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
思想就是力量。
科学的思想在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孕育了今天正蓬勃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这条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就能对中国道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选择
毛泽东同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在他诞辰100周年时,出版了八卷本的《毛泽东文集》,开卷篇是1921年元旦期间他在新民学会的两次发言。
穿越时空隧道,这篇文献为我们还原了这样的场景:
1921年新年的长沙,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
十几个年轻的知识分子,来到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长沙学员新年大会。
会议是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召开的,但讨论的话题却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和目的。
28岁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
他说:我赞成用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他比较了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方法,认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毛泽东同志只是那个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
在当时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毛
泽东同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毛泽东同志用形象的10个字,概括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苦涩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亡,民不聊生。
救国寻路,民族复兴,就成为近代中国的基本政治主题。
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做过各种尝试。
洋务派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当然值得称道,但试图在不变更大清王朝封建皇权的前提下走强国之路,结果只能是失败。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政治舞台,试图“跪着造反”,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式的资本主义,结果同样是失败。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妥协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依赖性,不能和不敢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仍然在黑暗中徘徊。
就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时,1917年,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劳农政府,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它像一缕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暗夜中国的前程。
于是,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一批先进青年最终的选择。
有人认为,当时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手段是不可取的,甚至认为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破坏和延误作用,似乎不发生革命,中国的现代化会更早些到来。
这种看法完全忽略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事实上,选择革命,并不是他们的本性对
革命有什么特别的喜爱,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期的中国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实在太尖锐了,中华民族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而中国传统社会已经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其他的路都试过了,结果统统失败了,都走不通。
1961年,毛泽东同志曾对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革命不是想干不想干的问题,我最初就没有想过干革命的问题,我那时是小学教员。
”
历史常常是这样,在看似山穷水尽时为人们展现出一线生机。
91年前那个夏天的晚上,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13个年轻人,在上海秘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新的革命实践、民族复兴道路的新探索由此开始。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马克思成为了先进的中国人最感兴趣的外国人。
他的理论成为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追求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的旗帜。
在中国道路的每一段历程上,人们都可以看到这面飘扬的旗帜。
1936年,毛泽东同志同斯诺谈话时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
1992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陷入低谷时,邓小平同志说:“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
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
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
探讨中国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只是在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后,才有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道路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动力和方法也就找到了。
中国道路如果说是一幅
蓝图的话,马克思主义就是描绘这个蓝图的一个底本。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理解和开启中国道路的一把钥匙。
共产党人永不懈怠的崇高追求
——全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再过几天,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和优秀共产党员将走上领奖台,接受来自中央的表彰,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他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两年多来,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8200多万名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党所领导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由此取得大发展大进步大跨越。
两年多来,创先进、争优秀如血脉如基因涓涓流动,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熠熠生辉,无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处处闪光。
在这场触及无数人灵魂深处的“心灵海啸”助推下,我们伟大的党正以一种崭新的“领跑”姿态,带领全社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全党上下齐动员,社会各界共参与。
这场生气勃勃的实践活动,用你我身边实实在在的新鲜变化,生动地验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创先争优——共产党人永不懈怠的崇高追求!
一个顺应潮流的准确判断,一个恰逢其时的重大决策,一个“强身健体”的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新的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次有益探索 2010年4月6日,北京。
春和景明,枝条吐蕊。
就在这一天,为期一年半时间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隆重举行。
也是这一天,党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接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棒”,推动科学发展继续向前“奔跑”。
其实这一“棒”,早在党的十七大上便已“量身订制”。
开辟
1978年,中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次会议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是邓小平同志在为这个会议作准备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
这篇著名的讲话,后来被誉为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就是从这时起,中国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标志的伟大历程。
今天再来看这篇文献,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大胆地思考问题,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
在当时的中国,最需要重新思考和探索的是什么呢?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的描述,社会主义是个美好的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
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搞了二十几年,人民生活还是很贫困。
这就说明我们过去的做法是有缺陷的。
这首先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偏差,同时在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方法上也有不对头的地方。
翻开《邓小平文选》,在他改革开放初期的谈话中,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话:
“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
”
“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
”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搞的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进方向,但并没有对怎样搞社会主义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根据现在的实际,从时代条件和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
照搬书本和别国的经验从来是不能成功的,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有了成熟的想法和清楚的表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从此有了一个自信而响亮的名字。
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我们首先应该做些什么呢?当时的中国最具体、最严峻的实际,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穷”,也就是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因此,邓小平同志的思考首先从这里破题。
翻阅1980年4至5月间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谈话,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后来,这些谈话就以这句话为标题集纳为一篇文章,收入《邓小平文选》。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理论上的答案是如此简单、清楚,但现实中却为此费尽周折,走过不短的弯路。
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尝试过各种办法,政治运动的办法,“大跃进”的办法,“抓革命、促生产”的办法,都不行。
鉴于深刻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另辟蹊径,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一条路,是没有别的办法之后的选择。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当时大声疾呼的那样:“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新的实践总能带来新的认识,新的惊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首先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有更多的经营管理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农村一年翻了身,有的两年翻身,迅速摆脱贫困状态。
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同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计,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也“杀出一条血路”,在利用境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一些地方,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原有的国营企业也开始放权让利,进行承包经营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实践,使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改革开放试验的成功,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对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
1985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这样的谈话:《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也是在这一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信心满怀地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
我们找到了一条路子。
但正当我们加快改革步伐,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中国道路却受到了来自另一方面的干扰和冲击。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局面。
但在纠正“左”的错误倾向时,也出现了右的倾向。
社会上极少数人片面夸大党在历史上的失误,散布种种怀疑或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言论。
邓小平同志认为必须对这种思潮进行反击,否则,人们没有统一的理想、信念,中国社会就可能再次陷入混乱。
为了保证我们的目标和步骤不受干扰和冲击,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即: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此后,邓小平同志反复论述和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道理。
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他多次谈到: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绝不会放弃。
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
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
如果走东欧这条路,中国就完了。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的理论和他领导开辟的道路被高度概括为三句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后来,我们进一步把它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一内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路线。
这也成为了中国道路最基本的内涵。
邓小平同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篇重要文献,是1992年他视察南方的谈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的低谷。
中国道路的发展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的改革还要不要继续?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集中发表了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集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围绕这一本质,他为改革开放实践划定了一个尺度、方向和标准,即:判断一项政策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由此出发,邓小平同志对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的认识问题进行了回答,进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改革的进程。
南方谈话是对改革开放10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
在历史的关口处,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胆识、睿智和远见、阅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作出了明确而深刻的回答,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清楚地看到,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国家民族才有希望,才有前途,别的道路都是死路。
南方谈话,包括邓小平同志的其他著作,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而提出来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但他从不迷信自己的著作,从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不变的教条。
1981年,他在英文版《邓小平副主席文集》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如果有一天这些讲话失去重新阅读的价值,那就证明社会已经飞快地前进了,那有什么不好呢?”
的确,社会在飞快地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正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充满了变数。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如何顺时应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突破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中国道路又出现了新的风景。
当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走上政治舞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但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逾越的关卡。
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中国道路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突破了这条道路上最主要的障碍,使这条道路变得更加宽阔、更加畅通。
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但由于市场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东方到西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经济都被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而计划经济则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被当成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标志。
在联合国的统计分类中,也一度把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把市场经济国家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
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而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更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物,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
由此,这一经济体制也成为了中国道路一个最鲜明的特色。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此作了明确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
有人曾向江泽民同志提出,你们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他们认为这几个字多余。
江泽民同志的回答是,“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不能没有,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点明市场经济的性质。
江泽民同志的话非常明确,我们搞市场经济绝不是搞资本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两种优势的叠加、碰撞、融合,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推动着中国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个体、私营、合作、股份制等各种所有制经济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开始出现不同的形式,应该怎样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比重增加,对它们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新认识,和对中国道路在经济建设上新的设计。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集中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党的十五大报告是中国道路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加深了我们对怎样搞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扫除了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
党中央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提出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WTO等等,这些为后来中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方面,都提出并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在大踏步地追赶世界的潮流。
而此时,中国道路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又遇到新的情况,自身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从《江泽民文选》中我们看到,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著述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一时期,党中央几乎每年都要研究党的建设问题,每年都要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有力的解决举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