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制苯装置职业病危害调查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
某制苯装置始建于1978年,主产纯苯,同时副产C 5、C 8、C 9、C 7、抽余油等重要化工原料。
装置经两轮技术改造后,纯苯年生产能力达20.6万t。
该装置存在硫化氢、苯系物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健康危害较大。
通过对装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及岗位实际接触职业危害接触水平进行检测,在职业危害管理和工程技术措施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危害控制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
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
某制苯装置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各岗位人员。
1.2 方法
1.2.1 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对各岗位人员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装置运行状况、防护设施完好情况、劳保用品配备等情况开展现场调查。
1.2.2 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规范和标准,对作业现场硫化氢、苯、噪声等化学和物理因素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结果
2.1.1 生产工艺概况
制苯装置分为加氢和抽提2个部分。
装置采用中间馏分加氢,即先经过预分馏除去馏分C 5-馏分,还分离出C 8、C 9馏分去C8抽提苯乙烯装置。
C 6~C 7馏分经过两段加氢系统,从稳定塔中分离出硫化氢,经由切割塔分馏,塔顶C 6进抽提装置精馏得到苯产品,塔釜C 7馏分外送至储运。
抽提部分是利用溶剂N -甲酰基吗啉对芳烃、非芳烃挥发度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实现芳烃和非芳烃的分离,以获得苯产品。
苯是苯乙烯、苯酚丙酮等装置的基础原料。
2.1.2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情况
通过对装置的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辅材料分析,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化学因素有硫化氢、苯、甲苯等,物理因素有高温、噪声等。
其
中硫化氢高风险区域包括:加氢反应器、循环气体压缩机、高压闪蒸罐及其切水口、热高分罐、稳定塔上部、稳定塔回流罐及切水口、稳定塔回流泵、空冷器、隔油池、设备采样口等。
苯的高风险区域包括:白土塔、苯塔、甲苯塔、加氢反应器、切割塔、抽提蒸馏塔、苯泵以及相关设备采样口、切水口等。
制苯装置是自动化、密闭化连续生产,正常生产情况下,物料泄漏可能性小,操作人员不会接触到化学毒物。
操作人员在现场采样作业及切水作业等作业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物料挥发出来的汽油、苯、甲苯、硫化氢等化学性有害因素。
制苯装置岗位分为管理、班长、外操、内操岗位,工作制度为四班二倒,每班工作12h,每2h巡检一次。
巡检及室外操作主要由外操人员完成,所以主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为外操岗位。
另外,装置采样主要由装置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工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可能接触硫化氢、汽油、苯、甲苯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2.1.3 主要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
装置采用自动化、密闭化、管道化生产,降低了作业人员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频次和强度。
装置配备职业病防护设主要施有消音器、洗眼器、风向标、排风机、密闭采样器等。
职业病防护设施处于良好使用状态,能满足使用要求。
此外装置还设置了固定式和便携式的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巡检和检维修人员配备了便携式苯检测报警仪。
2.1.4 个体防护用品
装置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半面罩防毒面具、滤毒盒、化学防护眼镜、防酸碱手套、防噪声耳塞等。
此外,装置外操室应急气防柜配备有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化学防护服、应急药箱、担架等防护用品,能够满足日常作业防护和应急救援的需要。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2.1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是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的,未能检测到在装置开停工、检修等期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
根据现场调查,该装置加氢反应器催化剂定期需要再生和预硫化操作,在催化剂预硫化期间装置需要进行多次的含硫化氢气体采样。
另
某制苯装置职业病危害调查与分析
安骁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安全监察部 北京 102500
摘要: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对装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重点调查,对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及岗位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硫化氢、苯为该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并提出管理措施建议,为进一步减少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减轻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危害接触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制苯装置 职业病危害 硫化氢 苯
138
外,装置相关设备日常需要定期进行切水作业,切水阀操作由控制室进行,但外操人员需要在现场观察切水状态,切水方式为开放式。
因此,在装置采样、切水以及检维修等作业过程中,现场硫化氢、苯等化学毒物等浓度有可能存在超标风险。
表1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定点采样检测情况
检测项目检测点数超标点数C-STEL/(mg·m -3)分布区域苯50<3.75×10-3加氢区、抽提区
甲苯30<6.58×10-3
溶剂汽油20 1.8~5.6硫化氢
3
<0.53
注:苯、甲苯PC-STEL(mg/m 3)分别为10、100;、溶剂汽油PC-TWA(mg/m 3)为300;硫化氢MAC(mg/m 3)为10。
表2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个体采样检测情况
检测项目
采样岗位超标岗位数
C-TWA/(mg·m -3)检测岗位
苯20<1.3×10-3外操、班长 甲苯20<2.2×10-3溶剂汽油
2
0.1~0.2
注: 苯、甲苯、溶剂汽油PC-TWA(mg/m 3)分别为:6、50、300。
2.2.2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定情况
根据现场检查结果,制苯装置设备噪声强度不高,工人接触噪声水平较低,不属于接触噪声岗位。
具体场所及岗位噪声检测结果见表3、表4。
表3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定结果 dB(A)
岗位名称
检测地点检测结果外操
泵P-20191.4氢压机厂房
76.2
泵P-361193.1苯泵P-3604A
87.7 表4 个体噪声强度测定结果 dB(A)
岗位名称采样人次/样品数8h等效A声级结果判定班长378.8~78.8符合外操
18
70.2~79.7
符合
3 结论及建议3.1 结论
制苯装置生产密闭化,自动化,职业病危害控制较好。
正常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危害接触限值要求。
但在装置催化剂预硫化期间,日常设备切水作业过程中以及生产异常情况下,存在超标风险。
且苯及硫化氢均为高毒物质,高浓度的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引起慢性中毒。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
用,可引起白血病。
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导致的重度中毒可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或“电击样”死亡[3]。
因此确定硫化氢、苯为该装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关键岗位为外操及采样分析人员,关键控制环节应为采样、切水等作业环节。
具体见表5。
表5 某制苯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关键岗位
需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高风险区域
关键控制环节
班长、外操
苯
白土塔、苯塔、甲苯塔、加氢反应器、切割塔、抽提蒸馏塔、苯泵以及相关设备采样口、切水口等采样、切水
硫化氢加氢反应器、循环气体压缩机、高压闪蒸罐及其切水口、热高分罐、空冷器、隔油池、设备采样口等
采样、切水
3.2 建议
1)将装置内含硫化氢和苯介质的采样及切水作业方式均设置为密闭方式,从根本上减少硫化氢和苯的危害。
加强生产设备及职业病防护设施(如密闭采样器)的维护保养,使其处于密闭、正常工作状态,防止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2)进入含苯、硫化氢等高风险作业场,要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并配备便携式报警仪(苯、硫化氢);
3)定期对便携式、固定式有毒气体(苯、硫化氢)检测报警仪进行维护、检定,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检维修作业是制苯装置职业卫生防护的重要管控环节,要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和监护制度要求,开展作业前风险识别,做好作业前的安全交底,落实作业过程中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5)在夏季检修时,为防止高温中暑,应采取临时降温措施,如局部通风;
6)在进入装置各类罐体进行清罐、隔油池清污等作业时,严格遵守《中国石化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15]675号)、《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2007)的规定,防止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石油化工有害物质防护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