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
中国文化的经典,有儒家的孔孟之道、老庄思想,也有墨子的兼爱非攻;既然如此多样,那就必定存在着这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观点。
而其实早在先秦之前,儒墨两家便已展开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至今依旧未分胜负。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
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因为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导致黄巾军的失败。
于是各地诸侯纷纷拥兵割据,争夺天下。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予人才成长的机遇,所谓“学而优则仕”,很少有人愿意去从政,即使做官也只能担任低微的职位。
因此,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被确立下来。
通过对比古今,现代高等院校招收新生都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创造力和独特性。
相反,古代的读书人更看重品德修养,甚至将忠君报国作为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二者的差距还真不小呢!正因如此,《论衡》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言论,主张根据每个孩童的禀赋秉性施行教育,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曾拜班彪为师,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后又游学四海,遍
访贤士,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悌,移风易俗莫善于礼乐。
”基于此种理念,他撰写了《论衡》一书,该书集结了王充毕生精华,堪称一本奇书。
除此之外,王充还提倡教育改革,建议废止肉刑,恢复死刑,禁绝迷信鬼神。
总之,王充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无愧于“儒宗”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