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伴随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
它主要生发于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中得到实践和发扬光大。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展现和延伸,它反映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
通过科学传播、科学学习、科学训练、科学研究等,科学精神能够内化为人的科学心态即科学的心智框架、科学的心智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良心,外化为人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社会的科学心理、科学风气。
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的自主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认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也是大多数人能够领悟和习得的精神。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
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
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
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
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把握科学精神,需要了解它的内涵或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整体结构。
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为起点。
追求真理乃至“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原始公理”和“绝对命令”。
所谓真理,就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有机统一。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
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