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色谱LXL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点样与展开
E.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鉴别主要依靠比移值或相对比移值的 测定。 常采用己知物对照法。 (二)定量分析方法 1.洗脱后测定法 2.直接测定法: 目视比较法 薄层扫描法
薄层色谱法应用 1:判断合成反应进行的程度 例如,判断普鲁卡因合成反应的终点。 色谱条件: 吸附剂:硅胶-CMC; 展开剂:环己烷—苯—二乙胺(8:2:0.4); 显色剂:碘化铋钾溶液。 2:药品的鉴别和纯度检查 3:天然药物成分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1:比移值( Rf ) 说明:


由于组分被保留在薄层固定相上,它的迁移速度总 是小于展开剂的迁移速度, u<u0, 组分的迁移距离也总是小于展开剂的迁移距离, l<l0, 因此,Rf≤1。(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Rf =1)。
实践中,Rf值的最佳范围是0.3~0.5,可用范围是 0.2~0.8。
1、比移值( Rf ) 比移值的影响因素
(3): 面效参数
1、理论塔板数
2、塔板高度
1、理论塔板数
理论塔板数是反映组分在固定相 和流动相中动力学特性的技术 参数,是代表色谱分离效能的 指标。
n=16(L/W)2
L: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W:组分斑点的纵向宽度 平面色谱法中,理论塔板数主要取决 于色谱系统的物理特性,如固定相 的粒度、均匀度、活度及展开剂的 流速及展开方式等.
C. 薄层板的制备
要求:吸附剂涂铺均匀,表面光滑,厚度一致。 1:载板的准备 2:粘合薄层板(硬板)的铺制 (1) 粘合剂 (2) 倾注法制板 (3) 平铺法制板 (4) 机械涂铺法制板 3:活化 自然晾干→(105-110℃)活化0.5-1h→ 冷至室温→干燥器中存放
D. 点样与展开
1:点样 (1)样品溶液的制备 (2)点样量 (3)点样方法 2:展开 3:斑点的确定

2、相对比移值(Rr)
建议采用相对比移值 (relative Rf ;Rr)作为定性参数。
Rr
R f (i ) R f (s)

L( i ) L( s )
1 2
黄酮
采用相对比移值,参考物质与 组分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展 开,能消除系统误差,因此 Rr值的重复性和可靠性都比 Rf 值好。
1、对照品 2、样品
(二):分配薄层色谱法 正相和反相薄层色谱
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极性的相对强弱,分配薄层色谱 法又可分为正相和反相两种类型。 正相分配薄层色谱: 展开剂的极性<固定相的极性。 反相分配薄层色谱法: 展开剂的极性>固定相的极性
吸附薄层色谱法
A .吸附剂 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固定相为吸附剂,常用 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和聚酰胺等。
1、分配系数与比移值的关系 2、影响比移值的因素
1、分配系数与比移值的关系
R′是组分分子在展开剂中出现的几率, (1- R')是组分分子在固定相中出现的几率, 则
Vs 1 R' CsVs K k R' CmVm Vm
1 R' 1 k
即:
1、分配系数与比移值的关系



组分分子在薄层板上的移动速度是展开剂移动速 度的R′倍,即R′=u/u0; 由比移值的定义可知Rf = L/ L0 = u/u0,比移值与 组分分子在展开剂中出现的几率在数值上相等, 所以Rf =R′。 由 1
多元展开剂中极性较强的溶剂使组分在薄层上迁移, 极性较弱的溶剂降低展开剂的洗脱能力,中等极性 的溶剂往往使极性相差较大的溶剂混合均匀。 有时需要加入某种溶剂以降低展开剂的粘度,少量 酸、碱的加入还可使某些极性物质的斑点集中,提 高分离度。


二元和多元展开剂
环己烷-丙酮-二乙胺-水(10:5:2:5)的混合溶剂系 统 水的极性最强,使组分在薄层上迁移; 环己烷的极性弱,可以降低展开剂的极性,调节Rf 值; 丙酮则起到混匀整个溶剂系统及降低展开剂的粘度 的作用; 少量二乙胺的加入可控制调整展开剂的pH,使分离 斑点清晰集中,减少拖尾现象。
选择吸附薄层色谱条件的简图
二元和多元展开剂

对于难分离的组分往往需要采用二元、三元 甚至多元溶剂作为展开剂。

在多元展开剂中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溶剂起溶 解样品和基本分离的作用,占比例较小的溶 剂起调整 Rf值、改善分离度和对某些组分的 选择性作用。
二元和多元展开剂 溶剂选用

一般主要溶剂选用不易形成氢键或极性比待分离物 质弱的溶剂,否则将使组分的Rf值太大,甚至使组 分集中在溶剂前沿。
(1):定性参数
1、比移值( Rf ) 2、相对比移值(Rr)
1、比移值( Rf )
比移值(Rf) :溶质移动距离(L) 与流动相移动距离(L0 )之比.
L Rf L0
在薄层色谱法中,一般采用 定时展开(定时洗脱),即观 测在同一展开时间内组分与 展开剂迁移的距离。 Rf =0(组分不随流动相移动) Rf =1(组分随展开剂至前沿)
2:分离数(separation number;SN)
分离数是衡量平面色谱分离容量的主要参 数。也是面效的评价参数。 分离数是在相邻斑点分离度为1.177时, Rf=0和Rf=1之间能容纳的色谱斑点数。
三、薄层色谱法 主要类型:
(一):吸附薄层色谱法
(二):分配薄层色谱法
(一):吸附薄层色谱法
吸附薄层色谱法
B. 吸附薄层色谱的展开剂 1:展开剂选择的一般原则 通过选择薄层板和展开剂,调整待测组分的Rf值在 0.2—0.8(常用) 0.3~0.5 (最佳)。 吸附薄层色谱条件的选择主要是展开剂的选择。而 选择展开剂时必须同时考虑待分离组分的性质(主 要是极性)和吸附剂(硅胶或氧化铝)的活性。
B. 吸附薄层色谱的展开剂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烃< - - - - - - - - <醇,羧酸 2. 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大 “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 性, 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吸附薄层色谱法:固定相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法
分离原理: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利 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的吸附 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系数大的组分在板上移动的速度慢,Rf值小; 在吸附色谱中,一般极性大的组分移动的速度慢, 极性小的组分移动的速度快。

(一):吸附薄层色谱法 例:抗宫炎片中黄酮化合物薄层色谱图
2、相对比移值(Rr) 参考物质



参考物质可以是加入样品中的纯物质,也 可以是样品中的某一已知组分。 相对比移值表示的是组分与参考物质的移 行距离之比,其值的大小不仅与组分及色 谱条件有关,而且还与所选参考物质有关。 与Rf 值不同,Rr值可以小于1,也可以大 于1 。
(2) : 相平衡参数


吸附活性与含水量关系大,含水量越多,吸附能力 越弱。
聚酰胺(polyamide)
结构:-[CH2-CO-NH-]-n
原理:氢键吸附学说
聚酰胺分子中的酰氨基与化合物(羟基、 羧基、芳香硝基等)形成氢键吸附。 用途:分离黄酮类、酚类、醌类、有机酸类及 鞣质的分离。
影响吸附强弱的因素:分子结构、溶剂
比移值是薄层色谱的基本定性参数,它说明组分 在色谱系统中的保留行为。 需满足下述条件才能获得真实的Rf 值: ①展开室密闭不泄漏,薄层板周围空间被展开剂蒸 气所饱和,无边缘效应; ②沿分离轨迹,固定相与流动相均无梯度变化; ③展开剂的前沿位置能正确测定。 比移值的数值除与组分的性质有关外,还与薄层 板的性质(活性等)、展开剂的性质(极性、组成等) 和温度有关。
硅胶(silica) SiO2 . XH2O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特性:
1)与极性物质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 2)吸水→失活
用途: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的分离,不宜分离碱性物质。
氧化铝(aluminium oxide)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中性氧化铝 (pH>7.5)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 酸性氧化铝(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氧化铝活度可以用柱色谱法或薄层色谱法测定。
R'
1 k
1 Rf 1 KVs / Vm
得:
1 Rf 1 k

2、影响比移值的因素


Rf与K有关,即与组分性质(溶解度)以及薄层 板和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色谱条件一定,Rf 只与组分性质有关,是薄层色 谱基本定性参数,说明组分的色谱保留行为.
1 1)K↑,Rf↓ Rf 1 KVs / Vm 2)薄层板一定,对于极性组分 展开剂极性↑,Rf↑(容易洗脱) 展开剂极性↓,Rf↓ (不容易洗脱) 3)Rf范围:0< Rf <1
2、塔板高度 塔板高度是由理论塔板数及 原点到展开剂前沿的距离 (L0 )算出的单位理论塔板的 长度。 H=L0/n
(4):分离参数
1、分离度(resolution;R) 2、分离数(separation number;SN)
1:分离度(resolution;R) 两相邻斑点中心距离与两斑 点平均宽度(直径)的比值, 称为分离度或分辨率 , 分 离度 是平 面 色谱 法 的重 要 分离参数。
一:分类和原理

主要包括:薄层将固定相均匀地涂铺在具有光洁表面 的玻璃、塑料或金属板上形成薄层,在此薄层上进 行色谱分离的方法。
按分离效能又可分为:经典薄层色谱法 高效薄层色谱法

纸色谱法:以纸作为载体的色谱法,分离原理属于 分配色谱的范畴。
薄层电泳法

二、平面色谱法参数 (1):定性参数 (2):相平衡参数 (3):面效参数 (4):分离参数
吸附剂:硅胶G
展开剂:
正丁醇 : 醋酸 : 水(4:1:5)
黄酮
显色剂:1%三氯化铝
1 1、对照品 2 2、样品
(二):分配薄层色谱法 分配薄层色谱法:利用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 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的薄层色谱法。 其对溶解度的差别很敏感;因此适合于同系 物的分离。 一般说来,分配色谱的固定相是液体,吸留 在载体上。
相平衡参数1分配系数与比移值的关系2影响比移值的因素r是组分分子在展开剂中出现的几率1分配系数与比移值的关系1分配系数与比移值的关系组分分子在展开剂中出现的几率在数值上相等所以r与k有关即与组分性质溶解度以及薄层板和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主要内容: 一、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二、平面色谱法参数 三、薄层色谱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