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
2012 年第 2 期 NO.2 ,2012(总第 248 期)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General ,No ,248 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菊波冬〔摘要〕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空间得到不断拓展。

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

文章从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涵,我国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意识;公共精神〔作者简介〕菊波,航空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 330063 ;冬,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 330063)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是公民伦理道德建设的处在中国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高重要容,公民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欠缺已被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这度关注。

早在 20 世纪上半叶,一代思想大师梁启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双重要求。

超、鲁迅等就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意识与虽然当前出现的各种与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相违公共精神”维度之稀缺、国民公德心之缺乏、公共背
的现象都由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和人格之萎缩等问题作过犀利的批判和剖解。

改革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但大学生开放 30 多年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状况也是我们迫切要的确立,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唤醒了个体的独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提上日程的立、自由、和平等意识,人们重新定位个体和重要原因。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随着学界对公共领域、公殊性,以及该群体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方面存共性、公民社会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公共意识与公在的现实不足,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共精神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

这的培育,使其具有主体精神、理性观念和积极的行不仅仅是因为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理为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回避的一项重要论论题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课题。

所带来的社会剧变,公共生活领域正以前所未有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理论研究,的速度扩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向及生活方式,由此所带来的对公共生活领域及泛讨论的热门话题。

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事务的实践批判与人文反思。

作者围绕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现本文系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当
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09YB396 的阶段性成果。

题编号:) 114状、教育对策等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传统。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人们进一步探本性上,“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意为人必须过索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城邦生活,只有融于城邦,为城邦公共服务,才能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在这里,本文真正完善人的本性。

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公共精神围绕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几个主要的原始阐述。

4〕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我们也得问题,对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到这样的启示,公共精神不但可以是对人的品性要求,也可以是对某种机构,甚至制度的品性要一、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涵求。

从此衍生开去,它可以是一种风气、文化、或者习俗。

国外学界早已开始关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萍提出,所谓公共精神是指以利他方式关“神,但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概念至今还未得到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 5〕帕特南指出,〔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各学派专家也都认同这“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一概念具有多重性,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下和不同
的意上理解和使用着这一概念,因此国的价值取向,它包
含、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不同界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

” 6〕〔定。

帕特南教授对公共精神的理解是基于西方社会的(一公共意识的涵)公民传统以及现代西方的政治现实而提出的。

胡鸣将公共意识理解为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少枫认为公共精神的实质“从根本上言,就是存在的认识和在公共场合能遵循场所特点的行为规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规则。

1〕礼银、〔朱松峰具体考察了现代公共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意识的含义、容和特征,指出现代公共意识是建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规、政治价值和社立在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以会制度” 7袁祖社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

现代公共伦理为准绳,体现在现代公共生活领域诠释公共精神的涵和特征,指出所谓公共精神中的社会意识。

2〕大学付龙博士亦撰文从〔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形而上的层面指出公共意识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对公共领域的准则、规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遵守,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一种关心公共事物,它包含着对、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塑造以民众利益和任等一系列最基本
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 8 。

社会需求为依归的伦理规、政治价值和社会制中南大学亚亮阐明公共精神表现的三个层面:度的深层意识。

〔〕 3 道德伦理层面、政治价值层面、社会制度层面。

在可见,公共意识首先表明的是全体公民的一道德伦理层面上,公共精神是指在公共善的共识种主观态度,对公共领域的行为规和准则的一基础上所产生的自尊、互惠、信任等基本伦理规种认识观念,这种认识观念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

在政治价值层面上体现为政治价值的公共精公共领域的生活准则,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

其,神最显然就是对公平的承诺、对宽容的尊重、对次,公共意识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认识和观念态度,正义的信仰。

在现实的社会公共活动,作为道理伦更是一种实践行为,它是人们对公共规则的践行理与政治价值规的公共精神的实际已经化约为与遵从,是公共伦理的外在化行动。

从这个角度一种制度规则与行为模式,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讲,公共意识是公共伦理学的一个畴,它与伦理政治制度的推行。

9〕政妍、〔贺从大学生化的行为规联系在一起。

的角度来诠释公共精神的涵义,指出大学生公共(二公共精神的涵)精神是指“作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和平等权利义
古希腊的公共精神是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务的个人,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关心他人史渊源,公共精神这个词从根源上说来自于西方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正当
利益的一种 115 积极态度和精神风貌。

由于公共精神是一个模糊多讨论中国公、私问题的学术思想中,美国传教士难以准确界定的概念,的、我们也可以对大学生公 Arthur Henderson Smith中文名在“明恩溥” 《中国共精神进行这样的理解,它是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人的特性》一书中的观点认为,书中有一节以“有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的主观上私无公的中国人”(亦有翻译为“缺乏公共精神” )的认可和客观行为上的遵守和执行” 〔10〕。

为名,指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有私无公,又说中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人们对公共精神的理解一国人压根儿就没有属于“公” 没有的东西,“公有” 般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这个概念。

但考察我国历史,〔〕 14 我国文化传统中与公共意识的涵有相似之处。

但有的学者认为并不缺乏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公共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伦理道德,还是一种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治价值,如中南大学亚亮教授。

还有的学者是从“大公无私” 天下为公” 、“ 的贵公观念和道德情怀、西方社会的公民传统以及现代西方的政治现实来“忠君爱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传统美德等为理解的,如帕特南教授。

“公共精神”也涌现了一大批民族英雄、容的,爱国仁人志士及时代豪杰等。

二、我国公共意识与
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及关于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趋势问题,大发展趋势学付龙博士〔15〕撰文较详细,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等层面分析指出我国公共意近几年,随着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传入,公共识总体上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同时,也指出目前意识、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等概念也频繁地出现在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是危机与契机并存,并且进国人的视野。

事实上,公共意识或公共精神作为一一步指出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意识,实现公种观念在中国自古有之,崇公抑私” 大公无“ 、“ 共意识的现代转型,我国公共意识精神的生长必私” 克己奉公” 、“ 等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须指向以下两个维度:契合国情”“现代语境” “ ,要因子,但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提出的,并坚持两个标准:阶级标准”“历史标准” 这些探“ 和。

“在整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因过分强调整体,消解讨为本课题进一步前瞻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长的个体,公共意识的生长脱离了现实的根基而产生应然路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了一定程度的异化” 〔11〕。

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跌宕三、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起伏,耐人深思。

考察我国历史,传统社会并不缺及其培养乏公共意识,只是其涵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着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区分。

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 1935年,林语
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分析中国探讨过此问题,学者弱水探讨了中国文化人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时说,中国是一个个“ 中与“公共”“社会”意识,特别是前者,主要涉及到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公德观念的性质与历史渊源,公民论理与中国民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间伦理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公”观念,传统中国私心理” 〔16〕除了林语堂外,。

许多学者指出,目前文化中的“义”和社会观等。

另外,〔〕 12 大学当今中国公民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已是极付龙博士亦撰文分别从自然社会、政治社会、公民其普遍的现象,甚至将公民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社会的角度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进行了历史考的
普遍缺失视为中国的民情之一。

其实不仅是中量。

可以说,这些学者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国,在美国,也有很多人担忧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的消失,那些坚持正义的孤胆英雄同样也面临找视角。

不到知音的尴尬处境。

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我国公共精神的生长大致经历了自然社会的马
丁路德金曾经这样感叹说,造成我们时代最“ 蛰伏和异化,政治社会的狂热、虚妄,公民社会的大的罪恶的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少理性与公共性三个历史时期。

一般认为,〔〕 13 在众数人的残忍行为” 而在
著名的。

《公共人的衰落》一 116书中,桑特却也在担心公共生活趋于形式化,会氛围;另外是与此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如今,公共生活也变成了形式的义务” 〔17〕可见,。

学校的和制度建设,营造大学生修养公共精所谓的公共生活、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其实并非神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23〕〔那么理所当然,它必须在一代代艰苦的历史实践最有启发的一条对策就是研究和建立一套具有中中学习与传承。

国特色的高校公共精神教改体系。

吴承龙认为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政妍、贺提出:从加强自我修养并树立大国,但我们的文化是以血缘和家族为中心的,这与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西方以权利为中心的文化不同。

在西方,无论是古生的公共精神,以及建设公民社会以扩大社会公代的城邦制还是近代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共空间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论都是建立在个人权利与德性基础上的,都是将神。

24〕〔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分开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两以上学者对公共精神与公共意识的涵、生种区别,中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这两种道路的差长历史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为当代大学生公共意别具体到社会领域里就是公民的公共精神表现的识与公共精神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研究
差异。

18〕〔视角,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后来学者
的研究奠庆钧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公共意识的缺失主定了
基础。

但是在一些议题的探讨上还可以再深要体现在:第一,缺失独立的人格意识;第二,缺失入一些,如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有没有本质区别,意识;第三,缺失权利意识;第四,缺失参与意现代公共意识的表现形态是什么?我国传统社会识;第五,缺失责任意识。

并分析了造成此缺失的里有没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原素,如果有,是原因:传统家国观的矛盾性;官本位”的思维惯“ 什么?在培育途径上,教育整合需要怎样的培养目性。

〔〕 19 标和培养容?除制度整合、文化整合外,是否还何植民认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表现为可以从社会整合(包括利益整合、政治整合和价值自制自律行为规的缺乏,公共价值理性与公德)整合等和公共空间整合(包括网络公共空间整责任观念的缺失以及环境生态意识的缺失。

20〕余〔合、文学公共空间整合,社会生活公共空间整合世锋撰文论述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现状:自)等来构建?提高公民的公共精神重在教育,那么律自制行为规的缺失;社会公德意识的沦丧;社如何保证公民公共精神教育的有效性?这些议题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

研究者们探讨得比较少,它们正需要得到更充分并指出德育工作滞后是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重的讨论与论证。

要原因。

21〕〔大学生特殊的地位和所肩负的历
.. ..
史使命,决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

培养定了大学生公共.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