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浮力知识点复习小结(word文档物超所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浮力知识点复习小结
第一部分:浮力
一、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3、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若把物体切成
大小不等悬浮上浮漂浮
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
的液体,若露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G 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
3
ρ③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
物。

④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G-
F)⑤冰或冰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
变,冰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五、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
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F浮= G排=ρ液V排g可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深度等均无关。

六: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第二部分:压强
一、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二、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我们可以根据物体发生形变的程度来判断压强的大小。

三、公式:
S
F
p 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放在水平面上的直柱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对水平面的压强p也有p=ρgh。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求压强的公式,这仅仅是一个巧合。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我们一般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用压强的定义式求)。

1.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例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例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

巩固练习
1.有三个相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相同,它们的质量比为m1:m2 :m3=2:3:5,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面上,则水平受到的压强之比为( )
A. 2:3:5
B.5:3:2
C.1:1:1
D.15:10:6
2.如图,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相平。

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
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 A . P甲< P乙 B . P甲= P乙C . P甲> P乙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完全浸没在水的乒乓球,放手后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其浮力大
小变化情况是().
A.浮力不断变大,但小于重力.
B.浮力不变,但浮力大于重力.
C.浮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
D.浮力先不变,后变小,且始终大于重力直至静止时,浮力才等于重力
4.如图所示,在盛水容器,有4个体积完全相同的物体:A是一浮于水面的正方体木块;B是用线吊着浸没在水的长方体铁块;C是悬浮在水的
空心钢球;D是圆台形石蜡块,它沉于容器底面并与容器底无缝隙紧密结合,试比较分析A、B、C、D所受浮力的情况.(比较大小)
分析虽然A、B、C、D四个物体,它们的形状不同,组成的物体种类不同,有的是实心的、有的是空心的,浸入水的深度也不同,但这些不同条件跟浮力的大小均无关,所以无需加以考虑.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为它们是浸在同一种液体,所以浮力的大小由而定,但D物体与容器底紧密结合,故浮力为零.由此可知,此题A 、B、C、D四个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即。

5.如图5所示体积不同,重力不同的A、B两个物体浸没在水.用绳系住A物,拉力为F时A物体静止.用力F压B物体时,
B物体也静止,若将A、B两物固定在一起放入水,它们将().
A.上浮
B.下沉
C.悬浮
D.无法判定
6.体积相同的实心铜球和木球,放在水达到静止状态时,其所受的浮力是[A ]
A . 铜球大于木球 B.木球大于铜球 C.大小相等
D.无法比较
7.某物体重为0.5牛,把它放入盛有水的烧杯,溢出重为0.3牛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 )。

A 、一定为0.3牛
B 、可能为0.2牛
C 、一定为0.5牛
D 、可能为0.4牛
8.如图1
所示,一个重为10牛的实心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下并浸入水(弹簧秤未画出),当金属块的体积的1/3浸入水静止时,
弹簧秤的示数为8牛,当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并碰到杯底时,弹簧秤的示数( )。

A 、可能是2牛 B 、可能是6牛 C 、可能是8牛
D 、以上答案均错
9.
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个金属球,投入水银达到静止状态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1、F 2、F 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 1>F 2>F 3
B. F 1=F 2=F 3
C. F 1<F 2<F 3
D.无法确定
10.
重力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分别挂在两只弹簧秤的下端,然后把铁块、铝块都浸没在煤油里,则[ ]
A.挂铁块的弹簧秤读数大些
B.挂铝块的弹簧秤读数大些
C.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一样大
D.无法确定两只弹簧秤的读数大小11.如图,A 、B 两的容器装有同一种液体,且液面a 点的压强小于b 点的压强,当a 、b 之间的阀门打开时,正确的是( ) A .液体由A 向B 流动B.液体由B 向A 流动 C.液体静止不动 D.液体来回流动开阀门后液体是否流动,不决于a 点的压强与b 点的压强.而是决定于阀门两侧的压强.
由于阀门两侧的液体密度深度相同,所以压强相同,所以开阀门后液体
不流动.
12.一个装满水后瓶盖密封的硬塑料瓶,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1,水对瓶底的压强为 P 1,瓶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 1′
;将瓶倒置后,如图2,水对瓶盖的压强为P 2,瓶盖对桌面的压强为P 2′,则( )
A .P 1>P 2P 1′>P2′
B .P 1=P 2 P 1′
<P 2′
C .P 1<P 2P 1′
<P 2′ D .P 1=P 2 P 1′
=P 2′
13.如图所示,小华同学在盛有凉开水的杯子里面放入一块冰做冷饮,当冰融化后,发生变化的是 A. 杯水面的高度 B.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 C. 水对杯底的压强 D. 水的质量
14.如图所示,开口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装水后,水不断从小孔
流出,下图能够粗略反映水流出时,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p 与时间t 的关系图象是B
15.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质量和底面积都相等的容器。

向容器注入高度相等的水,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 甲、P 乙,装水后的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 甲、F 乙。


A. P 甲=P 乙,F 甲=F 乙
B. P 甲>P 乙,F 甲=F 乙
C. P 甲=P 乙,F 甲<F 乙
D. P 甲<P 乙,F 甲<F 乙
16.如图1—4—
6所示,甲、乙、丙三个容器(容器重忽略不计)底面积都相同、高度也
相同,如果三个容器都装有同种液体,求:
(1)哪个容器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压力最大?
(2)哪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最大?
图1—4—6
讲解
(1)由于甲、乙、丙三个容器内装有同种液体,则甲ρ=乙ρ=丙ρ,如图
所示容器装的液体深度相同h 甲=h 乙=h 丙.根据p =ρgh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即甲ρ=乙ρ=丙ρ. 由于三个容器的底面积相同S 甲=S 乙=S 丙,根据p =
S
F ,得F =pS ,所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F 甲=F 乙=F 丙.
(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和容器内液体的重力之和.如
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容器装有的液体重G 甲<G 乙<G 丙,由题意可知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 ′=G
,所以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最大(F ′甲<F ′乙<F ′丙).由于三个容器的底面积相等S 甲=S 乙=S 丙,根据p =S
F 得出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最大.
注意
在这道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够体会到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长
有关,与液体的总重、盛装液体容器的形状、大小等无关.而液体的压
力则与液体的压强、受力面积有关,与容器内的液体重力无关.容器对
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可以从容器的整体分析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