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时 商是三位数的除法 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时商是三位数的除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教材第17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
2.在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感悟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18÷6 24÷4 360÷6
35÷7 12÷63 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54÷6你是怎样算的?
【新课讲授】
1.创设情景:小梦和小欣既是同学||,又是一对好朋友||,上学期他们俩荣幸的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他们高兴极了||,学校还为校级“三好学生”每人发了一本相册以资鼓励。
放假了||,小梦和小欣商量着把他们俩的照片整理一下||,插在相册里||,你们看||,他们俩多认真啊!
2.教学教材第17页例3。
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图。
(1)提问:你从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小梦和小欣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相册正好插完。
(2)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板书: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
(3)怎样列式?
列式:256÷2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尝试计算||,探究新知。
①你能计算一下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56是由2个百、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200÷2=100||,50÷2=25||,6÷2=3||,100+25+3=128(张)||,所以256÷2=128。
②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正确竖式的计算过程。
(5)提问:我们在计算完后||,怎样知道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验算。
师:那应该如何进行验算呢?
生:将商乘以除数||,看它是否等于被除数||,若相等||,就是正确的||,若不相等就计算错了。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验算吧!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并板书:
验算:1 2 8
×2
2 5 6
结果为256||,等于被除数||,所以答案是正确的。
(6)小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④除完之后要验算。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从高位除||,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除完之后要验算。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7页的“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板书: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商是三位数的除法
256÷2=128(张)
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除完之后要验算。
教学反思: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本节课教学时||,教师着重抓住两个环节。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第二||,启发学生通过同桌的合作和交流||,打开思路||,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理清计算“256÷2”的基本策略。
引导学生在解释算法的过程中把初步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数学思考||,获得对新的计算方法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