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
一、情景默写
二、选择题(新)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暴见孟子”章,孟子通过“为王言乐”,向齐王宣扬了“与民同乐”就可以成就王业的思想。

B.“孟子见梁惠王”章,孟子通过引用《诗经》和《汤誓》的内容,阐述与民同乐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慈的国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的国君穷奢极欲,自己虽能享受真正的快乐,但百姓却非常痛苦。

C.引用《汤誓》中百姓对暴君夏桀说的话,反映了人民对暴君的无比痛恨,从反面阐述“与民同乐”的重要意义。

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章,孟子借晏子引导齐景公的例子来引导齐宣王,希望齐宣王能像齐景公那样,认识到荒淫无度的危害,从而关心自己的百姓,做一个与民同乐的好君王。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D.什一,去关市之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喻于利
..B.小人
C.小子
..
..何莫学夫《诗》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三、文言文阅读.......
A.义之端.也端:发端。

B.贼.其君者也贼:偷窃。

C.曰:是不然然:这样。

D.圣人之所生.也生:通“性”,本性。

7.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举“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乙文中荀子用陶人、木匠“为器”作类比说明礼义生于圣人之伪。

B.荀子认为“生于性”和“生于伪”的区别在于感觉到了能否自发完成,像人喜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吃美味、喜欢财利、喜欢舒适等都属于“生于性”。

C.甲文中“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D.甲文通过一系列类比和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浅显易懂,既具备散文的典型特征,又具有雄辩的气势和感染力。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9.请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不同观点。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0.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11.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所以
..传道授业解惑
B.人之.有是四端也师道之.不传也
C.其子趋而.往视之人而.不仁
D.以.其外之也故贼人以.利其身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你若不哭,命运便笑
清风慕竹
西汉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以大力颂扬他曾祖父的丰功伟绩。

公卿大臣们立刻表示衷心拥护,不料长信少府(皇太后师傅)夏候胜却站出来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结论是"不宜为立庙乐"。

这无异于是对皇帝权威的公然挑战,丞相、御史大夫等人立刻行动起来,联合弹劾夏侯胜"非议招书,毁先帝",丞相长史黄霸因为不肯在奏章上签名,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

于是,他们很快被以"大逆不道"的名义逮捕下狱,判为死罪,等待秋后问斩。

在冰凉血腥的监狱中,夏侯胜不免心灰意冷。

他素来性情耿直,不会曲意逢迎,如今不过说了句实话,便受此大辱,想想皇上的寡恩,想想人生的无常,夏侯胜的郁闷可
事实上,那个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的黄霸应该更冤,可他生性乐观,似乎一点也不在意眼前的一切。

他早就知道夏侯胜是个大儒,很想跟他学习《尚书》,只是一直无缘亲近,没想到因意外的灾祸被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他心想:"自己身为官吏,但却没有深入研读过经书,原来天天忙工作没有时间,现在时间也有了,而良师近在眼前,为什么不赶紧补上这一课呢?"
当他向夏侯胜表明求教之意时,夏侯胜不禁苦笑连连,他说:"咱们都犯了死罪,明天就要被处死了,现在读经有什么用?"
黄霸说:"孔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应该活在当下,抓住现在,学有所得,心有所悟,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飘渺的明天呢?"
夏侯胜听了,精神为之一震,内心里大为感动,当即答应了黄霸的请求。

从此两个人席地而坐,每天夏侯胜都悉心向黄霸传授《尚书》。

黄霸尽心听讲,不懂就问,二人日夜讲学津津有味,研读到精妙处,时不时还抚掌大笑。

弄得监狱的看守过来察看,结果是一头雾水,搞不懂两个将死的人为什么这么快乐。

秋天转眼就到了,看到树上的黄叶飘落,有人提醒汉宣帝夏侯胜和黄霸的死期到了。

宣帝于是派人到囚狱中调查这两个人是否心中哀痛,有悔改之意,回报说他们每天以读书为乐,面无忧色。

汉宣帝心中不满,但也感叹俩人之贤,不忍杀之,以至此案久拖不决。

虽然身在监牢之中,决意活在当下的夏侯胜和黄霸心无阻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住他们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学问研究得愈益精到,思想有了长进,精神更加充实。

两年后的一天,关东四十九个郡突然发生地震,山崩地裂,墙倒屋塌,死了六千多人。

对统治者来说,这不仅是自然灾害,而且是上天对世间存在冤狱的警示,汉宣帝不敢怠慢,一边赶紧赈灾,一边宣布大赦天下。

夏侯胜和黄霸由此得以出狱,让他们更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被逐回老家,而是直接被宣进朝廷,夏侯胜被任命为谏大夫,留在皇帝身边,黄霸为扬州刺史,外放做官。

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场意外的地震让两个人获得了新生。

后来,夏侯胜以正直博学做了太子的老师,九十岁逝世,为谢师恩太后为他穿了五天素服,天下儒生都引以为荣。

黄霸以精明干练、政绩卓著名扬天下,后来官至丞相,史书评价他,自汉朝建立以来,才能卓异的丞相多多,但论到治理百姓,则"以霸为首",是要将他排到第一位的。

谁能想到,夏侯胜和黄霸命运的转折点,竟然是牢狱之灾。

只是从风光无限的士大夫,一下子沦落成了监牢中的死囚犯,这个转折也太大了点,大得让人难以适应。

一般
方,每天都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一个人不可能总能赢,重要的是在跌倒时,自己不要认输。

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无法打败他。

"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

用句流行语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节选自《意林》2015年第2期)19.下列关于本文分分析与理解,最恰当两项分别是()
A.乐观者以逆境为基,选择面朝远方,不畏如今所处的险滩。

而悲观者则痛恨于挫折,自怨自艾。

前者往往活得很好,而后者则死得很惨。

B.作者通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行文,为的是能让人们明白一点:无论遭逢了什么,都需活在当下,乐观向上。

C.黄霸与夏侯胜在狱中学习的热情打动了上苍,一阵地震不单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厄运,反而因此出狱且都身居高位,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

D.作者借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安之若素,而不是一昧逃避,这给了作者很大的精神鼓舞,逆境中的乐观者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定能走向成功。

E.通读全文,作者认为:人可以面对险滩,但断不能屈从于磨难,人本就不该被打败,唯有坚守,命运就会出现转机,希望还是会有的。

20.请简要分析夏侯胜与黄霸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2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缥缈的明天呢?
(2)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

22.作者于最后一段说:“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2.B
3.D
4.C
5.CEG 6.A 7.B 8.(1)所有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

(2)木工砍削木材而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

9.①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人性本善”。

①但又强调后天努力(“扩而充之”)对发扬“四端”的重要意义。

①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①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不依赖于人为的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

10.D 11.A 12.C 13.(1)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2)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赡养父母。

14.A 15.B 16.C 17.B 18.(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9.BE 20.黄霸-身份:含冤入狱的长史,性格。

①好学;①乐观(例句符合即可)
夏侯胜,身份:知识渊博,但因反对皇帝权威而入狱的大儒学者。

性格:①敢于挑战权威的大无畏精神①悲观(例句符合即可)21.(1)表层含义:体现出黄霸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深层含义:“明天”是永远无法决定与预见的,那么不管明天会遭遇什么,都要珍惜好每一个今天,今天都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2)与上文夏侯胜自怨自艾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夏侯胜在黄霸引导下渐渐走向乐观,他们不再惧怕黑暗,而是用学习去照亮黑暗,带来生机,这突出了他们两人此时的超然心境。

22.例: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很多险滩,许多挫折,但是我们断不能自怨
自艾,固步自封,可能我们并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乐观起来,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走向成功,如果连坚守都没有了,那么我们只能变得麻木不仁,更谈何希望?所以,如今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符合大意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