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讲义9——裴斯泰洛齐的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9——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第—节生平和教育活动
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于1746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
由于父亲早逝,他在母亲和女仆的抚爱下长大。
母爱以及女仆的无私精神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
童年时期,裴斯泰洛齐经常到他外祖父的村社,萌发了对处于贫困处境农民的同情。
中学毕业后,裴斯泰洛齐进入了加罗林学院。
在那里,他参加了“爱国者协会”。
法国启蒙学者,尤其是卢梭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
在因参加民主活动而被短期拘捕后,他决心通过教育来实现改善农民贫困生活状况的理想。
为此,他开始了60多年艰难的教育生涯。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大致上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68~1798年),在涅伊霍夫(Neuhof,意即“新庄”)时期。
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朋友的帮助下利用自己的积蓄,在波耳<Birr)附近购置了大片荒地,命名其为“新庄”。
他在这里开办了一个示范农场,进行农业实验,教导农民学习新的耕种技术和管理办法,以帮助农民摆脱困境。
但最后未获成功。
1774年,他又在新庄创办了一所孤儿院,它最初收容了30个孤儿,后来扩充到50人,经过他的努力和忘我的工作,这些孤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缺乏充足的经费,孤儿院被迫于1780年停办。
然而,裴斯泰洛齐并没有因挫折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此后18年中,他专心于著述活动,总结自己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经验。
1780年,他出版了《隐士的黄昏》一书,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最早阐述。
1781年他又出版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在整个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立法会议因这部小说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称号,他成为以自由保卫者而闻名的18个外国人中的一个。
第二阶段(1798~1799年),斯坦兹(Stanz)时期。
1798年,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共和国。
但许多旧贵族起来反抗革命政府,在镇压反革命叛乱时,斯坦兹城被大火所烧毁,留下了许多孤儿、弃儿。
1799年1月,政府在斯坦兹设立了孤儿院,聘请裴斯泰洛齐前去主持。
于是,他开始了第二次的教育实验。
尽管孤儿院的条件很差,但是,他经过努力把孤儿院办成了一个充满着爱的大家庭,使得孤儿院的所有儿童在身体、智力和道德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由于战争的影响,斯坦兹孤儿院的实验只延续了五个月时间就结束了,但裴斯泰洛齐也正是从此开始,开始了他的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
第三阶段(1799~1805年),布格多夫(Burgdorf)时期。
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城的郊区学校里当助理教师,后又转入一所市立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他的初等教育新方法的实验研究。
1800年冬天,得到政府同意和资助,他和助手在布格多夫办了一所新学校,这是一所日间寄宿初等学校,又是一所师范专科学校。
裴斯泰洛齐担任这所学校的领导工作。
他的教育理论在这里得到一个充分实验的良机,他的初等教育方法也由此而形成体系。
1801年,他出版了《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
不久,这本书便成为19世纪初等教育的经典,对初等教育理论和实际产生深刻的影响。
两年之后,他又出版了《母亲读物》等父母和教师丛书,进一步阐述初等教育的新方法。
第四阶段(1805~1827年),伊佛东(Yverdon)时期。
1805年,裴斯泰洛齐把他的学校迁到伊佛东,他在政府指定给他的一个大堡寨里,成立了包含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伊佛东师范学校。
在这里裴斯泰洛齐努力把自己的要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成为闻名于整个欧洲的教育实验中心。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称它为“教育的圣地”,裴斯泰洛齐被成为教师的教师。
可以说,这是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
1825年伊佛东学校停办后,裴斯泰洛齐回到故乡新庄,并写成了他的最后著作《天鹅之歌》,总结了他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及其教育理想。
1827年2月,裴斯泰洛齐病逝于布鲁克,终年81岁。
瑞士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他墓前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新庄贫民的救星,斯坦兹孤儿的文章,布格多夫初等学校的创立者,伊佛东的人类教育家——毫不利己,一切为人。
”*
第二节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论教育的作用
裴斯泰洛齐深受法国启蒙派,特别是卢梭的影响,希望改善贫苦人民的生活处境。
但是他还不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及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把它归之于人的教育和文化的缺乏,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做了过高的估计。
他认为,穷苦人民的生活之所以贫困,是愚昧无知的结果。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成为全民的财富,应让每个人受到教育,裴斯泰洛齐对大多数人根本无权受教育的现象极为不满,对于那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等级教育表示愤慨。
但这并不是说,他承认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
相反,由于他相信人的天赋能力的差别,将来从事的职业就不一样,因此,每一等级的人都应该获得符合它的社会地位的教育,这实际上是教育的不平等。
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认为人人具有天赋力量和能力。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要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获得根本的社会改造,就必须使人的天赋能力和力量得到解放。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有组织地激发和促进儿童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重视人的天性,但不像卢梭那样,把儿童的天性加以理想化。
论教育目的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精神和身体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照裴斯泰洛齐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完人”或“真正的人性”。
根据上述思想,他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使教育心理学化。
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方法。
在《葛笃德如何教育他的子女》一书中,他曾写道:“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因为我深信,只有这样,才可能发现
通过自然法则本身决定人类教养的形式。
”
从历史的继承性来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显然是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引申发展出来的。
裴斯泰洛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全面发展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使其更为丰富。
裴斯泰洛齐的突出贡献是把卢梭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使卢梭提出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有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一,教育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
裴斯泰洛齐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儿童进行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后指出,人的自然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不能任儿童任意发展。
教育适应人的本性体现在教学上主要适应人的心理,而在教育中要对人性中不良的成分加以改造,他说:“我长期寻求一切教学艺术的共同心理起源,”“我正在试图将人类教育过程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教学要适应儿童心理就要探寻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利用它很好地指导教育教学。
通过长期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观察和体验,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见解: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他认为儿童的心理能力是先天固有的,主要由身体、智力和精神三部分组成,它们和谐一致地存在于内心,教育教学应促使人的固有的内在力量的不断发展。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问题,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的心理能力具有主动发展的特征,随着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就会按一定顺序生长,并露现出来,先是身体外部感官的发展——身体感官受到外界刺激,形成概念体系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儿童个体与他人联系产生情感,道德,又促进个体精神发展。
因而,教育应注意儿童心理能力发展的顺序的关键时期。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式与速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偏重智力,有的偏重情感。
而且违反也有之分。
因而,他要求教育者应像母亲一样,时刻“判断儿童心灵中最微小的变化”,“注意他们间发展的不平衡,”要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
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他认为,教育儿童应依据他们的天赋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加以培养,使其逐步发展成熟。
其过程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种子埋在土里,然后发芽、生枝、开花、结果、直到长成一棵大树。
这是一个连续不断,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其根本则存在于种子和树根里面,而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与植物生长的模式类似,要有一个适合人类本性的,心理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化”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开始有意识地从自然界获得感觉印象时,就应该有符合心理学的训练。
因为“人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成其为人。
”这里裴斯泰洛齐所说的“艺术”,就是指“教育或教学的艺术”。
虽然裴斯泰洛齐对儿童的心理及其发展还没有当作真正科学的解释,但是,他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科学应该起源于并建立在对人的心理探索的基础上。
他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显然比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适应自然”和卢梭的“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前进了一步。
“教育心理学化”不仅是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依据,而且开启了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全面发展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使其更为丰富。
裴斯泰洛齐的突出贡献是把卢梭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使卢梭提出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有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第四节论要素教育
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是他的要素教育论。
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他认为在关于事物的对象的任何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人如果能掌握它们,就能认识它们所处的周围世界。
学生掌握知识也有最简单的要素,教师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他主张对儿童的教学工作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加深。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根源于他承认教育的自然适应性。
他认为儿童身上生来就潜藏着具有要求发展倾向的天赋能力和力量。
儿童能力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就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步转到更为复杂的方面。
他指出了各种教育的最简单的要素,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能力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体现在他的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它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
1)体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的任务是通过身体的训练,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
体育的最简单要素是各种关节的运动。
它表现为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如搬、打、掷、拉、戳、摇、转等基本动作。
把这些基本动作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甚至人类各种职业所依赖的最复杂的动作。
这是自然赋于儿童关节活动的能力,既是儿童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力活动和体育练习的要素。
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
另外,他还指出,这些动作练习应该与感觉和思维的练习协调起来,以使智力和体力同时得到发展。
对于儿童来就,体育应该同时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
2)德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自制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德育显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这种爱的种子是在母亲对婴儿的爱以及满足其身体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种爱在儿童身上反映和表现得最早。
德育的基础是在家庭中奠定的。
儿童诞生后,首先要在家庭中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在产生了对母亲的爱之后,再逐渐扩大到对家庭里其他成员的爱。
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进而扩大到周围邻居以及学校教师和同学的爱,再扩大到对全人类的爱,并由此而意识到自己是整个人类中的一员。
至此,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得到了实现。
3)智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智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通过感性经验去获得一定的知识,并发展他的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
智育的简单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智育就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而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计算来掌握语言。
因此,教学的要素可归结为教学中的计算、测量和言语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儿童所要接受的智育有三个部分:计算教育,测量教育和言语教育。
当然,裴斯泰洛齐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是不全面的。
其他如颜色、动态等属性也很重要,说这些只是在数目、形状和语言之下的附属形式,是很勉强的,他从要素教育理论出发,大大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中包括了阅读、书法、算术、初步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以及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样,初等学校教学计划被大大补充了
裴斯泰洛齐还提出了教学原则的思想。
按照裴斯泰洛齐的意见,教学最重要的基础是直观性。
直观性是裴斯泰洛齐主要的教育原则之一。
认为如果不在广义上应用直观性,就不能使儿童对各种事物和对象获得感性认识,就不能发展思维和语言。
不过,他对直观性原则的评价过高了些。
裴斯泰洛齐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他认为教学必须依严格的顺序进行。
不应当使儿童撇弃他们已经充分学会的东西,但是也不能教他所不理解的东西。
他还认为教学要从最简单的要求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加深。
裴斯泰洛齐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被称为仁爱之父。
他的初等教育理论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
其历史进步性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裴斯泰洛齐系统论证了初等教育理论。
他设计了初等学校的目的和意义,扩充了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学科的教学方法。
这些设想被广泛地引证和推广。
瑞士、德国、法国、英国、俄国、西班牙等地纷纷以裴斯泰洛齐的学校与著作为蓝本,设立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在学校中运用裴斯泰洛齐的方法。
其次,裴斯泰洛齐热衷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不仅在19世纪产生了国际性影响,而且至今鼓舞着人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再次,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是近代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如:福禄
倍尔曾潜心研究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并两次到伊佛东进修。
可以说,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理论是对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
第四,裴斯泰洛齐的贫民教育思想、流浪儿童教育思想是西方贫民教育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贫民教育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