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训练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难点解析试题(含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难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将水通电电解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
C.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4、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有下列图示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加入高锰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D.熄灭酒精灯
5、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物质是
A.木炭B.红磷C.硫D.铁丝
6、下列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因为氧气易溶于水,所以水中才会有动植物生存
C.氧气能和很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D.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而固态氧气是白色雪花状的
7、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D.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8、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氧气能供给呼吸是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稀有气体被填充在灯管中,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9、将盛满氧气且等容积、等质量(含瓶塞、导管、燃烧匙及瓶内少量的细砂)的两集气瓶置于天平的左右两盘,调至平衡。
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塞紧瓶塞,然后分别设法将其点燃,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a),此时的天平
A.指针偏向右B.指针先向左后向右偏C.仍处于平衡状态D.指针偏向左
1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放出热量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空气是宝贵的资源,探究其成分并应用于生活。
(1)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________(填字母序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A.卢瑟福B.拉瓦锡C.门捷列夫
(2)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生活中常用作_______________。
(3)氧气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1960年中国登山队完成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
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氧气能__________。
(4)某种家用制氧机是通过分子筛直接将氮气和氧气分离,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5)在使用氧气瓶、制氧机的过程中应远离易燃易爆物质,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方法:
①加热高锰酸钾;
②−−−→+通电水氢气氧气;
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
→+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④+−−−−→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水氧气
(1)你认为最适合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最适合的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装置如图1),通过该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
(2)用气体压力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密闭体系内的气压变化,并以数字、曲线等多种形式形象地显示出来。
图2为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连接好实验装置,将压力传感器接入电脑并打开,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进行实验,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如图3所示。
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②描述图3中BC段气压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
③红磷熄灭后,瓶中氧气仍然剩余约8%的原因是______。
4、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回答问题:
(1)点燃镁条作照明弹:___________;
(2)冒出大量白烟的反应:___________;
(3)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反应:___________;
(4)某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反应:___________;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
做此实验,集气瓶底要先留少量水,目的是___________;做硫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也要预先留少量水,目的是___________。
5、在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硫、④氖气四种气体中,能用于医疗急救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___,填充于试电笔的灯管中、通电时会发出红光的是___________,有刺激性气味的是___________,属于空气主要成分的是____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某市氧气处理厂有年产1.89×106M3的氧气的设备(生产中空气的利用率为90%),问该厂每年能处理多少吨空气?(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2、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氯酸钾通常含一定量的杂质。
小明同学称取6.00g样品与2.00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使其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
将剩余固体与17.02g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9%。
若不考虑实验中药品的损耗,氯酸钾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结果精确到0.01g)
(1)要完全回收反应生成的氯化钾,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可回收氯酸钾的质量为
________;
(2)计算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Cl-35.
3、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5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完全反应后,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求
(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g.
(2)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并烘干滤渣,称得滤渣的质量为 g.
4、儿童每分钟大约需要吸入6L氧气。
计算:
(1)儿童每分钟大约所吸入空气的体积为多少?(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1%计算,精确到0.1)
(2)儿童每分钟大约所需吸入空气的质量为多少克?(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为1.3g/L,精确到0.1)
5、一般情况下,一棵荔枝树在夏季每天大约放出1500g氧气(氧气的密度为1.43g/L,空气的密度为1.29g/L)。
请计算:
(1)一棵荔枝树夏季每天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是 L(计算结果保留整数,下同)。
(2)每天产生的这些氧气相当于 L空气中的氧气。
(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0%计算)
四、实验探究(1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10分)
1、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同学们对催化剂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一:比较催化剂种类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
(查阅资料)
(1)很多植物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2)压强传感器可以测量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的变化。
(实验操作)
(1)在27.8℃,100.7kPa时,将具支试管的支管通过胶皮管与压强传感器连接(如图1所示),取2.0g植物碎末放入具支试管中。
(2)用量筒量取2mL3%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具支试管中并立即塞上橡胶塞,同时启动数据采集程序采集数据。
更换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植物碎末,重复实验(1)和(2)。
(3)不加入植物碎末,重复实验(1)和(2),做空白实验。
(4)将采集到的数据用电脑进行处理,得到反应前后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
实验操作(3)的目的是_____。
(实验结论1)由图2可知,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____。
(交流反思)上海青叶作催化剂时,200s前曲线迅速升高的原因是_____;200s后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是_____。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图2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
实验探究二:比较催化剂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
(进行实验)
在30.2℃,压强100.5kPa 时,选择上海青叶碎末用量分别为1g 、2g 、3g ,均与2mL3%过氧化氢溶液反应,获得数据如图3所示。
(实验结论2)
由图3可知,在t 1秒内,上海青叶用量为_____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最快;图中三条曲线最终将重合在一起,其理由是_____。
(拓展延伸)
某些植物、氧化铜、猪肝、二氧化锰等都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除此以外,你还知道_____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燃烧时压强急剧增大,完全反应到反应结束,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小于初始压强,打开弹簧夹后,压强快速回升并与除数压强相等,故选项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结束后仍有固体,所以固体质量不可能为0,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质量会不断增加,故选项正确;
D、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体积比为2∶1,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2、B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即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故A选项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B选项正确;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选项错误;
D、烟为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没有雾,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3、D
【详解】
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D
【详解】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加热固体试管口应该微微朝下,为气体顺利排除导管不能伸入过长,故不符合题意;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后再盖玻璃片错误,应该在水中盖上玻璃片,故不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应该使用酒精灯盖,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5、B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没有白烟产生,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B选项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没有白烟产生,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详解】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状态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B、水中有动植物生存,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氧,氧气不易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和很多种物质发生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固态氧气是蓝色雪花状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
A、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不是蓝紫色,故选项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8、D
【详解】
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包装的保护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选项A正确;
B、根据呼吸作用可知:氧气能供给呼吸是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选项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稀有气体被填充在灯管中,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选项C正确;
D、液氮的沸点是-196℃,液氧的沸点是-183℃,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来制取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D。
9、D
【详解】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气体减少,瓶内压强降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左侧消耗氧气,右侧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其气压不变,打开止水夹后,右侧瓶内气体进入左侧瓶内,质量减少,所以打开弹簧夹后指针向左偏转,故选D。
10、C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描述现象不能出现具体物质的名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B
(2)保护气
(3)供给呼吸
(4)物理
(5)氧气能支持燃烧
【解析】
(1)
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卢瑟福发现原子的核氏结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B。
(2)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生活中常用作保护气,故填:保护气。
(3)
氧气能供给呼吸,因此氧气瓶是登山队必不可少的装备,故填:供给呼吸。
(4)
制氧机是通过分子筛直接将氮气和氧气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5)
氧气能支持燃烧,故在使用氧气瓶、制氧机的过程中应远离易燃易爆物质,故填:能支持燃烧。
2、
(1)③
(2)常温下就能进行,操作简单;还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
【解析】
(1)
①加热高锰酸钾,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放出氧气,而加热时也会消耗氧气,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②电解水,需要通电,消耗电能,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Na 2O 2)与CO 2反应生碳酸钠和氧气,常温下即可发生反应,且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供给氧气的同时吸收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2)
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常温下就能行,不用加热、不用通电,操作简单,还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
3、
(1) O 2、N 2
1/5
(2) 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 225P O P O +→点燃
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导致气压增大 红磷燃烧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除去
【解析】
(1)
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装置如图1),通过该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
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225P O P O +→点燃;
②图像中BC 段气压变化的原因: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导致气压增大;
③红磷熄灭后,瓶中氧气仍然剩余约8%的原因是红磷燃烧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除去或者说氧气剩余约8%时,红磷不能燃烧。
4、
(1)Mg+O 2−−−→点燃MgO
(2)P+O 2−−−→点燃P 2O 5
(3)S+O 2−−−→点燃SO 2
(4)C+O 2−−−→点燃CO 2
(5)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Fe+O 2−−−→点燃Fe 3O 4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
裂瓶底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分析】
(1)
点燃镁条作照明弹,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其符号表达式为:2O Mg MgO +→点燃
;
(2)
冒出大量白烟的反应是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其符号表达式为:225P O P O +→点燃;
(3)
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反应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其符号表达式为:
22S O SO +→点燃; (4)
某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反应是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其其符号表达式为:22C O CO +→点燃
;
(5)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其符号表达式为:
234O O Fe Fe +→点燃;当高温的反应物接触集气瓶,集气瓶会炸裂,所以做此实验,集气瓶底要先留少量水,目的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对人体有害,污染空气,所以做硫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也要预先留少量水,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点睛】
5、① ② ④ ③ ①
【详解】
能用于医疗急救的是氧气,故填:①,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是二氧化碳,故填:②,氖气填充于试电笔的灯管中、通电时会发出红光,故填:④,有刺激性气味的是二氧化硫,故填:③,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故填:①。
三、计算题
1、1.89×106M3=1.89×109L,所以有:910
1.8910L21%90% 1.293g/L 1.29310g1
2.93
⨯÷÷⨯=⨯=吨
故该厂每年能处理12.93吨空气。
【分析】
利用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21%,计算空气的体积为107M3,再利用密度公式:m vρ
=计算出空气的质量12.93吨。
【详解】
见答案。
2、(1)蒸发(或蒸发水、蒸发溶剂、蒸发结晶) 2.98g
(2)解: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MnO22KCl+3O2↑
245 149 x 2.98g 245
149= x2.98g x=4.90g
答:(略)
【详解】
析:(1)根据结晶的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出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分数,再
根据
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分数
求出得到的溶液的质量,最后用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
出氯化钾的质量.
(2)利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氯化钾的质量求出氯酸钾的质量.
解答:解:(1)结晶的方法有两种,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要完全回收溶液中的溶质,只能用蒸发的方法.
得到的氯化钾溶液的质量=
10.02g
114.9%
=20g 氯化钾的质量=20g×14.9%=2.98g
故答案为蒸发 2.98g
(2)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149
x 2.98g
245:149= x:2.98g x=4.90g
x=4.90g
答:氯酸钾的质量为4.90g
3、
(1)1.6
(2)2.5
【解析】
(1)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结束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1.6g。
(2)
二氧化锰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过氧化氢反应后生成水和氧气,所以滤渣即为二氧化锰,其质量仍为2.5g。
4、(1)28.6L(2)37.2g
【详解】
(1)儿童每分钟大约所吸入空气的体积为:
6L
21%
≈28.6L;
(2)儿童每分钟大约需要吸入6L氧气,需要空气的体积=6L÷21%≈28.6L,需要空气的质量=
1.3g/L×28.6L≈37.2g
答:儿童人每分钟大约所需空气的质量为37.2g。
故答案为:(1)28.6L(2)37.2g
5、(1)根据题意,一棵荔枝树夏季每天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是1500g÷1.43g/L=1049L;(2)空气的体积为:1049L÷20%=5245L。
【详解】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作对比实验,便于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上海青叶上海青叶作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分解速率大,产生了大量氧气,且同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所以压强快速增加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但温度下降,随着温度下降,压强逐渐降低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催化效果不一样(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g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对生成物的质量有影响。
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相同,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也相同硫酸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详解】
【实验操作】(4)实验操作(3)的目的是作对比实验,便于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故填:作对比实验,便于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论1】由图2相同时间内,压强增大的快慢可知,上海青叶曲线在最上方,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多,压强更大,催化效果最好的是上海青叶,故填:上海青叶。
【交流反思】上海青叶作催化剂时,200s前曲线迅速升高的原因是上海青叶作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分解速率大,产生了大量氧气,且同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所以压强快速增加;200s后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但温度下降,随着温度下降,压强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图2中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催化效果不一样,故填:上海青叶作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分解速率大,产生了大量氧气,且同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所以压强快速增加;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但温度下降,随着温度下降,压强逐渐降低;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催化效果不一样(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实验结论2】由图3可知,在t1秒内,上海青叶用量为2g的曲线在最上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
率最快;图中三条曲线最终将重合在一起,其理由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对生成物的质量有影响。
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相同,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也相同,故填:2g;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对生成物的质量有影响。
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相同,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也相同。
【拓展延伸】某些植物、氧化铜、猪肝、二氧化锰等都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除此以外,你还知道硫酸铜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故填:硫酸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