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4 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展示考情分析《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
平考试语文科合格性考试说明》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能力层次为B:理解;C:分析综合。

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要求判断选出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或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
[学考真题试做]
1.(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只花猫卧在母亲身边,表现出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

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
③争吵几句后,年轻的双簧管和风韵犹存的女大提琴竟扭打起来了。

A.拟人反复拟人B.比喻反复拟人
C.拟人排比借代D.比喻排比借代
C [①花猫“两耳不闻窗外事”,赋予猫人的情感,是拟人句。

②“他们的……”,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连用构成排比句。

③用乐器“双簧管”和“大提琴”借代人.]
2.(2018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下列句子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职业所贡献的就业率会像以前那么高吗?答案是否定的。

②昆曲《牡丹亭》的舞台上,长长的水袖仿佛成了连通心意的鹊桥。

③唯有卡瓦格博这座6 740米的山峰仍然保持着她的圣洁,拒绝人类的染指。

A.设问拟人比喻B.反问比喻拟人
C.设问比喻拟人D.反问拟人比喻
C [①有问有答,是设问句.②将“长长的水袖"比喻成“连通心意的鹊桥",是比喻句。

③“圣洁”“拒绝”赋予了卡瓦格博山峰人的感情,是拟人句。


[解题技法指导]
解答“客观型判断选择题”,就是判断有关修辞手法的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

要求考生能够透彻了解“课标"所列九种修辞手法,以及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格的特点,尤其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

1.明确各类修辞效果,明辨易混淆的修辞格
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及易混淆修辞格的区别,是用好修辞格的前提.修辞格中的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等修辞手法容易混淆,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区分。

如:
(1)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2)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1)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祥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属比喻.(2)“月亮”“星星”本是非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2.根据语境确定修辞格
某种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乃至全文的中心紧密相连的,修辞往往是上下文文意的延伸或含蓄表达,解答时一定要结
合上下文文意、联系修辞句的客观语境。

如:
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好像明星。

这个句子中的“好像"表比较,不是比喻句,所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附: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比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例句: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比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是(比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喻体)。

例句: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冰心《荷叶母亲》)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喑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比喻”即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借物喻人).例句:
a.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b.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a.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孙犁《荷花淀》)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2)特征代本体.即用本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鲁迅《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句:南国烽烟正十年。

(陈毅《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句:等到惊蛰——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刘绍棠《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手法。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从时间上进行夸张,把本来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或者说成两者同时出现,即在时间上总是把后出现的事物抢前一步。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
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个感情的修辞格。

例句: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当堂即时训练]
1.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C [A项,“尘网”是比喻束缚人的官场。

B项,“青云梯"是形容天姥山山路之高,如深入云端的梯子。

C项,“丝竹”借代音乐。

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
2.下列加点的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心者如能在散文大家的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登堂入室
,必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B.由于这段时间老板去国外出差了,小李暂时掌管公司事务,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他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C .五河村的村民们穷怕了,个个都在做着发财的梦,于是“病急..乱投医...
”,干起了蔬菜大棚生意,最终由于乱施肥而亏得血本无归. D .每到春节,在外打工的姑娘小伙子们回到村里,最怕见到的就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
,她们上门来就一件事,那就是帮着张罗对象,相亲,相亲,相亲。

D [A 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此处运用的是比喻修辞。

B 项,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比喻没有强手,则平庸者称雄。

含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此处运用的也是比喻修辞。

C 项,病急乱投医:病情危急时,乱请医生医治。

比喻事情危急时盲目地采取措施。

此处运用的也是比喻修辞。

D 项,七大姑八大姨:表示多、乱、杂,泛指一般的亲属,运用的是借代修辞。


3.下列各句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①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沉潜味道,变化气质。

在生存压力下不改志趣,于碌碌风尘中毋忘诗心.
②在公演完自我介绍环节,她突然表示要为粉丝再清唱一遍。

结果这一清唱,唱出了一个大型车祸现场!
③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④山谷轻轻推开燠热的晚云与水汽,适时让蝉声鸟声浮上来,次第溶化在迷幻的暮色中。

山里的黄昏,竟不是想象中那样宁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B [本题所给句子中,①“在生存压力下不改志趣,于碌碌风尘中毋忘诗心”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②“车祸现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门前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山谷轻轻推开燠热的晚云与水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窗外是碧海般的青天,一弯金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

B.溪水绕着山头缓缓地流着,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玉带系在山腰上。

C.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D.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D [D项,拟人.其他三项均为比喻.]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夸张)
B.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比喻)
C.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拟人)
D.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比拟)
D [D项,应是“通感”。


6.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在信中,我这样叙述:“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D [A、B、C三项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过了三个月,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

D.我觉得,松针或者海绵似的柔草铺就的葱郁的地毯,比豪华奢侈的波斯小地毯更受欢迎。

A [A项,运用借代,“三道头”是人物的标志性特征,此
句用来代指人物。

B、C、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手法.]
1.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C.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


D.“五四”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地走出闺门,冲决藩篱,以青春的激情踏上寻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漫漫旅程.
C [A项,“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副刊比作文艺摇篮.B项,“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济失衡的情况比作泡沫.C项,“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D项,“冲决藩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封建制度比作藩篱。

]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
防条件;打迟了,敌人已集中制止,变为啃硬骨头。

B.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因为阿里有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赚钱,那就只是一部赚钱的机器。

C.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了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们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

D.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美国基金经理马克·哈特亏损约2。

5亿美元。

之后,他茶饭不思,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C [A项,将艰巨的进攻任务比作硬骨头。

B项,将公司比作机器。

C项,将商铺当动物来写,属比拟中的拟物.D项,将健康状况不佳比作亮红灯。

]
3.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②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③这般天气,兀的不晒杀人!
④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

A.排比夸张夸张比喻
B.排比反问夸张引用
C.对偶反问反问引用
D.对偶夸张反问比喻
B [①句中“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构成排比,可以排除C、D两项;②句是个问句,根据前面的否定词“不”可知是反问,可以排除A项.]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置身江南,漫步在光滑如镜的青石板上,江南的柔情就在你的脚下。

B.在阴雨天里,雨滴落在青黑的瓦上,绽开了瓣儿,像是慢镜头,格外柔美。

C.独自醉眼看光景时明时暗,感觉自己就是泡在酒糟里,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轻盈得似要飘起来一般.
D.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C [C项是用联想和想象,引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
它歌唱。

(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

(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反问)
D [D项是自问自答,因此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设问,而不是反问。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柳州风骨,长吉清才。

(对偶)
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反问) C.仔细看,才知道那是花中颜色最浅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比喻)
D.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反复)
C [应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
7.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夜来香与月桂花,低声交谈,交换着制造香氛的秘诀。

(拟人) B.(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
的。

(拟人)
C.只是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拟人、排比)
D.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比喻)
B [应是比喻。

]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B.这景色还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图。

C.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D.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鲜润呀。

D [选项是用联想。

]
9.下列句子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比喻、夸张)
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B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反动文人。


10.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B.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C.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D.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C [C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
11.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挂的风筝轴。

B.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D.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C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选择题。

题干明确告诉有一项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即这题中有三项属于同一类修辞手法,所以一般采用排除法即可正确作答。

本题中,A句是暗喻,本体是“家",喻体是“风筝轴”;B句是明喻,本体是“父亲",喻体是“弓";D句是借喻,本体没出现,但结合句子可分析出本体是“原野”,喻
体是“大毡子”;C句是拟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