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无情,人有情——统编教材中的“草”诗文意象的理解与研究性复习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本无情,人有情——统编教材中
的“草”诗文意象的理解与研究性复习
思考
摘要:自然界随处可见,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草,被中国文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笔下的小草,走进中国古典诗词,大量的咏草诗篇涌现。

文人借草抒情,不同的诗人让“草”呈现多彩多姿,或抒发闲愁、渺小、失意、兴衰、风光、离别等等不一而足。

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现象。

1.纵观教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了7首草诗文。

见下表:
2.创作特色
仔细品味,这7首草诗文有各自的创作特色。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敕勒人的民歌。

诗是鲜
卑语译成汉语的,歌唱了大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风光的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及牧民生活。

清代诗人高鼎晚年闲居上饶地区农村时,写的七言绝句《村居》。

春天的农家村庄在“草长莺飞二月天”里生机盎然的春草,一派明媚迷人的春光。

唐代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西涧的景色,有一天游览到滁州城西郊野,写下《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景无限诗人却独怜爱甘愿寂寞的涧边幽草,轻视枝头黄鹂,幽草守节与黄鹂居高媚俗对比,平常之景经诗人点染,像一幅意境幽远深邃的画,饱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归隐上饶地区带湖时写下《清平乐•村居》。

因他坚持主张抗金,故受当时投降派打压,才四十三岁时就不被任用,无法施展抱负,闲居农村生活让他更加关注农村生活,赋闲期间他写下大量闲适田园词。

“青青”二字平声叠韵从视觉上描绘了草色青翠欲滴之美 , 一幅被春风染绿的田园美景跃然纸上,读来朗朗上口,低小的茅屋在“青青草”的衬托下不是清贫是诗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是唐代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试帖作的五言律诗。

按当时科考规矩,限定诗题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通过对
古原上野草生命力的顽强,随处可生长的描绘,“草”成了诗人赞美生命力的最
好代言,以草为媒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代诗人孟郊,五十岁时才得了个溧阳县尉后,接母亲来溧阳一起生活,长
期漂泊的他深深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写下《游子吟》这首感人颂母的五言乐府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耀,比喻做子女的难以报
答母亲的养育恩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56岁的韩愈当时任吏部侍郎春风得意,约张
籍游春,张籍因事没去,韩愈游春时写下这首早春七言绝句寄赠给张籍。

张籍排
行十八,称张十八。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雨”细滑润泽,“遥看近却无”烟雨茫茫中的小草刚刚发芽时稀疏,走近却只见零星的嫩草,若
有若无的朦胧样子,充满辩证的人生哲理。

3.功能担当
统编教材中这7首诗词的教学定位是不同的。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及孟郊的《游子吟》与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都安排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主要是背诵积累,能在一定的
语境中运用即可。

《敕勒歌》编排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想象”,教学
侧重在图文对照,想像画面,大致理解古诗意思。

高鼎的《村居》编排在二年级
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春天”教学侧重在朗读古诗,抓住重点词句,
想象诗中的描绘的春景。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编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田园生活”,侧重在抓住关键词句,边读想象画面,感受自
然之美。

4.纵横比较
纵观教材,清晰可见7首草诗文的创作意象与教学担当。

给我们在怎样教“草”诗文指明方向,7首诗分散在12册教材中二年级3首,三四五六年级各1首。

表面上看互不相联,实际上却串起孩子们对中国古典“草”诗文深深的记忆。

尤其以六年级的古诗词诵读是最好时机,开展整个小学阶段的“草”主题诗词的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一草一物总关情,透过古诗词中的“草”触摸
中国文化的厚重,从以下几点探索文化的求索兴趣。

第一是探索7首诗词诗作的出处。

第二是探索7首诗词诗人身上的诸多传奇。

第三是这7首诗词的格调如何?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格调?
5.迁移思考
草本无情,人有情。

一首诗词的诞生必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支妙
笔及诗人所处的环境。

同样的古典“草”诗文的探索是如此。

在统编教材中的现
代“草”文亦是如此。

继续探索整个小学阶段的“草”,把探索古诗词的方法迁移运用到白话“草”文中,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读《草原》吟《敕勒歌》“草”美自不待言。

回读《金色的草地》,兄弟俩在“草”地玩耍时“蒲公英”是发现、探索的喜悦。

《两茎灯草》“灯草”本无情,但是“灯草”代表的那个吝啬鬼的形象立在了学
生心中。

总结:草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典意象,以“草”文化内涵为契机引导进一
步的去探索更多的“梅兰竹菊雨”等经典诗词意象的整合学习,为六年级学生研
究性复习助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