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唐山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唐山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
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
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
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
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
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
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
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大量引用,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B. 散文运用较多语文经典作品及作家为素材,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旨在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
C. 作者通过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素材,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D. 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2. 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门
钟法权
白塔寺在蓝田的东面,在秦岭山脚下的塬上。
红二十五军主力在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经崖子口血战才得以暂时摆脱敌人的前堵后追,在桂花飘香的中秋,抵达白塔寺小镇。
白塔寺镇处于三县交界,因建有白塔寺而得名。
白塔寺有四层楼高,塔身用白色石片砌成,故称白塔寺。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属于三县鞭长莫及之地,少了干扰,各行各业得到自由发展,小镇也就分外热闹。
再加上白塔寺镇背靠秦岭,前眺黄河,四周塬高沟深,红二十五军便在物质相对丰富,地势较为险峻的小镇停了下来,进行军需补充和休整。
红二十五军进入小镇第三天,驻守在西安的城防司令得到密探关于红军在白塔寺休整的密报后,心里
甚是欢喜,他决心在远离西安的白塔寺一举消灭红军,以便向蒋介石邀功请赏。
于是,他调集一万多人,从西安日夜兼程行军近百余里。
在第四天的午后,所有部队按时赶到了白塔寺镇外围,一番遣兵布阵,将白塔寺镇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太阳落山之前,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敌人从三个方向向白塔寺镇发起攻击。
当时,红二十五军军直机关人员正在白塔寺一旁的赵财主的院子里过中秋,警卫连除了在四周布置岗哨外,还在白塔寺顶上安排了瞭望哨,并设置了两挺机关枪,以防敌人偷袭。
在血色的阳光下,敌人偷袭没有成功。
设在西边的外围游击哨首先发现了敌人,架在塔上的两挺机关枪居高临下,向发起突袭的敌人给予了猛烈的火力还击。
面对数倍于红军的敌人,红二十五军在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指挥下,开始有序向白塔寺南面的秦岭撤退,没想到狡猾的敌人在进入秦岭的南观提前摆下了重兵。
生死一条路,英勇的红军全然不顾敌人的强大火力,奋勇攻击,一个班、一个连很快壮烈牺牲。
打红了眼的徐海东副军长,像往常那样,举着手枪大吼一声,兄弟们,跟我上。
敌人知道要想尽快拿下白塔寺镇消灭红军,必须拿下白塔寺,于是疯了一般朝白塔寺发起进攻。
负责断后的一连依塔坚守,在相持期间,一颗炮弹从一楼的窗口穿了进来,随着一声爆炸,贴墙而立的一尊大佛被震倒,一个地下通道随之露了出来。
炸弹形成的气浪,将在一楼担负阻击敌军的几名红军战士们掀倒在地。
当他们灰头土脸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敌人已经攻到了寺院院墙下,形势显得万分危急。
耿连长掏出怀表,发现时钟已过七点,到了该撤退的时候。
于是,耿连长果断地命令,段指导员带领全体人员从地下通道撤走,自己负责断后。
段指导员说,你先撤,我断后。
耿连长挥着驳壳枪,再一次大声吼道,现在谁不听我的,我就毙了谁。
段指导员对身旁的冯大个子说,你留下来,一定要保护好连长从地道撤出去,所有人员现在随我撤。
当最后一个战士钻进地道后,耿连长将倒在地上的大佛扶了起来,把地下通道暂时挡住。
耿连长从冯大个子手中夺过机枪,将子弹雨点一般射向从院门涌进来的敌人。
南观争夺战异常激烈,红军战士在徐海东的指挥下一连发起了几次攻击都未能奏效。
生死攸关的时候,徐海东副军长亲自上阵带领红军战士发起冲击。
此时,一颗无情的子弹射中了冲在最前面的徐海东副军长,红军战士见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军长倒在了血泊之中,顿时疯了一般向南观发起冲锋。
段指导员率领队伍沿着漆黑的地下通道磕磕绊绊地快速向前推进,一段平路之后,慢慢由低向高,最后是直梯而上,冲在最前面的段指导员顶开了一块石板,一股新鲜的秋风夹带着浓浓的火药味和炒豆一般的机枪声扑面而来。
段指导员跃出地面,发现地洞外是一个不大的土地庙。
他钻出土地庙站在高处往下一看,只见红军战士一个又一个被敌人的机枪扫倒在地。
段指导员怒火中烧,转身从一个战士手中夺过机枪,扣动扳机,仇恨的子弹雨点一般射向南观岭的敌人。
敌军冷不防背后遭受夹击,在他们惊慌失措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一个个命丧黄泉。
在不大的南观岭上,敌人为了堵住红军,在岭上部署了一个加强连,他们没有想到红军会从地里钻出来。
前后夹击很见效果,一根烟的工夫,敌人死伤过半。
面对无处可逃的
处境,剩余的敌人纷纷举手投降。
南观岭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卡子被红军打开并占领。
徐海东副军长被红军战士抬上了担架,按照预定路线朝秦岭深山撤退。
徐海东身负重伤,一路昏迷不醒。
当天深夜,随行王军医在秦岭腹地葛碑镇的寺院里为徐海东做了取弹手术。
做完手术的王军医汗流浃背,他心有余悸地对坐在一旁的政委吴焕先说,弹头再往心脏偏一毫米,徐军长就难逃厄运。
南观被红军夺下后,段指导员再一次请领断后任务,他要在此等候与自己出生入死的耿连长。
黑夜之中的白塔寺镇升起了一层淡淡的薄雾,多半是硝烟,一轮圆月被包裹得虚幻无比。
刚才还枪声遍地的白塔寺镇,顿时枪声骤停,唯有人的哀号不绝于耳。
就在段指导员忧心耿连长的时候,冯大个子满身是血地背着连长从土地庙里钻了出来,见了段指导员声泪俱下地说,指导员,连长他牺牲了。
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伤势过重的徐海东一直躺在担架上随队伍辗转于秦岭高山深谷之中。
当他得知有一百多人在白塔寺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的情况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杀回白塔寺,去看望坚守到最后宁死不退的耿连长和那些在争夺南观战斗中长眠的战友。
他要为他们立一座碑,再补过一个中秋节。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二十五军“经崖子口血战才得以暂时摆脱敌人的前堵后追”,而敌军调集一万多人,表明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B. 红二十五军选择在白塔寺镇休养,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便于队伍的进退;二是物质相对丰富,方便进行军需补充。
C. 小说中耿连长这一人物着墨不多,“再一次大声吼道,现在谁不听我的,我就毙了谁”一句表明了他对士兵的严厉。
D. “生门”在小说中既可以说是大佛被震倒后露出来的地下通道,也可以说是红二十五军英勇奋战,为自己赢得了“生门”。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 “白塔寺镇背靠秦岭,前眺黄河,四周塬高沟深"既介绍了环境,也为下文红二十五军秦岭撤退做了铺垫。
B. “仇恨的子弹雨点一般射向南观岭的敌人”既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段指导员心中对敌军仇恨,也反衬了敌军的无能与不堪一击。
C. “一番遣兵布阵,将白塔寺镇围了个水泄不通”的敌军最后一个个命丧黄泉,这衬托了二十五军战土作战英勇的形象。
D. 小说叙述有详有略,详写了红二十五军在白塔寺作成的场面与在南观岭作战的场面,突出了战争的激烈。
6. 文中画横线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7. 请简要分析徐海东副军长这一人物形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
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
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
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 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 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 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 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 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
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
”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真宗
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真宗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
仁宗立,迁礼部尚书。
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
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
”谓不听。
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
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
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
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
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
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
曾曰:“后一月当知之。
”如期而薨,年六十一。
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B.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C.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D.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对, 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
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 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
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三十。
D.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
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 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
皇帝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 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
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
仁宗立,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 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
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
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斋视事
谢朓【1】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2】。
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
注释:【1】谢脁,南朝齐文学家。
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
视事,处理政务。
【2】纷诡,指官场混乱。
非一,不能一致、难以治理。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寒雾消散,白日显露出来,“映”字写出了远处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的景象。
B.三四句,写江边村落与树木隐约可见,其中“暧暖”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中的“暧暖”意思相同。
C.五六句,写起身披衣,洗漱之后坐在窗前开始写字作画,体现出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D.七八句,说丰盛佳肴只吃一菜足矣,排场显赫所居不过一屋,由此可见作者不以优渥的物质生活为乐。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高斋周围的景色,以动衬静,虚实相生。
B.五句至八句叙事,多角度展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
C.最后四句抒发情怀,“空”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D.诗歌融景、事、情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
17.诗歌尾句“锁吾愁与疾”中的“锁”字,有另一版本作“销”,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认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_______”;而一旦
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_______”。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运用意象叠加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一位百岁抗战老兵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社会爱心人士多副挽联,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都不得体的一项
①慈竹临风空有彩,晓萱经雨不留芳。
②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③南朔战功青史,抗战老兵英名存。
④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維业业长存。
⑤伟业丰功垂宇宙,犹存大节励人民。
⑥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五楼。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①⑤⑥
D. ①④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3处措辞不得体。
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护,真是不胜感激。
至于您托我为令堂在本地查找心脏病特效药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
此外,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A. 笑纳
B. 令堂
C. 鼎力相助
D. 惠赠
四、写作(60分)
21.作文:
日月如梭,流年似水。
毛泽东追忆往昔峥嵘岁月,豪情满怀;巴金反思对包弟的残忍,潸然泪下……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
几个月前还在中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你,此刻已经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同州中学的校园,步入自己的高中生活。
面对着高中生活,你可能充满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欢喜、惊讶、兴奋、不安、迷惘甚至苦闷……蓦然回首,是否有某个时刻某些人让你念念不忘?是否有某些情景某些事情萦绕你的心间?
请用你的笔记录下自己在高中的点滴生活,表达对青春、对学业、对未来等的感悟或理解。
要求:选取典型事件,描写要有细节,抒发真情实感,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