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扳指:坤厚载物帝王自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扳指:坤厚载物帝王自威
扳指,自冷兵器时代诞生,从实用的射箭工具,渐渐演化成象征皇权的帝王之物——后世玩家追捧推崇玉扳指,亦因其坤厚载物的皇家气度、尚武尊荣。
扳指的诞生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或“梆指”,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早期称为韘(shè)。
最早出现于商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十分普遍。
《说文解字》曰“韘,射也”。
古人使用時,将韘套于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作用。
商代 |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韘韘的出现,源于古人的射箭方式。
现代射箭运动起源于欧洲,欧洲人多用单体弓,宋人称之为“胡法”。
中国古人则使用复合弓,最科学的方案是以有力的拇指开弓。
欧洲人将此归类于“蒙古式拉弦法”,而在宋朝的官方记载中,它被称为“汉法”。
可以说,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勒伤的扳指,就是为“汉法”度身定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蕴含着强势与力量的尚武精神。
韘形佩的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韘在实用与艺术之间,越来越偏向于后者,从射箭的护具逐步演变成只具有装饰功能的韘形佩。
时至西汉,韘器已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韘形佩,却越来越精致美奂。
韘形佩只保留了韘中孔指洞的设计,器身已化作便于佩戴的薄片。
韘形佩以玉为载体,施以螭龙造型,行云流水,磅礴灵动。
↑汉|玉螭纹韘形佩
玉扳指:帝王之威玉扳指最受推崇的皇朝莫过于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源于北方关外的女真,向以渔猎为生,扳指是其狩猎的必备之物。
满族扳指的器形有区别于汉族,多为上下一致的圆桶型。
满语称为“憨得憨”。
最初的扳指为鹿骨,然而,随着清军入关,扳指的材料日趋丰富名贵,玉石便是清代皇室最钟爱的材料。
太平盛世之下,满族扳指与汉韘一样,逐渐向装饰转化,并发展出武扳指与文扳指的分类。
武将戴武扳指,多素面简洁;文官用文扳指,喜刻遒雅饰纹。
但在扳指上刻诗雕画,是只有帝皇才能享有的雅趣。
↑清丨白玉扳指及套故宫博物院藏在风水堪舆、选定陵寝方面,扳指也可作为信物裁定。
相传,清顺治帝到河北遵化猎场狩猎。
纵马登山之时,发现此处南望金星,北看昌瑞,林海滔滔,山峦叠翠。
作为第一位入京的清朝皇帝,顺治突发感慨,思及百年后事,他取下手上的白玉扳指,抛下山坡并传诏,扳指所落之地,即为寿宫。
后此地建造起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孝陵。
陵墓向是各朝帝王最为重视的工程,顺治将一生荣耀天威的归宿寄予一枚扳指,可见对此物的喜爱与推崇。
↑当代|玉扳指·厚坤清帝喜爱玉扳指这个传统,在乾隆时期登峰造极:单乾隆四十一年,九江关监督全德便进贡掐丝珐琅扳指20 个,广东总督李侍尧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 个、象牙扳指50 个……这些贡品扳指,多用于皇帝赏赐众臣。
乾隆帝最情有独钟的,仍是玉制扳指。
几乎所有御用扳指,均出自宫中如意馆的玉工之手。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七年,为制作一件玉扳指,远在热河避暑山庄的乾隆与北京如意馆往返行文多达七次,每一道工序都要亲自过问。
可见乾隆对扳指的重视。
清 | 《乾隆大阅图》,由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绘制的,表现了1739 年乾隆帝在京郊南苑举行阅兵仪式的情景。
在图中,乾隆帝右手拇指上佩带一只白玉扳指。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 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做工精巧之极,深得乾隆喜爱,为此写下《咏玉韘》。
这是乾隆帝第一首咏扳指诗,后收录于其《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二中,在直到嘉庆二年(公元1797 年)的四十五年间,乾隆皇帝为诸多玉扳指写诗五十余首。
↑清丨乾隆碧玉刻诗扳指故宫博物院藏不难
看出,此时的清朝王室,已深受汉文化熏陶,将儒家的君子玉德赋予象征武权的扳指;或者说,长达115 年的康乾盛世,滋养出更为开阔的皇家气度。
其对艺术与精神的诉求,远远超过对武力的追逐。
↑乾隆御用玉扳指:白玉、碧玉扳指各二件,汉玉、青玉、赤皮青玉扳指各一件。
常有人将扳指文化在清朝的盛行,简单地归纳为八旗贵族对虚荣与奢华的贪慕。
可事实上,作为马背上壮大的民族,扳指一直是满人的精神原乡;身处盛世京城,思想与文明历经百年汉化,浸透中庸绵和的儒意和佛性,唯以手戴扳指,来缅怀祖先在关外自由驰骋的快意之情。
玉扳指与生俱来的天行武德与坤厚载物的皇家气度,始终为后世推崇仰望,成为皇权与帝王的传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