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题14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扩展学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4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扩展
课程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激烈。
2.标志: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内容:
(1)总统:任期七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3)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4)其他:规定了国歌、国庆日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等。
4.评价:
(1)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从而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3)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共和政体不稳固。
议会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是指议会居于国家的政治中心地位,并通过议会来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内阁的权力减弱,其权力不仅受到宪法的限制,而且受议会制定的法律以及议会的限制。
议会制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一种形式。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过程: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标志: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
2.《德意志帝国宪法》:
(1)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2)内容。
①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法律等权限,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a.皇帝: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
b.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3)评价。
①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②局限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
③进步性: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对德国政治制度进步性的认识
(1)虽然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但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相对于封建专制来说是一种进步。
(2)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和宪法的颁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探究点一震荡中的法国
材料一第三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产生。
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有任命军政要职、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
……
第九条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第十条共和国总统,非得两院同意,不得宣战。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
提示:原因: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保皇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两派相互妥协;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
材料二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
思维交互:(2)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问题: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1)曲折性:经历了君主专制的复辟、君主立宪制、帝制,直至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2)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2.认识: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
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斗争。
【名家评史】
材料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不向议会负责的。
总统任期七年,这在一个共和制国家里是很特殊的,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王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
——摘编自[法]瑟诺博斯著《法国史》
解读:法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权力中心在议会。
法国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探究点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
材料“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
“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当联邦领域内的公共安宁受到威胁之际,皇帝可以宣布某一地区进入战争状态”。
“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
“帝国舰队系在皇帝最高统率之下的一支统一的舰队”。
“海陆军高级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皇帝在国际法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摘编自《德意志帝国宪法》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的权力。
提示: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军事权、外交权、议会控制权。
2.德意志帝国政体的评价
材料木桶的木条是德意志各邦,箍木桶的铁条指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各项法令:《银行法》《货币法》《度量衡法》。
年老的俾斯麦仍然身手不错,德国的经济如同俾斯麦的杠上动作一样,迅速腾飞。
——以上均选自《西方漫画史》思维交互: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提示:进步性:①建立了法制基础上的政治体制。
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引发了世界大战。
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
具体表现在:
(1)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2)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3)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2.成因:
(1)德国是容克地主(封建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专制残余。
(2)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性强,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名家评史】
材料皇帝以下设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只对皇帝负责。
德意志帝国没有内阁,仅有的一名大臣,就是帝国宰相,他本人又任命政府各部的负责人,称国务秘书,仅作为助手对宰相负责。
宰相的主要职责大多数不是作为帝国首席大臣而是作为普鲁士首相来履行的。
——摘编自丁建弘著《德国通史》
解读:宰相主持政府工作但由皇帝任命,宰相对皇帝负责。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具有宪政色彩(或者代议制民主形式);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1.《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帝国的尊称……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这说明当时德国( )
A.仍然坚持封建制度
B.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议会权力高于国王
D.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解析】选B。
该宪法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皇帝控制了行政权和立法权,体现了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故选B;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不能称为封建制度,排除A;根据宪法,议会的立法权由皇帝监督,体现议会从属于国王,排除C;该宪法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但是题干无从体现这一特点,排除D。
【拔高训练】
马克思曾说过:“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及其遍布各地的机关——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法官,是起源于君主专制时代,当时它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这一论述最适用于( )
A.古代中国
B.近代美国
C.近代英国
D.近代德国
【解析】选D。
材料信息“起源于君主专制时代,当时它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表明资产阶级的有力武器是起源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封建容克贵族势力强大与资产阶级融合,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选D;古代中国是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无资产阶级的参与,排除A;近代美国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典范,没有封建势力,排除B;近代英国的封建势力逐渐减弱,国王统而不治,国家政权已经由资产阶级掌握,排除C。
2.法国1875年宪法并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只是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务。
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其中有75名终身制议员),因而这一宪法也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
A.是保皇派掌握实权时期的民主成果
B.是为获得长期安定制定的永久宪法
C.是对当时特殊经济环境的直接体现
D.是共和派与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解析】选D。
由材料“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务”可知,1875年宪法反映了共和派的
“适合于君主制”可知,1875要求,由材料“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其中有75名终身制议员)”
年宪法也反映了保皇派的要求,因此,这部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故选
D;1875年宪法通过之时保皇派与共和派势均力敌,“掌握实权”说法欠妥,排除A;1875年宪法在1940年被废除,并非永久宪法,排除B;1875年宪法是当时特殊经济环境的间接体现,而非直接体现,排除C。
【深化点拨】
从文明多样性和统一性角度看待法德代议制的确立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体现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但是法治取代人治、民主取代专制是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复习备考时,注意分析法国代议制的曲折性以及德国君主立宪制不彻底性的原因,理解近代代议制确立的统一
性与多样性。
3.法国1791年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称“积极公民”,有选举权;1793年宪法则规定,凡年满21岁的男子都享有选举权。
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启蒙运动的影响
B.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选B。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错误;根据材料“1791年”“1793年”可知,当时法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取代,故B正确;此时,法国工业革命还未完成,故C错误;法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应为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4.1880 年 7 月 14 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
这说明( )
A.法兰西第一帝国得到了巩固
B.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
C.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D.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
【解析】选D。
1880年法国各地“栽种自由树”“共和雕像……出现”“燃放烟花”“盛大的阅兵仪式”等国庆日庆祝活动,说明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D正确;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814年已经结束,A排除;参与政治的权利与各种国庆日活动无关,B排除;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错误。
【备选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通过大革命(1789—1799年)推翻君主框架,建立一个共和国。
于是,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从这个共和国家诞生了。
法国大革命虽然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奉为神圣的精神旗帜,却在革命过程中制造了与之背道而驰的杀戮、暴政与专制。
当时革命领袖马拉宣称,“我们必须通过暴力来建立自由。
为了粉碎国王的专制主义,我们现在应暂时实行自由的专制主义”。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因为要摧毁旧制度中的一切,才走向了自由的对立面,所以革命并非越彻底越好。
况且即使所谓彻底的革命也不可能一下子实现革命的长期目标,而总要在革命后通过若干改革慢慢实现。
能够用最小的流血代价换来最大的社会进步,才是最成功的革命,比如英国的“光荣革命”。
陈旭麓先生说“革命是用暴力变旧质为新质,改良是以渐进的斗争形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矛盾对立的。
二者交叉地出现,或缓或急地促进社会的新陈代谢”。
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应该是自然发生而不是人为制造的。
——摘编自武其芳《“革命”需要理性的评判》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实现民主自由的途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
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对该论点展开论述。
如“法国大革命虽然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奉为神圣的精神旗帜,却在革命过程中制造了与之背道而驰的杀戮、暴政与专制”可得出实现民主自由的道路具有多样性,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和法国民主共和政体建立的过程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实现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
阐述:法国大革命充满暴力与血腥.是由于法国的反动势力更顽固,面临的国际环境更恶劣,暴力是对付反动势力的必要手段,作为法国的革
命者可能没有选择的余地,法国经过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也足以证明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英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也有过暴力,也处死过国王,经历过一个回合的斗争,革命势力与封建势力都认识到通过妥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所以才有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对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不能仅凭结果进行评判,而应具体分析变革面临的诸多要素。
示例二:论题:
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应兼顾目标与代价。
阐述:民主自由是一种权利,人民享有这种权利,相对于专制,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权利,而造成长期的社会动乱,就违背了社会变革的初衷。
如法国不仅
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革命之后,由于革命过程中造成社会分裂,导致政局的长期动荡,经历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
因此,作为社会变革的领导者,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牢记社会变革的根本目的,不应为了眼前的具体利益目标,而使社会付出惨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