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校高考语文预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校高考语文预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
中国式现代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就是把人民既作为艺术的接受者,也作为艺术的被表现者,使作品所表达的审美价值体现人民的世界观,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独特的话语体系。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命题,“服务”即意味着要表现他们——体现无产者的思想清感;要让他们看得潼——体现无产者的审美精神。
“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命题,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式现代美术要为无产者服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从未明确提出的艺术命题。
改革开放时期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改写为“为人民服务”,显现了意识形态领域对阶级斗争概念的淡化。
全球化语境的新时代,“人民性”成为—种国家公民的广义概念,从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再到'以人民为中心II I II人民性“内涵不断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人民性”从“无产者”到有产者“再到我国宪法所表述的公民II I 从“服务“那种艺术与主人的主辅关系,到为中心“强调艺术为民众的中心式结构,中国美术更加开放和多元,勾勒出以“人民性”为现代性内涵的鲜明标,亡,、。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转向创作人民可以理解和必要的艺术”的主张。
他指出“对艺术作品最有价值、最正确的意见,是工农兵的意见“,因而'艺术家应该努力让他们的作品得到人民的认可”。
这便是“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现代美术评价标准。
“喜闻乐见“这句出自王守仁"仆诚喜闻而乐道,自顾何德以承之”的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应具备被人民“喜欢听”“乐意看”的审美特征。
也即“人民性”所描述的艺术受众者和被表现者的统—,不仅是人民原型与艺术形象的统—,而且是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人民世界观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审美品味与审美情趣的统一。
“喜闻乐见“作为'人民性”的评判话语,并不是矮化艺术的创作水准,而是强调雅俗共赏,将艺术的高水准、高品质与广泛的公众接受度相统—,是阳春白雪的艺术高度和下里巴人的艺术接受度的契合。
“喜闻乐见”作为“人民性”的评判话语毫无疑问也更深刻地指引了中国式现代美术不断从中国广袤的民间美术、驳杂的民俗美术中汲取艺术变革精神、获取民族化灵感的艺术探索道路,因此形塑了美术作品质朴刚健的民族化”特征。
“人民性"诉诸艺术的灵魂就是艺术表现人民的思想清感并为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而创新性发展。
在以坚持'人民性”为主导的现实主义精神烛照下,探索的包括意象、抽象、表现、象征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态呈现。
其实,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通过多媒介的物性,探索了“观念形态"的审美价值,而中国式的现代美术则更偏重”技艺形态”的审美价值和“生活形态”的审美价值。
这三者之间,其实并不完全存在艺术的所谓进化时序。
相对来说,以“人民性”为话语灵魂的中国式现代美术更注重对现实之中人民生活的审
美发掘,“生活形态"的审美价值也更适应中华民族对艺术的基本认知与审美感知。
(摘编自尚辉《“人民性”——中国式现代美术话语建构的灵魂》)
材料二:
新时代以来,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不仅是—个口号,而是呈现为艺术的实践行动。
无论是艺术家致力于中国式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建构,还是跨媒介特征愈发凸显,抑或是中国当代艺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公共空间,艺术服务大众的人民性特征,在艺术的创新性中不仅未被弱化,反而得到了强化和凸显。
当然在“人民性“观念的映照下,当代艺术场域和发展过程中也有—些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现象:—是在近些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景观化”现象。
不少作品回避对现实的关切,在这些作品貌似宏大的景象中,人群仅仅是被摆布的道具”,图像仅仅是呈现的景观而已。
二是情感的疏离化,当下,在关注现实、扎根人民的观念导向下,各地艺术机构也以各种方式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感受现实。
但是,不少都是以“他者”的身份,走马观花,所看所表现的都是“景观”,很难真正体味民众的真实生活境遇和精神需求。
三是媒介的娱乐化将艺术场域变成了网红打卡的场地。
—些展览以“当代”之名,制造着没有身份特征和现实关切的,仅仅彰显着炫耀式的大众审美消费的媒介奇观”,炫目的形式遮蔽了应有的人文关怀。
艺术,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介和样式、风格,其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倡扬人性之美,返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呵护人性的尊严与光芒,这也是当代艺术不应缺失的最基本的品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在谈及新时代
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
问题时就强调最重要的是体现美术家的人文关怀。
“首先,尊重人',肯定个体生存意义及生命的价值;其次,关注人文世界,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文化生成的力量;最后,回到形象,以气息为重,以生动为目的。
'人民形象'不能停留在抽象概念上,而应以人为本。
至于艺术表现,就应注意将个体视角与整体表述相结合,注意主体观念的外化和客观物象的内化,解决个别与—般的关系、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气息,既是个体的也有时代的因素,是综合性的。
生动,涉及主体的清感体验及艺术的表现力,已超越了形象的范畴。
"只有真切深入地贴近生活,才能找准“最广大受众"的共鸣点。
多年来,美术创作实践主要聚焦在“为了谁III I 表现谁”“好坏谁说了算”
等核心问题。
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则主要涉及题材、风格、趣味三个方面,分别指向画什么”“怎么画和“为了谁"的命题。
与此同时,今天如何辩证思考艺术性与人民性、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关系也必须引起进—步的重视。
(摘编自李亦奕《最厚重最温暖的底色——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中国现代美术话语体系的独特性体现为,人民既是艺术的接受者,也是艺术的被表现者,其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人民的世界观。
B. 从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再到'以人民为中心
I I I II 人民性“内涵不断丰富,中国美术在此过程中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C . II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I ll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指公众
的接受度优先千艺术的创作水准,作品要被人民“喜欢听”“乐意看”。
D.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体现美术家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介和样式、风格,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倡扬人性之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II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变革了过去的艺术与主人的主辅关系,更符合全球化语境的新时代。
B. 中国式现代美术更注重对现实之中人民生活的审美发掘,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超越。
C. 材料二引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话,论述了新时代更要强化和凸显艺术服务大众的人民性特征的观点。
D. 美术创作实践的'人民形象”归根结底需要解决好“画什么"的命题,因为画什么"的命题决定了创作的题材。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佐证“美术创作需要坚持人民性'"的—项是(3分)
A. 别林斯基较早地使用了文艺的'人民”概念,他认为那些描写社会底层民众的文艺最具有人民性。
B. 毛泽东认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为人民。
C. 巴尔扎克认为,从事艺术就是为艺术本身服务,只能向艺术要求艺术所能给的乐趣。
D. 习近平认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人类生活的—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启迪。
4. 下面是现代画家力群1940年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画《饮》,根据材料内容,其中关千“人民性”的描述不恰当的—项是(3分)
注]琶面背呆图为黄土,中止·
A. 木刻画所描绘的人物对象是边区的劳动者,体现了人民原型与艺术形象的统—。
B. 木刻画中的人物肌肉强健,身躯魁伟,形塑了作品质朴刚健的民族化”特征。
C.木刻画用严密交织的刀触,借助素描的表现效果,反映了农民日常的辛勤劳作。
D. 画面以黄土高原为背景,通过多媒介的物性,探索了观念形态”的审美价值。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美术创作应该如何体现“人民性”。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对抗时间的旅行
[法]西尔万泰松
一种外部力量按照钟摆的规律把我带到大地上。
一下到东,一下到西:从欧亚大陆的一头到另一头。
我顺势而为,不去抗拒,因为我在冒险的旅行中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阻止时光在生命的肌理上前行。
因为有了道路,
我开始行走,因为行走,我保持着移动。
可矛盾的是,我前进时,前面的—切都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无法掌控时间的隐约担心也没有了。
自从我开始观察西藏养秏牛的人、蒙古骑马的人和阿富汗牧羊人,自从我时不时地尝试模仿他们,我就得出一个结论:游牧生活是对时间逃逸最好的回应。
我的目标不是追上时间,而是最终对它无感。
游牧人让空间看到了自己的厉害,同时也扼制了时光的流逝。
—个个瞬间过去了,这于他而言不足为道,因为他固执地用自己走过的路将这些瞬间填满。
他打碎时钟的刻度盘,用指针戳自己的屁股,让自己起身。
我们可以拉紧缰绳以防溜缰,可时间不是一匹马,所以最好任它奔跑,让它完全占有世界,为自己的流逝报仇。
对千时钟的滴答声,旅行者回以鞋底的敲击声。
每征服—干米,就是嬴得了十分钟。
徒步是用丈量空间对抗时间的滚筒。
在这场较量中,旅行者最终得胜。
凭借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人会探索到时间的另—个维度:更厚,更浓。
西方的时间是—股风,穿过我们的生命之窗。
它在途中变成—个被大力揉搓过的面团。
两年前,我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抽打马儿,与孤独为伴,那会儿度分如时,度日如年。
在土兰骑行了六个月,在欧亚大陆的小道上奋斗了八个月后,我回家了,感觉度过了整整—生。
十年里,我经历了四场长途旅行,体验了四种各异的生活方式。
我还需要经历五场这样的旅行来体验九种生活,然后希望休整休整,像—只老猫对自己的猎物心满意足那样。
所以出发是为了杀死时间,但不是怎样出发都可以。
我们的灵魂在大地上对抗时光的消逝,日渐衰退。
为避免如此,什么都比不上缓慢移动,
—步—步地动。
我们放慢脚步,会产生—种奇特的效仿效果,使得时间本身也减少了自己的流量。
在我喜欢的那些旅行中,我与自然素面相对,同样没有武装。
张开双臂,没有机动车,没有超出自身气力允许范图的能力,无法走得更快。
我支持通过正当的方式”这—表述。
英国人创造了它,用来指—种自然之法,也就是攀登岩壁时不借助登山钉,而只用诚实的方式:双手双脚。
通过正当的方式旅行,就是骑马、步行、划船,甚至是骑自行车。
事关风度,我时常对自己说,而我的脚上布满了蚂蛾,迷失在沼泽的泥浆里。
我徒步不是因为喜欢找罪受,而是因为缓慢会揭示被速度掩盖的东西。
我们无法透过火车或汽车的玻璃窗看到沿途风景的真面目:最多记得—种蔓延,—团在眼花缭乱中被冲淡的朦胧雾气。
而步行者,却能够离开人们常走的路,踏上那些被保护得更好的羊肠小道,也就是不怎么有人去走的路。
如果看到有条路劈开了—片草原,他就会去与草原会合。
地平线决绝地逃走,让他想抵达的企图落空,这种乐趣无与伦比。
有谁见过—个急匆匆的游牧人?游牧人的步伐小小的,却没有—个远方不会在他们的顽强面前投降!
—天,在西藏高原通往拉萨的路上,我超过了—个甸匐在前面的人。
他穿着—件皮罩衫,木质的垫板用皮带子绑在手上。
—个鼓包从他额头的皮肤下钻了出来,每次拜倒时都会碰到地面。
“你去哪儿?”
“拉萨。
"
“你每天走多少干米?”
“六干米。
"
”还要多久?”
“八个月。
"
“为什么不走着去?”
“因为如果经受不住便捷的诱惑,就会被责罚。
"
我感到沮丧,离开了他。
我自认为是旧时代最后—批江湖艺人中的—员,是杰出的浪迹者,可我刚刚遇到—个鲜活的证据,证明总有人比我更彻底。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坚持用“诚实的方式”去旅行:持久的努力会给大脑带来各种天然的镇痛剂,神经学家给它们起了各种学名,步行者们在二十个小时高强度的行走之后感到它们涌进了自己的大脑。
头颅下感到—针致命而美妙的注射,先是有点麻木,后来,像—记鞭子似的突然间令人精神振作。
这些分泌物当然不足以长期补给行走中的身体,但它们是对疲倦的补偿:温柔、致命、无偿、美妙、孤独、寂静,而且是自产的。
有时我会背叛正当的方式这—原则。
我跨上摩托,穿越乌克兰、波美拉尼亚、芬兰南部,或骑着另—种带边斗的摩托穿越阿登和汉萨平原。
我晚上在森林里停歇,用松树枝搭成—个庇护所,吃路边老妇人卖的蓝苺。
我驾车沿着波罗的海而行,身边是芬兰的摩托帮,而沉醉千北欧之光的灰色大雁舰队护送着我的摩托朝—片片晚霞赶去。
每—次,当引擎的轰隆声震得大脑麻木时,当逃逸线麻痹了感官时,我就感到小宇宙的狂喜,醉心于机械的完美。
机城学,这神奇燃料的学科用同—种定律支配着活塞的往复运动和天球的椭圆轨迹。
任何—种运动都不可能不需要搏动的能最。
发动机缸体和空间—样,都要有—点火星来开启世界的运转。
没有哪种机械是没有神奇燃料的。
在路上,我想起了摩托浪迹之王。
摩托和浪迹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由而疯狂的真正游荡者应当拒绝现代化。
然而燃机将他带回自己所属的时代。
即便有这些过错,我对自然的喜爱依然总是把自己重新引到街头艺人的状态,只欣赏激烈斗争之后被制服的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中说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阻止时光在生命的肌理上前行II “—种方法”指的是沿着选择的道路不断地前行。
B. 通过对游牧民族的观察,“我”对时间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人不要刻意去追赶时间,但可以用自己走过的路将时间填满。
C .II我”认为真正的旅行是用徒步的方式与自然素面相对,而不要借助交通工具,因为缓慢会揭示被速度掩盖的东西,人会获得无与伦比的乐趣。
D .II我”有时会以驾驶摩托的方式去旅行,背叛了正当的方式这—原则,这反映“我“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II他打碎时钟的刻度盘,用指针戳自己的屁股,让自己起身”—句生动形象,提醒人们要立即行动起来,用空间对抗时间。
B. 文中用“—针致命而美妙的注射”来描述头脑分泌物对疲倦带来的效果,“美妙"—词运用反语,写出此刻分泌物带给人麻木的感受。
C . II有谁见过—个急匆匆的游牧人?”—句引发人们展开思考,强调了所有的远方都会在人们小小的坚持下变得近在炟尺,触手可及。
D.小说通过对话描写描述了一个去往拉萨的人,简洁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的某种悲哀,即人们往往会经受不住便捷的诱惑,深化了小说主题。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蕴含的哲理。
(5分)
9.文中作者对旅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旅行有怎样独特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材料—: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
日:"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
II 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日:"告捕—盗,赏钱五百缗。
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未几,有捕盗而至者。
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日:“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
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
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
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
他日得黯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
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
日:“此由富家为之囊。
使盗自相推为
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人以首则免矣。
“公择曰:“吾得之矣。
“乃令凡得截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泥纸上陈迹。
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
且盗之方发而畏捕也,强则相拒,弱则惊窜伏匿而莫测其所在。
缓之而拒之气t妥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余矣,吏不畏其难获而被罪也。
人孰无恶盗之清,而奚纵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骇之以匿,吏畏不获而被罪,而不敢发觉,夫然后展转浸淫而大盗以起,民以之死,而国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
牧守令长畏懦选怯不敢捕者,皆不以为罪,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
唯匿蔽者乃罪之。
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 .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使盗自相推A为甲乙B官吏C巡捕D及门E擒F—人以G首H则免矣。
11 .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安,指怎么,与“审容膝之易安II(《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安”字词义不同。
B . II齐素多盗”与“素善留侯张良II(《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词义相同。
C.泥,指拘泥,与“嚼然泥而不滓者也II(《屈原列传》)中的泥”字词义相同。
D . II罪之“中的罪与“卿当日胜贵II(《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日”词类活用不同。
12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崔安潜发布公告,对那些举报盗贼的盗贼实施奖赏,免除其罪行。
这就导致盗贼团伙之间互相猜疑,盗贼无处容身,纷纷出逃,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B.李公择通过询问—名盗贼知道了盗贼屡禁不止的原因,于是下令拆除窝藏盗贼人家的房子,让盗贼无处藏身,最终实现了治盗的目的。
C.盗贼起初非常害怕被捕获,此时,官府若匆忙抓捕,他们或拼死抗拒,或吓得躲藏起来,等过了—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他们了,他们就出来了。
D.光武帝富有智慧,他下令规定,评价官吏治盗政绩的标准是以捕获盗贼的数噩来确定的,而对官吏们除窝藏盗贼的其他行为—概不予以追究。
13 .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
(4分)
(2)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
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4分)
14. 材料中,洪迈与王夫之各自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朱中舍游江东李嘉祜[注]
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州共尔论。
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
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
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
[注]李嘉祜从仕和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及其结束后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
况。
15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 II孤城郭外“点明了送别地点,“越水吴洲“照应了标题中的游江东”。
B颌联“野寺山边”“渔家竹里“词序颠倒,体现出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
C.结句'不堪秋草自伤魂“写出了兵火之后江东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的状
D.这是—首送别亲友之作,诗中流露出浓浓的叙旧清及离别的感伤之
情。
16 . 颈联中“独Ill闲“二字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感受和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将陈涉的兵器与九国之师的兵器进行对比,说明武器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2)李白《蜀道难》中,先阐述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现状,接着用'',''两句表明秦、蜀之间少有往来是因为高山峻岭的阻挡。
(3)唐诗中“唐”字很少出现,而'汉”字却出现得非常频繁,其实在很多唐诗里,以“汉”代“唐”这种手法很常见,如'—,''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
有人说“治沙就是消灭沙漠",其实,A。
治沙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
沙漠分为原生沙漠和“人造沙漠“两大类,原生沙漠是自然演变产生的,有的沙漠的形成年代高达数百万年,彼时人类还没有出现。
对待“天然“沙漠,B , 目的是保护天然的荒漠生态系统,方式是建立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如荒漠类型国家公园、国家沙漠公园、封禁保护区等。
人造沙漠则是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这部分“沙”才突出—个'治”字,应该予以治理、修复。
此外,针对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沙化风险比较高的地区,如原生沙漠周边地区的绿洲、农田等,应注重—个“防”字,即C。
@不论是原生沙漠还是人造沙漠,@对人类来说都有“用”的价值,@应该合理有序开发利用。
@原生沙漠可以开展成为自然教育、科普的基地,@如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库姆塔格沙漠的雅丹和羽毛状沙丘、罗布泊的'大耳朵”等。
@人造沙漠可以在被有效治理后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多种沙产业健康成长。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19 .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如“与文中加点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3分)
A. 从上空俯瞰,古城内泉州府文庙、南外宗正司遗址等8处世界遗产如明珠般错落其间。
B. 数字化转型可以创造和增加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如虚拟现实购物、智能家居服务等。
C. 他前几年因为意外做过两次大手术,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需要居家静养。
D. 不同千畜牧用马,运动马往往圈养在马房里,如不及时修蹄,会引起蹄病或马匹跋行等问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2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