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一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一月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小巷传来戏文“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此戏最有可能()A.京剧B.秦腔C.越剧D.昆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剧种的特点。
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结合“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分析得出是“越剧”。
选C。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整顿,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场不再互相拥挤。
B.这个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C.参加亚运会的中国游泳队,是由二十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十二名优秀选手组成的。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定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出现逆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语义重复,去掉“互相”。
B去掉“以上”。
C在“由”后面加“从”。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礼运》)。
山随平野尽,
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⑵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_______________,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安得广厦千万间,
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_____________。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⑸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送别诗有三送:人送、目送、神送,其中“神送”为最高境界。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最好的例子,岑参的诗句“____,
_____”与之异曲同工。
【答案】(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江入大荒流。
(2)受任于败军之际中军置酒饮归客(3)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九万里风鹏正举门前流水尚能西(5)达则兼济天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葭,庇。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烹饪之器的演化史
①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播出,一口章丘铁锅迅速成为了“网红”。
作为烹饪之器的锅,它的进化和演变,浓缩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史,同时也孕生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文明。
②石上烤肉是我国饮食文明的“觉醒”阶段。
最初,古人只是把猎取的动物和采摘的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熟。
在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利用器具烹制食物的方法﹣﹣“石烹”,利用的是烧至炽热的石块。
久负盛名的怒江石板粑粑就是古老的石烹方法的遗存,石板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选好的石材还要经过多道工序的修整、加工、打磨、抛光和烘烤。
③我国最早制造的烹饪之器是陶器,早期多是陶罐和陶釜。
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锅。
④用陶罐和陶釜烹饪食物时需要用石头块支起来,后来出现了自带三条腿的炊具﹣﹣鼎和鬲(lì)。
鼎是一种三足支锅,而且三条腿都是实心的。
鬲在形状上与鼎十分类似,不过腿部是中空的。
陶甑(zèng)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大发明,并因此首创了蒸食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
陶甑是一种平底并有好些小孔的容器,把食物放在陶甑里,然后再将其套在陶鬲或陶鼎上方,则可以利用陶鬲或陶鼎烧出的蒸汽来蒸熟食物。
⑤陶器在烹饪领域的应用,使得一些重要的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煮、焖、炖、熬、蒸等,为我国古代饮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
⑥青铜器的诞生更是促进了烹饪文明的发展。
青铜炊器相较陶制炊器来说,不仅具有可塑性,不易破碎和变形,而且硬度更高,传热性能更好。
⑦说起青铜炊器,不能不说青铜鼎。
青铜鼎最初用来烹煮肉食或盛放肉类,大多为圆腹、两耳、三足。
春秋晚期之后,青铜鼎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礼器,逐渐被视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青铜炊器的形状也沿袭了陶制炊器,有青铜鬲、青铜甑等。
青铜鬲和青铜甑可以分铸,分别使用,也可以合铸一体,称为青铜甗(yǎn),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三联甗,是目前所见到的唯一的这种复合炊具,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能增加食物品类和总量。
⑧青铜炊器的蓬勃发展,加上西周时期农业、牧业、渔业有了新的发展,从而诞生了炒、煎、炸等一些新的烹饪方法。
⑨铁制炊器的应用使我国的烹饪文明逐步进入成熟期。
由于铁器的普及,铁釜、铁锅逐渐走入平民
生活,使得烹饪技艺获得了蓬勃发展。
铁制炊器具有传热快、耐高温的特点,并且较青铜炊器更轻便一些,因此基于高温油熟基础上的新型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各种煎炸、翻炒、爆炒、湿炒、干炒、煸炒、生炒、熟炒等。
当然,铁器时代的烹饪大繁荣,还得益于烹饪原料的丰裕和多种燃料的应用和普及。
⑩现在,铁锅已成为国人最常用的烹饪之器,传统的铁锅坚固耐用、受热均匀,在导热方面效果很好。
铁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引起化学反应。
炒菜时溶出的少量铁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
⑪中国烹饪器具体现出了中国人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中国烹饪器具的演化过程。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为止
....发现的最早的锅。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
........,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三联甗,是目前所见到的唯一的这种复合炊具,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能增加食物品类和总量。
【答案】1.石烹﹣陶器﹣青铜器﹣铁制炊器。
2.迄今为止是对时间的限制,说明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锅,不排除以后会发现更早的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举例子,具体有力的介绍了青铜甗的设计巧妙。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根据第二段,第三段,第六段和第九段的首句可知:我国炊器的演变是石烹﹣陶器﹣青铜器﹣铁制炊器。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
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这句话中的“迄今为止”是对时间的限制,不排除以后会发现还要更早的锅。
这个短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细读第七段划线句可知,这句话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说明方法是举例子,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这处举例具体的介绍了青铜甗的设计巧妙的特点。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
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
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
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
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
例。
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
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
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
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
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
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
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
成功的概率竟然
..能达到63%。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
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
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
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
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
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
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
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
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
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具体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折叠”的内涵?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中加点词“仅”“竟然”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第⑥段中提到:“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增加人生的厚度”。
【答案】1.“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的叠加。
2.首先提出“‘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接着以老驴拉磨为例和引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论述了“简单的重复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再列举《兰亭序》的事例,强调重复中要有变化、创新,最后再次点明观点:“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
3.不能删去。
“仅”在这里强调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低,“竟然”表示结果出乎意料。
如果删去,就不能有力论证“‘折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观点,加点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示例: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善于“折叠”自己,明确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见闻,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养;要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创新;面对困难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敢于挑战的勇气,坚持磨炼自己,不断超越自我,这样才能增加人生的厚度,获得成功的硕果。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并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是从“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的叠加四个诗词歌赋来阐述“折叠”的内涵,从而论述了“善于‘折叠’自己,才能成就精彩人生”这一观点。
2.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文章第③段首先提出“‘折叠’是生动的重复”的观点;接着以老驴拉磨为例和引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运用事实和道理论据,阐述了“简单的重复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又用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事例,强调重复中要有变化、创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能力。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
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语句“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
..能达到63%”中的“仅”在于强调干一件事的成功率极低,“竟然”表明结果出乎意料,强调了反复尝试的重要性。
有力论证“‘折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观点,如果删去,则没有这样的论述效果,“仅”和“竟然”的使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所以是不能删去的。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依据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实现“增加人生的厚度”的方法即可。
可以从不断丰富自己,善于思考、探索和创新,要勇于战胜困难,最终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的角度来拟写作答。
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6.阅读《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②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
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
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
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
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③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
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④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
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
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
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
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⑥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
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
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
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
(“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文中划线句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答案】1.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2.“风险”具体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
3.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僅,更具吸引力。
4.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赵师秀诗句描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测容易。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提取。
解答此题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注意各段的中心句,即可从文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作答。
在文章的第二段至第四段,开头都有相应的中心句子: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
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何况,不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
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风险”本义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
这里指的是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这个句子举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例子,来具体形象地说明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文章知识的迁移。
此题设置有创意,既要联系古诗词的意思来考虑,又要联系文章的主要说明信息作具体的分析.苏轼诗句的意思是: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再结合文中的“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句子,可以判断预测困难.赵师秀诗句的意思是:梅子黄熟的时候下着连绵的阴雨,青蛙在青草地和池塘里随处可见。
描写的是梅雨天气,文中表述“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所以预测容易。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
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
”军中不解其故。
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
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
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
②塌子沟:淤泥深坑。
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加点字。
此去.西南十里(________)比.次日(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3.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1)距离(2)等到
2.番人正是依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就到来了。
3.善于利用战地环境;善于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注意“比”和“去”属于古今异义;“比”今义是比较的意思,古
义是等到的意思,“去”今义是到的意思,古义是距离、相距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或翻译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所学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本题中要注意“倚(依仗)”“骤(疾、快)”等词语的解释。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作战经验丰富,善于把握战机(派骑兵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点睛】
参考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的时候,广泛征集天下才士,待遇优厚地养在自己的帐中。
蒋衡前去应聘,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讨青海时,安营扎寨后,忽然传下命令说:“明天进军的时候,每人带一片木板、一束草。
”军中的士兵都不懂得其中的缘故。
等到第二天,行军途中遇上了一处淤泥深坑,命令士兵们将带来的草投入坑中,上面再铺上木板,军队畅行无阻。
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
于是攻破了敌人的据点。
又一年征讨西藏时,夜间三刻,忽然听见一股劲风从西方刮来,一会儿就马上静下来了。
年羹尧急忙喊上某参将,带领三百飞骑,到西南密林中搜索贼人,果然全部歼灭了他们。
人们问他其中的原因,年羹尧说:“一瞬间就消失了,这不是风,是飞鸟振动翅膀的声音。
半夜有鸟飞出,一定是有什么惊动了它们。
西南方向距离这里十里的地方,有丛林密树,栖息的鸟一定很多,料定一定是贼来这里潜伏,所以鸟群被惊起。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衣冠,自北齐①以来,乃全用胡服②。
窄袖绯③绿短衣,长勒靴④,有蹀躞带⑤,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勒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
予使北⑥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⑦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⑧之类。
幞头⑨,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⑩。
晚唐方镇擅命,始僭⑪用硬脚。
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⑫,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
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
今人不复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
________
①北齐:南北朝时北方政权之一。
②胡服: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③绯:红色。
④长勒(yào)靴:长筒靴。
勒,靴筒。
⑤蹀躞(diè xiè)带:装饰蹀躞的腰带。
⑥使北:出使北方。
⑦荐:兽所食之草,此处泛指草。
⑧帉帨(fèn shuì):佩巾,手巾。
算囊:亦称“算袋”,本指盛算子(计算用具)的革袋,后来成为一种装饰品,亦用以盛他物。
刀砺:佩刀和磨石。
⑨幞头:包头软巾。
⑩硬脚:用金属线撑起的巾脚。
唐代皇帝所服的幞头用硬脚,稍上曲;五代晚期以后,硬脚渐趋平直。
⑪僭(jiàn):僭越,超越等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