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17.《孟子》两章公开课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寡()夫()域()戚()粟()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二、解词
人和
域民
固国
失道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傅说()胶鬲()空乏()
2、通假字
法家拂士
衡于虑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
而后作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测试
1.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山不加增
D.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
3.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多助之至到了极点
B.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C.所以动心忍性坚韧
D.人则无法家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4.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______;红色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__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红色“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
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但是)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关系)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转折关系)何苦而不平(并列关系)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承接关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转折关系)D.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表示修饰关系)
3、C
解析:C.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
4、C
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5、A
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是在说城池之小,包围起攻打但却不能取胜,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______;红色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为:bì犯过失同“横”,梗塞、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翻译为:(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或名言警句与文中第二段内容含义相符即可。
(2001年,安徽)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__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红色“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
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理解。
答案为:①兵器②限制③通“叛”,背叛。
(2)答案为C项。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项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词,可以译为“的”;C项中的“之”是代词,代上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译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答案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要选取恰当的原句回答问题。
答案为:得道;天下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