人才和丰富的学习机会。
因此在现阶段,贸易开放对高新区产出存在正向作用,高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寻找海外
机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区在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功能以外,也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借助对外开放条件,优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