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最新名校文言文阅读模考试题练习(共三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考试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10.
【参考答案】A
【解析】句意:从前令尹子文,上朝时身穿朴素的黑丝绸长衫,在家时穿着简朴的鹿皮衣;黎明就去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月的粮食也没有积存。
“鹿裘”是偏正结构,意思是“鹿皮衣”,用作动词,穿着简朴的鹿皮衣,中间不能断开,“鹿裘以处”与前面“缁帛之衣以朝”结构一致,排除CD;
“于朝”是“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
【参考答案】D
【解析】“不同”错误。
“冯”,通“凭”,依仗、倚托。
句意:要扶着东西才能起立/茫茫的江面让人感觉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
含义相同。
12.
【参考答案】C
【解析】“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错误,原文是“吾将深入吴军”。
13.
(1)所以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
(2)我蒙谷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是国家的大臣。
如果国家祭祀祖先(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做)吗?
【解析】(1)“崇”,使…高,或提高;“丰”,使…丰,或增加;“叶公子高是也”,判断句,就是叶公子高。
(2)“人臣”,一个人的大臣;“血食”,祭祀祖先;“岂”,难道。
14.最后一段莫敖子华是怎么劝谏楚威王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先用楚灵王喜欢细腰的故事,指出了君王的行为对国人而言影响是巨大的;②再指出楚威王不喜好贤臣的事实,劝楚威王罗纳贤臣。
【解析】由“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可知,首先用楚灵王的事例,指出因为楚灵王喜欢细腰,因而楚国的人便少吃饭,可见君王的行为对国人而言影响是巨大的;由“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可知,再明确指出“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贤臣”的现实,接着假设“如果大王真是喜好贤臣的”,那么上述五种贤臣,都可以被楚威王招来,从而劝楚威王罗纳贤臣。
【参考译文】
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从先君文王到我这一辈为止,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莫敖子华回答说:“君王您问的是哪一类大臣呢?”威王说:“您这话说的是谁呢?”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令尹子文,上朝时身穿朴素的黑丝绸长衫,在家时穿着简朴的鹿皮衣;黎明就去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月的粮食也没有积存。
所以那个廉洁奉公,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令尹子文。
从前楚国叶公子高,出身微贱,而有柱国之才;平定了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发扬了先君的遗德,影响到方城之外,四境诸侯都不敢来犯,使楚国的威名在诸侯中未受损伤。
在这个时候,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
叶公子高享用六百畛土地的租税。
所以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
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双方对垒,士卒已经短兵相接。
莫敖大心拉着驾车战士的手,望着他们叹气说:唉!各位啊!楚国亡国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深入吴军,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抓住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我们楚国也许还不至于灭亡!所以,那个不怕断头,不怕剖腹,视死如归,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莫敖大心。
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国连攻三关,攻入楚都郢。
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离失所。
楚臣蒙谷在宫唐与吴军遭遇,蒙谷撇开吴军跑到楚都郢,说:‘如果有孤子可以继位,楚国大概可免遭灭亡!’于是他来到楚宫,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乘船浮游于江上,逃到云梦地区。
以后楚昭王返回楚都郢,百官无法可依,百姓混乱;蒙谷献出了离次大典,百官便有法可依,百姓得以治理。
蒙谷立了大功,等于使楚国得以保全,楚王封他为执圭,给他封田六百畛。
蒙谷生气地说:‘我蒙谷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
楚王叹息道:“这些都是古人。
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楚国的人便少吃饭,(使自己的腰都细起来,以致)要扶着东西才能起立,虽然想吃东西,但总是忍着饿不吃;这样饿下去,就有死的危险,可是人们无所畏惧。
我听说,国君喜好射箭,大臣也会去学习射箭。
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贤臣而已,如果大王真是喜好贤臣,上述这五种贤臣,都是可以被大王招来的。
”
二、
10.
【参考答案】FJN
【解析】考查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王都要出守藩国,又要营造修建宫室。
兴建和征发越来越多,这难道是疲惫的人民所希望的吗?
“诸王今并出藩”中,“诸王”是句子的主语,“今并”是句子的状语,“出”是句子的动词,“藩”是句子的宾语,故应在宾语后断开,选“F”。
“又须营构”中,“又”是连词,“需营构”是谓语,故应在“J”处断开。
“兴发数多”中,“兴发数”是句子的主语,“多”是句子的谓语,而后文中“岂”是连词,意为难道,故应在“多”和“岂”之间断开,选“N”。
11.
【参考答案】D
【解析】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周”,《阿房宫赋》中也指遍及、普遍。
句意:陛下所考虑的遍及万事万物/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
B.“薄”,《孔雀东南飞》中指浅薄。
句意:减轻赋税/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C.“讪谤”,《红楼梦》中也指毁谤。
句意:言辞激烈直率就近似毁谤/更何况那些野史中,有毁谤君主国相;
D.“恒”,《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指长久。
句意:一直在宫里饲养/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12.
【参考答案】B
【解析】“唐太宗面对张玄素劝谏时将自己与夏桀、商纣相比的警告”说法有误。
根据原文“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可知,“将自己与夏桀、商纣相比”的是唐太宗。
13.
【参考答案】
(1)如今我们上承百王征战之末(刚刚统一了天下),恰逢民生凋敝之际,一定要用礼仪制度加以节制。
(2)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居于百川之下。
【解析】(1)“属”,恰逢、正好等;“节之以礼制”,是状语后置的句式,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用礼仪制度”“凭借礼仪制度”等。
(2)“自牧”,加强自身修养,“自牧”为“牧自”,是宾语前置句;“下”,居于…之下。
14.
【参考答案】张玄素:直接劝谏,指出危害;长孙皇后:借古喻今(或举例说理),委婉劝说。
【解析】根据原文中张玄素劝谏的语句“唯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
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黩将起”可知,他是直接劝谏,指出危害。
根据原文中长孙皇后劝谏的语句“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可知,长孙皇后是借用了史书中晏子劝谏齐景公的事例,借古喻今,委婉劝说。
【参考译文】
天下不能单凭武力征服,神明不可以一味依赖。
只应当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始慎终,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如今我们上承百王征战末期(刚刚统一了天下),恰逢民生凋敝之际,一定要用礼仪制度加以节制。
前往东都的日期还没有确定,就下令修缮东都的宫殿。
诸王都要出守藩国,又要营造修建宫室。
兴建和征发越来越多,这难道是疲惫的人民所希望的吗? 陛下你当初平定东都洛阳,看见那些豪华奢侈的宫殿,下令全部拆毁,所以天下安定,人们全都欣喜敬仰。
哪里有开始憎恶它的奢华,现在却要承袭它的华丽装饰?(地方) 常常接到陛下出巡的旨意,而您没有马上前往巡幸,这就是从事并不紧急的事务,成为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的事情。
如今国库没有两年的积蓄,哪用得着修建两个都城?老百姓的劳役过重,就会产生怨恨诽谤。
”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比不上隋炀帝,那么跟夏桀、商纣相比又怎样呢?”张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最终修好,那么就会同他们一样走到天下大乱的末路上去!”太宗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于是到了如此地步。
”他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如今张玄素上表奏事,洛阳宫殿实在也不应该修建。
然而地位低的人冒犯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张玄素忠贞正直,怎么能做到呢?”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
侍中魏征进言道:“自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烈直率。
如果不激烈直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
言辞激烈直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他的建议是否可行。
”太宗说:“不是您就不能讲这样的话。
”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一直在宫里饲养,后来没有生病却突然死掉了。
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将要杀掉他。
长孙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列举养马人的罪状:‘你养马而马死了,这是你第一条罪状。
让国君因马杀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们国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
诸侯听到这个消息, 必定轻视我们齐国,这是你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于是赦免了养马人。
”太宗的怒气才消解。
他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各种事情上竭诚开导我,对我很有好处。
”
太宗曾对苑西监穆裕大发脾气,下令在朝堂上杀掉他。
当时高宗为皇太子,急忙进谏,太宗的怒气才消退。
太宗说:“自从我治理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 皇太子从小在我身边,经常看见我欢迎直谏之臣,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
”
三、
10.
【参考答案】B
【解析】句意:现在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是一个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
进攻天下人都不愿意进攻的地方,这是危险的。
“劫天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所不欲”构成所字结构,作“攻”的宾语,动宾结构完整;“危”,是对前面情况“攻天下之所不欲”的判断,此处应单独成句,以显示强调。
因此应在“危”前断开,排除A。
11.
【参考答案】C
【解析】
12.
【参考答案】C
【解析】“张仪主要败在急于争名夺利上”错误,结合司马错的话“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可知,攻韩劫天子的结果是得恶名,未必利,很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故张仪之败应在罔顾秦国国情,急躁冒进,不考虑后果上。
13.
【参考答案】
①蜀国,是一个西边偏僻的国家,用戎狄作为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
②因此如果攻占了蜀国,但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暴虐;即使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
【解析】①“夫蜀,西僻之国也”,判断句;“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作为首领;“乱”,祸乱。
②
【参考答案】①考虑了秦国地少民贫的现实条件;②更易于施行并有名利双收的好处;③不会招到天下人的非议和注意;④没有像攻韩那样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解析】结合“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可概括出,他考虑了秦国地少民贫的现实条件。
结合“蜀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概括出,他的策略更易于施行并有名利双收的好处。
结合“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可概括出,这样做不会招到天下人的非议和注意。
结合“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可概括出,这样没有像攻韩那样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
司马错主张秦国讨伐蜀国,张仪说:“没有讨伐韩国好。
”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道理。
”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魏国亲近,与楚国交好,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隘口,挡住通往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道,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再攻打新城、宜阳,兵临东周、西周的城郊,声讨二周君主的罪行。
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周王室知道自己没有救了,一定会交出九鼎宝器。
我们据有了九鼎,控制了地图和户籍,抉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谁敢不听我们的命令,这才是帝王之业。
至千蜀国,那是西方偏僻的国家,用戎狄作为首领。
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病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以成就威名;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
臣常听人说:‘争名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
’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德。
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
’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事着手。
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以戎狄为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
如果用秦国的军队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
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疆域,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使百姓富足;虽是用兵却不伤害百姓。
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
因此秦国如果攻占了蜀国,但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暴虐,即使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
这样,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其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平乱的美名。
现在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是一个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
进攻天下人都不愿意进攻的地方,这是危险的。
请允许我讲明其中的缘故:周王室是天下的宗室,齐国是韩国和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王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国、魏国求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比不上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好!我采纳你的意见。
”最终秦国出兵讨伐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
蜀地归属秦国以后,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轻视天下诸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