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导语
2.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
3.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
3.1 围魏救赵
3.2 退避三舍
3.3 桂陵之战
3.4 减灶计
3.5 背水一战
3.6 纸上谈兵
3.7 窃符救赵
3.8 怀柔政策
3.9 破釜沉舟
3.10 借刀杀人
4.结语
正文
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历史的缩影,通过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一、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
在这个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们为了达到战胜敌国、安邦定国的目的,纷纷运用智慧,策划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计谋。
这些计谋往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并逐渐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是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
1.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攻打魏国。
魏国被迫撤军,赵国得救。
2.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晋文公为了实现霸业,答应楚成王的要求,退避三舍,以示尊重。
后来,退避三舍成为表示尊重对手,避免冲突的成语。
3.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魏国在桂陵设防。
齐国将领孙膑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以减灶计诱敌深入,大败魏军。
4.减灶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通过让士兵在营地做饭时减少灶的数量,制造出齐军士气低落的假象,诱使魏军深入,最终大败魏军。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攻打赵国时,为了激励士气,背水列阵,表示不胜利便成仁的决心。
最终,韩信率领汉军取得了胜利。
6.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认为懂得兵法,但实际上只会纸上谈兵。
后来,纸上谈兵成为形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语。
7.窃符救赵: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盗取魏国的兵符,援助赵国,使赵国免于亡国之危。
8.怀柔政策: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采用怀柔政策,对六国实行招抚,最终统一了中国。
9.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秦朝时,命令士兵破釜焚舟,表示不胜利便成仁的决心。
最终,项羽率领楚军取得了胜利。
10.借刀杀人:出自《战国策·燕策二》。
燕太子丹为了除掉对手,借秦国之力,派荆轲刺杀秦始皇。
借刀杀人成为形容利用他人之手达到自己目的的成语。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智慧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