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拦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
C.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
D.文章最后三个段落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答案】(1)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2)①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②本句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B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从第三段到第七段从几个方面描写春天,第三段描写春花,第四段描写春草,第五段写春风,第六段写春雨,第七段写人迎春。
据此答题即可。
(2)①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从而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是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属于引用的修辞手法,“像母亲的手”是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结合语境分析,这里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ACD理解正确。
B“杨柳风”指春风,这句话的意思是春风吹到人的脸上不觉得寒冷。
故答案为:⑴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⑵①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②本句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⑶ B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的赏析角度,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据此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侧重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判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幸运号”客车
①天马小镇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在每个大雾弥漫的清晨,谁能搭上那列“幸运号”客车,谁就能改变命运。
②兔子阿卜就是为了这个才来到天马小镇的,他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③可是天马小镇很少起雾,阿卜已经在这里等了半年了,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雾。
凌晨,阿卜出门了。
④果然有雾!走在大雾中的阿卜,隐约看见个站台,空无一人。
阿卜踏上站台,浓雾中传来了“隆隆隆”的声音。
一辆高大的客车从雾中驶了出来,车身闪闪发光,仿佛一个崭新的未来。
阿卜急忙挥舞着双手,示意司机停车。
可客车径直驶过站台,消失在大雾里,阿卜在原地愣了很久。
下一个有雾的日子来得比想象中要早,这多少抚慰了阿卜的心。
因为
有了经验,所以这次阿卜站在站台上时,脑子里构思好了各种飞身上车的方案。
“幸运号”来了,依然没有停留就驶过了站台。
阿卜大叫一声,快步跟了上去。
阿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无法接近“幸运号”。
他意识到一个沮丧的事实:就算每天都起大雾,他也未必能够上车,除非他跑得像车一样快。
⑤从这天起,阿卜开始练习跑步。
阿卜顺便接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活儿,因为这些都能锻炼脚力还能赚到钱,一举两得。
⑥阿卜每天都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却怎么都听不到起雾的信息。
他渐渐焦躁起来,甚至产生了幻觉,满大街的汽车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幸运号”。
阿卜养成了追逐汽车的习惯,并且每次都能追上。
他渐渐成了天马小镇的一个奇观。
⑦起雾的日子终于又来了。
虽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三年。
阿卜也长成了一只成熟的兔子。
他对自己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
这个晚上,阿卜没有睡觉,他直接去了站台。
当朝思暮想的客车再次出现时,阿卜箭一样地冲了出去。
今天的“幸运号”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开得都快,阿卜使出浑身力气去追。
就差一点点了……阿卜将手使劲仲长,只要能够得看把手……但真的就差一点点。
⑧阿卜的眼泪涌了出来。
正当阿卜疲惫地瘫在地上时,“幸运号”却停住了,从车里走下一只戴墨镜的猎豹。
“你好。
”猎豹递给阿卜一张名片。
阿卜看了一眼,这不是前任世界长跑冠军吗?“我现在是一名田径教练。
”猎豹笑着说,“我听说小镇上有只兔子跑得比汽车还快!我是特地来找你的。
刚才我已经见识了你的速度,我有信心把你培养成一名赛跑健将!”
⑨阿卜张大嘴巴,命运的峰回路转让他措手不及,但看看自己强健的双腿,阿卜笑了。
身边的大雾渐渐散去,阿卜眼前的路清晰无比。
(有删改)(1)联系全文,结合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3)“幸运号”真的能改变命运吗?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兔子阿卜的形象。
【答案】(1)阿卜愣在原地;阿卜快步跟上;“幸运号”停住了
(2)阿卜以为自己又一次失败,正在沮丧时完全没想到“幸运号”会停下来,前任世界长跑冠军猎豹忽然来找他,有信心要把阿卜培养成一名赛跑健将,阿卜在极度失望后忽然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3)“幸运号”不能改变命运。
真正能改变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兔子阿卜的经历已经说明了一切,若不是他自己的努力,也不会迎来命运的峰回路转。
(4)阿卜是一只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的兔子。
它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为改变命运而不懈努力。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屡次受挫,但却屡挫屡战,从不言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赏识。
【解析】【分析】(1)此题表中已经给出了一部分内容,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到客车每次出现的内容,然后再仔细研读这部分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客车经过的情形和阿卜的反应。
客车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第④段前半部分,此时客车径直驶过站台,消失在大雾里,阿卜在原地愣了很久。
客车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第④段后半部分,此时客车依然没有停留就驶过了站台。
阿卜大叫一声,快步跟了上去。
客车第三次出现在文章第⑦⑧段,正当阿卜疲惫地瘫在地上时,“幸运号”却停住了,阿卜笑了。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写了阿卜三次等待追赶幸运号客车,第一次客车径直驶过站台,第二次依然没有停留,第三次就差一点点要追上,阿卜以为自己又一次失败,正在沮丧时完全没想到“幸运号”会停下来,前任世界长跑冠军猎豹忽然来找他,说有信心要把阿卜培养成一名赛跑健将,阿卜在极度失望后忽然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3)从文章内容来看,“幸运号”不能改变命运。
结合阿卜的这段经历分析,当两次错过幸运号时,阿卜他意识到:就算每天都起大雾,他也未必能够上车,除非他跑得像车一样快。
于是他开始练习跑步,顺便接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活儿,因为这些都能锻炼脚力,阿卜养成了追逐汽车的习惯,并且每次都能追上,他渐渐成了天马小镇的一个奇观。
因此当客车又一次经过时,他迎来了命运的峰回路转,因此阿卜的幸运是靠自己的努力。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结合阿卜的经历、动作、心理等进行分析,阿卜来到天马小镇的目的就是为了搭上那列“幸运号”客车,这说明阿卜是一只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的兔子。
当两次错过幸运号后,他意识到:就算每天都起大雾,他也未必能够上车,除非他跑得像车一样快。
于是他开始练习跑步,顺便接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活儿,因为这些都能锻炼脚力,阿卜养成了追逐汽车的习惯,并且每次都能追上,他渐渐成了天马小镇的一个奇观它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经历说明阿卜为改变命运而不懈努力。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屡次受挫,但却屡挫屡战,从不言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赏识。
故答案为:⑴①阿卜愣在原地;②阿卜快步跟上;③“幸运号”停住了
⑵阿卜以为自己又一次失败,正在沮丧时完全没想到“幸运号”会停下来,前任世界长跑冠军猎豹忽然来找他,有信心要把阿卜培养成一名赛跑健将,阿卜在极度失望后忽然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⑶“幸运号”不能改变命运。
真正能改变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兔子阿卜的经历已经说明了一切,若不是他自己的努力,也不会迎来命运的峰回路转。
⑷阿卜是一只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的兔子。
它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为改变命运而不懈努力。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屡次受挫,但却屡挫屡战,从不言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赏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
⑵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这样才
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
马思源
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
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
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④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
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
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
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
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窜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
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
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
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
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
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窜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大概看我面无表情,又掉头迅速跑掉,跑到院门外去。
⑧一到晚上,花花就不见了踪影,婆发愁它的歇息处,自言自语说,这能跑哪里去,会不会被祸害了呀。
第天晚上婆担心地念叨一遍,第二天早饭时还准能看到花花。
没有人知道它到底夜宿在哪里,都说猫狗识恩情,这野猫可不是,真是一个没良心的!婆担心多了,也会埋怨。
但花花到底是不愿和我们过多接触。
⑨它是孤独的,孤独到不相信人类传递来的美好。
它似乎是天地间的一只精灵,身体自由,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灵魂自由,可以不被情感牵绊,或思念或爱恨,均跟它无关。
寄自身于天地,是一种大孤独,当然也是一种无上的自由。
⑩人类又何尝不是流浪的野猫,流浪到世上过一日一日。
有些牵着的手,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依靠着的灵魂,风一吹就飘飘而去。
人类又哪里可以嘲笑动物?
⑪花花怎么叫,怎么哭,怎么悲伤,怎么孤独,怎么跟自己和解,人怎么能知解?就如我怎么伤感孤寂,你又怎能够晓得。
我常常想,我们深深爱着的,就是那一个不知晓的自己吧。
⑫此生跟你不遇又如何?这世间总有两株不相逢的植物,风来枝叶摇摆致意甚或相互纠缠,也未必相识相知。
所有的遇见,都是上天赐予的恩情。
我知有你存在,即好。
(选自《意林》2018年第12期)(1)请以“野猫”为陈述对象,概括相关情节。
①自选角度,为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②某同学为文中一句话做的批注是:“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野猫对人的警惕。
”请你写出这句话。
(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孤独”的含义?
(4)本文和郑振铎的《猫》一文都给我们呈现了人与猫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本文中作者由花花离开产生的感悟和郑振铎由第三只猫去世产生的感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野猫撞我后被我踢走;野猫感受到婆的善意后才敢吃;野猫还是警惕,逃离我的势力范围;野猫不见了踪影,不愿和人类过多接触
(2)①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猫比作落魄侠女,写出猫的可怜落魄,又不失警惕的情态。
示例二:“伸头探脑”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猫想进门寻找食物时犹犹豫豫、小心谨慎的心理活动。
②示例:“它像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一样蹿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地往里看。
”
(3)孤独的含义:一是指野猫是孤独的,它不被人所拥有,不相信人类递来的美好。
猫属于天地,身体和灵魂是自由的,不被情感羁绊,它既享受这种自由又忍受这样带来的孤独。
二是指人类和野猫一样也是孤独的,身边的人不过是匆匆过客,有些有接触也未必相识相知,彼此知晓。
(4)本文由花花离开产生的感悟:每个个体都是孤独但又自由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花花和我们相识过即是美好,即使它选择离开那也是它的自由,我们不必为此惆怅自责。
我们要感恩每一次遇见,享受每一次遇见的过程,在不被情感牵绊中获得成长和
人生的真谛。
郑振铎的《猫》中由于“我”的武断使其含冤而死,“我”觉得愧对这个生命。
由此感悟: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要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告诉人们要关爱动物,同情弱小,弘扬公道、民主、博爱。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叙写的是“野猫”刚到我家不久,撞我后被我给踢走了。
文章5、6段叙写婆给“野猫”喂鱼时,野猫感受到婆的善意后才敢吃。
文章第7段叙写“我”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时,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第8段写婆发愁它的歇息处时,发现野猫不见了踪影,不愿和人类过多接触。
据此梳理概括作答。
(2)①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
语句“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探头探脑,想进来寻找吃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野猫”比作“落魄侠女”,形象传神地写出猫的可怜落魄,又不失警惕的情态。
同时,“伸头探脑”一词的使用,通过描写“野猫”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寻找食物时犹犹豫豫、小心谨慎的情态。
据此理解来做批注。
答案是多元的。
②依据同学所作的批注“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野猫对人的警惕”可从文章中进行筛选。
其中第⑥段中“它像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一样蹿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地往里看。
” 第⑦段中“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 第⑦段中“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蹿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这些语句都符合。
据此理解作答。
(3)从文章所写的内容来看,题目中的“孤独”既指野猫的孤独,它不被人所拥有,不相信人类递来的美好。
也指人类的孤独——身边的人不过是匆匆过客,有些有接触也未必相识相知,彼此知晓。
据此理解作答。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叙写野猫孤独但又自由的,不愿意与人类过多地相处,由此,作者由猫及人,引发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的感悟。
其具体感悟可结合文章9~11段内容理解概括作答。
郑振铎所写的《猫》一文中,猫的离去主要是“我”主观臆断造成的,由此而产生了“人不可凭借主观臆断和好恶来处理问题”的感慨。
作答时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两篇文章都通过对“猫”描写,告诉人们要有敬畏生活,关爱动物,发扬博爱同情弱小的思想。
据此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①野猫撞我后被我踢走;②野猫感受到婆的善意后才敢吃;③野猫还是警惕,逃离我的势力范围;④野猫不见了踪影,不愿和人类过多接触。
(2)①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猫比作落魄侠女,写出猫的可怜落魄,又不失警惕的情态。
示例二:“伸头探脑”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猫想进门寻找食物时犹犹豫豫、小心谨慎的心理活动。
②示例:“它像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一样蹿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地往里看。
”
(3)孤独的含义:一是指野猫是孤独的,它不被人所拥有,不相信人类递来的美好。
猫属于天地,身体和灵魂是自由的,不被情感羁绊,它既享受这种自由又忍受这样带来的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