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种业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蔬菜种业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运广荣
来源:《中国瓜菜》2008年第06期
据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统计:近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1800万hm2。
总产5.6亿t 左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认定和鉴定的蔬菜新品种超过1000个,主要蔬菜实现了3-4次品种更新,良种覆盖率超过90%,是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市场最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之一,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但发展仍显缓慢,商品率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90%相比差距明显。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规范。
国家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以及国际跨国种业集团严峻挑战。
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必须认清新形势。
加强科技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通过兼并重组、成果创新、聚集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应对世界蔬菜种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1我国蔬菜种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随着蔬菜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要的变化,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大体可分为:
1.1农户自留种阶段
建国后至1957年,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分散种植。
城镇周边有商品菜种植供居民消费。
广大农民吃菜依靠自家生产,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基本是“家家种菜,户户留种”,集镇亦有少量商品种子供应。
1.2计划经济阶段
1958-1977年,随着农业合作运动的开展和城市社会主义阶段的实行,为保证城镇供给,蔬菜生产采取按城镇划片生产为主。
辅以外地调剂方针,故此,蔬菜种业执行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
蔬菜种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互换和调剂,种子质量明显提高。
优良品种得到普及。
1.3改革开放阶段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全国农村执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短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产品产销体系开放,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国家颁布实施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种子工作方针,育种工作者陆续培育出一批优良蔬菜新品种,蔬菜种子供应开始出现市场运作和国内大流通的新格局,优良新品种覆盖率显著提高。
随着1995年国家种子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全国“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种业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
蔬菜良种产业开始由传统粗放型生产、区域自给性经营、小规模分散型运作、育繁推脱节向集约化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竞争、组建种业集团、育繁推一体化转变,使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目前这种变革仍在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
2我国蔬菜种业发展现状
在政府主导下我国蔬菜种业体制已基本形成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为主。
非公有制种子企业、跨国种业集团和中外合作种子公司参与的集科研、生产、经销为一体的格局。
2.1产业科技现状
我国从事蔬菜育种研究并具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不足50家。
形成农业高等院校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和省级蔬菜研究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多数种业公司从事优良种质利用或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亲本材料进行开发应用;跨国集团开始本土化战略,以其科技和资金优势开展全方位科技活动的态势。
在蔬菜良种产业研究内容方面:在蔬菜作物主要经济性状、抗性、不育性、瓜类纯雌性和花性型等遗传规律以及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性状鉴定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完善:杂种一代制种技术获得突破:生物技术如茎尖脱毒快繁技术、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和同工酶分析、基因转育、原生质体融合、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多倍体育种等高新技术在育种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对3万份入库资源开始深入研究;杂种优势育种、抗病抗逆育种、优质高产育种也已取得长足进步;在建立相对稳定繁种基地、提高良种加工质量、培训优秀管理和开发人才、销售服务网络建设、创立名牌精品等产业技术水平方面也显著提高。
育成的优良新品种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而且已逐步实现良种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了我国民族蔬菜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Ⅲ。
2.2蔬菜良种产业规模
今年我国蔬菜同常年播种面积,约1800万hm2,年需种量0.3亿-0.4亿kg,种子商品率在30%~40%。
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居世界首位,种业市场潜力和规模巨大,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营销格局。
2.3蔬菜良种产业效益
我国蔬菜良种产业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毛利率在60%以上,年获毛利20亿~25亿元,行业盈利水平高于其他传统产业。
良种在农作物增产诸多因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增产贡献率在30%~40%,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对发展农村经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3我国蔬菜良种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蔬菜种业经过多年历练和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和优异成绩,但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我国蔬菜良种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1行业分散,缺乏竞争力
我国农作物种子营销合法注册单位逾3万家,各种农作物种子年销售总额约125亿元,平均每家年销售额450万元,增值百万元。
如包括“三证”不全和无证经营者,实际平均数还要小很多。
而美国先锋种子公司1年销售收入远高于我国一所有种子公司销售总和:墨西哥圣尼斯公司则占有世界蔬菜种业市场26%的份额。
我国蔬菜种业行业规模与竞争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3.2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蔬菜种业科研主要是隶属事业性质的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研究机构,经费来源以数额有限的财政拨款为主,基础条件急待更新。
国内种子企业大多不具备研究条件,有科研投入者寥寥无几,对育种机构依附性强。
缺乏规避风险能力。
科研和营销两大体系低效率运转,不利于产业协调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而国际种业集团则高度重视研发投人。
美国孟山都公司
兼并重组后挺进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先锋公司坚持将年销售额的10%~20%用于科研投入,年投入大约在2亿美元。
3.3观念落后,调控不利,市场化程度低
国有种子公司虽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但资产仍为国有。
政企难分,机制不全。
缺乏长远规划。
重短期行为。
政府对种业市场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造成价格波动、产品良莠不齐;我国蔬菜种业买方市场已趋形成,同时出现划分区域界限、封锁市场、垄断经营、擅自抬价造成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阻碍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3.4市场竞争无序且日趋激烈
由于相关条例法规不完善,执法保护力度不够。
出现了不具备研发条件企业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或盗取亲本,或直接去繁种基地非法收购种子:一些辞职或退休科技人员带走资源材料自己成立公司:个别在职科技人员私下转让成果或暗中合作开发:国际种业集团植根本土策略实施,聘用国内育种骨干人才、征集我国优异资源的混乱现象。
再加上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品种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造成我国目前蔬菜种业市场竞争无序且日趋激烈,给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5质量体系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和健全
国家虽然对蔬菜良种定有强制性标准,但标准执行仅靠企业自检和极少的市场抽检,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安全;在体系建设上缺少基地建设、操作规程、生产资料投放程序等全面质量管理;极少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三证”管理也存在漏洞。
造成很大质量隐患。
目前为蔬菜良种产业提供社会化专门服务实体尚未兴起。
专业化、网络化配套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4我国蔬菜良种产业发展趋势
4.1改革现行体制,行业高度集中
我国蔬菜种业育、繁、销主要环节分别由隶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子公司承担,缺乏统一规划和密切配合,难以实现中国蔬菜种业实质性的育、繁、销一体化,造成小规模无序竞争局面,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必须改革现行体制,促进行业高度集中,增强竞争能力。
综观世界种业发展趋势。
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世界22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总营业额超过75亿美元,占世界种业市场50%份额:美国逾190家企业经营玉米种子,排在前d0名企业占市场80%份额,而先锋公司1家占有40%份额。
4.2科技和人才是蔬菜种业发展竞争的焦点
生物技术。
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主要竞争焦点,我国蔬菜种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资源创新、品种改良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已取得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优异资源和优良性状突出的新品种开始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不仅向人类展示了种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而且还将推动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组。
美国先锋公司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孟山都公司并购重组后,进入了生物技术研究领域。
人才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根本,知识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
育种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后劲的关键:优秀管理人才是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家,中国蔬菜种业的发展必须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和广揽优秀人才。
4.3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我国蔬菜种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
世界曾有人预言“种子将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
”世界各国都把种子改良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予以实施。
中国蔬菜种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形成一批技术力量强、有活力的蔬菜种子育、繁、销一体化科技型企业,如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和黄瓜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合肥市种子公司等,但规模不大、经济实力不强。
年经营额仅数千万元,与国外名牌企业年经营额数十亿美元相比。
根本不是竞争对手,必须组建规模化、国际化大型种业集团,方能参与激烈的国际蔬菜种业市场竞争。
4.4提高品牌意识,增强服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