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派太极拳——中西碰撞之际诞生的武学宗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9月
Sep.2019
第35卷第瑚
Vol.35 No.3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李派太极拳
中西碰撞之际诞生的武学宗派
徐万桩,高阳
(李派拳法研究中心,河北 廊坊065000)
摘要:李派太极拳,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在中西文化碰撞之际集多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而成的传统拳 术,拥有独特的拳法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4年李氏太极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录》。

经过几代人的用心传承,李派太极拳已经发展到全国乃至美国、欧洲等地,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作为
一种有效的健身养生手段,李派太极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十分有益。

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的 的背景下,李派太极拳将发挥新的时代价值,在传播中华文化、形塑中国形象的同时,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关键词:李派太极拳;太极文化;“一带一路”;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9)03-0091-0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作为中国极 具代表性的传统武术,太极拳以道家太极、阴阳辩 证理念为核心思想,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拳
理拳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还结合 了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弓I 术和吐纳术的精华,长期
习练太极拳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怡情养性的目 的。

中国的太极拳流派众多,各派之间相互借鉴
和学习,各有其章法和特点,呈现出鲜活的生命 力。

李派太极拳,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在中 西文化碰撞之际集多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而成,
主要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传统拳术。

2014
年,李派太极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过几代人的用心传承, 李派太极拳已经发展到全国乃至美国、欧洲等地, 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稳
步推进的背景下,李派太极拳面临着新的机遇和
挑战,也将发挥新的时代价值。

_、李派太极拳概述
(一)李派太极拳的创立
李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李瑞东先生。

李瑞 东,名树勋,字文侯,别号烟霞逸士,因其鼻尖有陷 沟,故世人又称“鼻子李”。

他出生于咸丰元年
(1851
年),卒于1917年,世居河北武清县(今属天
津)城内东后街。

先生极富天资,喜文乐武,一生 精力皆系武术事业,历任端王府武术教师、清宫廷
武术总教练、全军武术总教长兼北京高等学校武术 总教习等职。

青年时期,他与大刀王五义结金兰, 并得其所传山东教门弹腿。

后与太极拳宗师杨禄 禅大弟子王兰亭结为师兄弟,习得杨氏太极真功。

之后又分别向岳青山(岳飞后裔)学习岳家心意六
合拳、向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一说尹福)学习八卦 掌技艺、向嵩山少林寺慧海法师学习嵩山少林寺内 廊秘法拳。

最后拜在甘淡然门下,得武当金蟾派太 极功真谛。

在这六大名师的点拨和教授下,李瑞东
勤学苦练,逐渐成长为一代武术大师。

1894
年,慈禧60寿辰,李瑞东由其徒弟载漪
举荐进宫献艺,在各路高官和国外使节面前展示
太极拳法及轻功绝技,慈禧太后心感国有能人,特 收稿日期:2019-05-17
基金项目洞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课题带一路视野 下的京津冀区域文化史研究”(ZD2017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万桩(1966-),男,河北廊坊市人,廊坊 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廊坊市李派拳法专业研究会副
会长,李派拳法培训中心主任;高阳(1990-),男,河 北蔚县人,李派拳法研究中心教练,主要研究李派拳 法的传承。

• 91 •
赐“神鹰”称号,加封四品带刀侍卫。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李瑞东在城中掩护同胞避难,击杀洋兵数十人。

®“庚子事变”后,李瑞东回到武清家中潜心武学,创编拳法,终将各家真传熔于一炉,并提劇纯,衍化而珈独具匠心地再创了太aw体系,将技击与养生、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武与术的诠释,填补了理法相依、修炼相融的功法新内容。

李派太极拳由此而生。

武林时称“武当丹道太极神功”,又称“武清派太极拳”,今称“李派太极拳”。

李派太极拳的创立时期正值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之际,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冲击。

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李派太极拳,自创立之日起便承担起传扬国术的重任。

1910年,李瑞东在天津创办“武德会”,以“凝聚民心,以武强国”为宗旨,希望更多国人习练太极拳,达到以武强身、振奋精神、团结民心、共御外侮的目的。

:1912年,在同盟会成员叶云表和马凤图的建议下,他又联合形意门李存义、八卦门张兆东等武林人士,共同筹建了“中华武士会”,吸纳社会英才,广设传习所,“期我国民自兹以往,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这一武学宗旨,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人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青年时期就曾经是中华武士会南开中学分会的成员O
(二)李派太极拳的道脉传承和代表人物李派太极拳自创立至今已传承到第八代,弟子众多,国内及海外分布极广。

传承代表人有李季英、陈继先、张万生、张绍堂、贾仕文、邢启林等。

李派拳法第二代传人李季英(1884—1962),李瑞东之子。

自幼随父兄专修太极拳功,修炼恒苦,可谓得真传、成真功、备真能,大有先严遗风。

先生念力极强,轻功绝佳。

贺龙元帅曾亲访先生,闻其理、察其功后感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太极之太,神乎其神!”此外,李季英先生还精通医术,救扶颇广。

李派拳法第二代传人陈继先(1882—1962),名荫培,字继先。

他自幼随师父专修少林寺务真派内廊秘法拳、心意十二形拳,参悟勤修,自奋苦练,实得真传。

先生学艺持之以恒,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仍苦修不辍,文武兼强,成为天盘拳首传人。

他不仅慧心识才,而且对于有志于武学的后辈倾囊相授,方将这一瑰宝传承至今。

李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万生(1929-1990),河北省廊坊市人。

他少年即习二郎拳、母子张丘拳,后拜陈继先习练李派少林拳、心意拳,
之后又在李季英教导下专攻李派太极拳。

李瑞东
先生曾将李派功法一分三传,而张万生又聚三为
一,成为李派拳法的一位集大成者。

李派太极拳第四代主要传人张绍堂(1951-
至今),张万生之子。

他7岁开始习拳练功,在父
亲的言传身教下,张绍堂以弘扬传统武术为终身
志向,克服诸多困难,学得李派的全部功法(动功
拳法和静修功法及器械套路)。

他坚持悟练结合,
写出了上百篇的心得和论文,部分论文在《武当》
《武魂》等武术杂志上发表。

他还与其弟子杜子宇
共同编撰了全部李派功法系列丛书(共7册),现
已全部出版。

其功法影像资料和教学片在大陆众
多城市、地区和宝岛台湾及海外广泛传播。

张绍
堂先生参加过多次国际、国家、省市级的武术比赛
与观摩赛,得到了中国武术协会和传统武术界的
广泛赞誉。

张绍堂现为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武术
研习班”《中国传统太极拳》课程特聘教授,为中华
武术走向国际并造福世界人民不断探索。

(三)李派太极的发展现状
自2014年11月李派太极被国务院批准为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李派传人深感国家对
这一国粹的认可与鼓励,将此项文化遗产公布于
众,并广传于中国各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重
庆、河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广西、广东、安
徽、山西、山东、云南、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辽宁、香港、台湾等地),在全国有160多个培训场
地。

同时,李派太极拳也走出国门,与18个国家
(法国、德国、卢森堡、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美国、
比利时、俄罗斯、乌克兰等)建立了文化交流及传
播国粹的固定培训场所,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
文化,让国外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此外,李派太极拳还广泛参与国际国内各项
赛事和武术交流活动,包括北京第八届中华武术
大讲堂、武当山国际武术交流大会、香港第五届国
际武术大会、台湾第一届和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
①王辉:《烟霞居士李瑞东对太极的传承与发扬》,《兰
台世界》2013年第27期。

②张俊英:《辛亥革命与天津中山路》,《天津河北文史》
2011年第28期。

•92•
节暨国际武术交流大会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奖杯120余座、奖牌2000余枚、奖状及证书若干。

李派拳法的武术培训基地也被各个会议和地方誉为“武术培训的摇篮”。

二、李派太极拳的内容体系和文化内涵
(一)李派太极拳的内容体系
李派太极由动静两盘组成,构成性命双修、阴阳合一的太极体。

李派太极拳按照天、地、人“三才”定位,形成天盘拳(七星如意拳)、地盘拳(八法奇门拳)、人盘拳(五行捶)三大主拳,内含“三才归一”之义。

天盘拳是沿习天皇伏羲,以八卦错综运变之意而生成;地盘拳是顺应地皇神农,以五行生克之法而成就;人盘拳是源于人皇轩辕,以人天合一之道理推衍而成。

以上三盘拳分别是天呈四象、地化四方、人应四季。

人合天地,三才归一。

此外,为便于男女老幼不同人群的选择,李派太极拳又以“老三推”“四门炮”“八大架”“八小架”“十三丹”“十三刚架”等拳相辅之,与三大主拳一起统称为动盘。

与动盘对应的还有静盘,包括立式、坐式和卧式。

如此行、立、坐、卧全应四象,动静两盘合而为一,构成李派太极拳的整体。

(二)李派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1.道法太极,贯通哲理
传统文化是中华武术的生命之源和根本能量所在。

李派太极之所以延传至今,与它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

“太极”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它博大精深的文化给李派太极注入了很深的文化元素,丰富了李派太极的内涵。

太极拳合道法。

李派太极拳,脉承武当山,尊祖张三丰,按脉系谱录代代正传,文武兼修。

李派太极告诫后人:“通道法,法向皆通;顺自然,自然皆顺;辟奇径,必惊天地”。

天人合一是李派太极的拳功宗旨,人天相应是李派太极的心法源头。

太极拳合理法。

李派太极拳从始至终就以哲理贯通承学,在历史的长河中,经长久研磨、省和,才使这一国粹益之后人。

他们以刚柔、阴阳、内外、虚实、曲伸、进退、快厦、动静、呼吸、开合、收放等辩证之理法充实修为、补虚壮实,成就了很多仁人志士。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与武术有机结合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意练与形练、化拿与技击、养生与修身的融合。

它的产生是中华武术经历一定阶段后衍化的科学运动形态,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真谛。

太极拳的一切理论与技术中都保持着技击的本色和中国拳术的技击精髓,而悟练结合,使技击技术和技击方法有了更深厚的内涵,也把中华武术推进到了更高的层面。

2.文武兼修,动静皆练
无文不成武,无理不成法。

太极拳是武从文生而文武一道,法由理出而拳功相融,故说“文以载道,武以衍道”。

李派太极拳讲究文武兼修,习文练武谓之人生大道。

习文指的是:明道理,懂是非;强自己,不树敌;有思想,蕴韬略;示公心,衍道脉。

以上文之四部,分别是入室初修、强身强心、厚重强大、公心传承。

练武指的是:壮身体,活身形;势顺力,懂技巧;静观动,射魂魄;势手法,灵疾猛。

以上术之四部,分别是壮身练形、势顺巧随、静生妙法、法活手快。

文与武是共生互补的阴阳关系,文修是理论为阴,武备是法象为阳。

理论是动源,由文而生;法象是动能,由武而致。

文以静化为功,武以动备为能。

一文一武即是一阴一阳,如日月行空缺一不可。

李派太极包含着文化指导行为的思维形式,用意理展示了太极拳论的妙义,故习武者必文武兼修方为正道。

内涵只是事物传世之源,注重修为才是长久承传之路。

李派太极动术、静术兼修,“静定观其妙,行动似风雷”的术练之法展示了太极拳的自然妙法。

李派太极包含动静两盘,动盘表现为技击之法,静盘则是养生之术。

一静一动即是一内一外,以内统外,以外壮内,本末相依,生化无穷。

动盘的一切通达运化,是强化生命体适应自然的能力,是生命体活力的直接能源。

静盘是对动盘运化的粗放和不足之处的补充、继续和深化,是对生命能量的进一步精炼,以实现能量由有限到无限的质变飞跃。

李派太极拳自上祖时就是地地道道的传统中医,祖师自编创李派太极之始,就已将调息养气之法融进三盘拳内。

养生和技击一本一末,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李派太极执着传统,动静皆练,循理炼法,依法解理,由浅而深,故能取太极之精髓,探人天之奥妙。

3.阴阳调合,性命双修
张绍堂先生在讲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时论道:“人之五脏,上接天之五星主玄气,下接地之五
•93•
行主化气,运于一体,调节精、神、魂、魄、意的和谐,积聚真气,生发本性。

人之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土)五气的调和,阴阳相乘,水火相济,性命和合,此乃长生之道也O”《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而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命属阴,性属阳,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要让无形的能量(真气)与有形的躯体相吻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气在我中,我在气中,相依不舍,此即性命相合。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调和,水火相济,为益寿之源,长生之本。

人的身体要水火相济,五脏中心属火属阳,肾属水属阴。

心藏阳中阴,肾藏阴中阳,心肾相交即本身阴阳相合、水火相济抽坎填离。

然而,要真正做到性命相合、水火相济也非易事,必须得师真传。

用念诀的能量来打开关窍,才能达到阴阳相合,要虔心念力,凝聚一丹。

真气周身转,胎息返先天,才能见真宝。

李派功法集太阴、太阳、天罡、地灵、人元之气熔为_炉,性命双修。

以天罡、地灵、人元之生发能量来调节阴阳的相合,生发慧心,达到本性圆明之境。

三、“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李派太极拳的时代价值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又在印度
尼西亚首次提出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战略要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国家人民,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①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5年多来,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了
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多条国际大通道也在加快建设中。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李派太
极作为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也必将发挥其新的时代价值。

(一)健身养生,造福世界人民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太极拳对人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

首先,作为一种健身手段,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太极拳注重刚柔并济、灵活变通,拳法多样、由浅入深,因此它适合的受众非常广泛。

从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都可以习练。

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正确习练太极拳可以增强老年人体质,从而减轻社会负担,实现社会资源更优化的配置。

其次,作为_种医疗手段,太极拳具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研究表明,太极拳在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能够发挥有效作用②,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建议在临床中应用太极拳功法进行干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不仅如此,太极拳还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

③太极拳习练过程讲究内外兼修,注重形、神、意、气的统一,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长期习练可以舒缓心理、修身养性,改善失眠、焦虑等问题。

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及医疗康复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李派太极作为中国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正在积极承担责任,努力使李派太极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人习练和获益,造福世界人民健康。

(二)以武衍道,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给中国经济对外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也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民族宗教各异,历史文化不尽相同,文化差异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相互理解,才能实现民心相通,进而实现政治、经济、外交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践行“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坚持文化先行。

李派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要积极承
①余靖梓、武冬、韩卓君、侯照新:《“一带一路”背景下
太极拳对外传播现状研究》,《武术研究》2018年第7期。

②姜娟、刘志华、孙爱平、张坤、黄圭:《太极拳助力健康
中国建设的科学支撑与路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③张志雷、朱东:《近15年太极拳健康促进的研究热点

—基于PubMed数据库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期。

•94•
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

李派拳法认为,传统的太极文化是以自然为道体,以太极为道用,以阴阳为本原,以四象为本能,而宇宙万物皆是由阴阳转化而生。

虚实、刚柔、快慢、屈伸、开合、进退、顾盼等等形成了互乘互化的关系。

李派太极拳正是遵循这个道理衍生而成的,其拳法的一招一式无不在体现这一道理。

所谓以武衍道,是指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断体悟拳法中的哲理和太极文化的内涵,坚持悟练结合、循理炼法、依法解理,从而不断升华对太极功法及中华文化的理解。

也正因如此,相比其他文化形式,李派太极在国际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会不断增加对太极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理解,这比单一地听人讲述更深入人心。

而只有不断提高国外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才有可能消除跨文化交流障碍,真正实现文化互通和文化共享。

(三)和谐包容,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是在不断变化的。

既有“红色中国”“独裁专制”“中国威胁”的否定和歪曲,也有“和平崛起的大国”“和谐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肯定和赞美。

其间的误解固然有政体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

而且,后者还是造成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的重要原因。

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新形势下,想要消除跨文化交流障碍,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有正确的认知,就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而李派太极拳就是-个极好的载体。

李派太极拳的拳功宗旨是天人合一,强调阴阳平衡、内外兼修,最终达到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理念与“和谐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是完全契合的。

可以说,李派太极拳的国际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民心相通”的极好方式,是通过“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结语
李派太极拳创立于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历史时期,自诞生之日起便承担起弘扬国术的重任。

作为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李派太极拳有自己独特的拳法体系和文化内涵。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李派太极拳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更多人去学习和传承,弟子广布海内外。

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造福全人类的“一带一路”战略,展现出中国的极高境界和宽广胸怀,也为李派太极拳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通过政府、高校、媒体以及李派太极门内多方努力,共同促进李派太极拳在国内国际的进一步传播,充分发挥李派太极拳新的时代价值,造福世界人民健康,促进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Li-Style Taijiquan:The Martial Arts Sect Born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XU Wan-zhuang,GAO Yang
(Li-Style Tayiquan Research Center,Langfang Hebei065000,China)
Abstract:Li-Style Taijiquan is a traditional boxing technique created by the famous martial artist Li Ruidong assimilating the es­sence of many martial art schools,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m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llision.It has a unique boxing system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In2014,Li-Style Taijiquan was officially included in the"List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ative Projects*'.After several generations of ingenuity,Li-Style Taijiquan has developed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even the United States,Europe and other places,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is growing.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fitness and health,Li-Style Taijiquan is very beneficial to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One Belt,One Road”strategy,Li-Style Taijiquan will play a new time value and realize its new development while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mitting a harmonious and inclusive image of China.
Key words:Li-Style Taijiquan;Taiji culture;Belt and Road;time value
・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