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一单元中国古代短篇小说2《促织》:变形的故事练习(含解析)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变形的故事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猾黠.(xiá)迂讷.(nà)
觇.视(chān) 气息惙.然(chuò)
B.不啻.(chì) 矜.持(jīn)
邑庠.(xiánɡ) 抢.呼欲绝(qiānɡ)
C.拾掇.(duo) 裨.益(bì)
万椽.(chuán) 唇吻翕.辟(yǔ)
D.惭怍.(zhà) 审谛.(dì)
襟.袖(jīn) 掭.以尖草(tiān)
解析:选B。
A项,“讷”读nè;C项,“翕”读xī;D项,“怍”读z uò,“掭”读ti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尚:崇尚,嗜好
B.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责:负责
C.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爽:差错
D.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修:长
解析:选B。
责:索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对
..默然,不复聊赖
B.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
..之得
C.以金笼进上,细疏
..其能
D.村中少年
..好事者,驯养一虫
解析:选B。
A项,(古义)面对面,(今义)与绝对相反;B项,表示侥幸;C项,(古义)仔细地陈述,(今义)纤细而少;D项,(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今义)十二三到十五六的青年期。
4.对下列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④细疏.其能⑤成然.之
⑥益奇.之⑦试使斗而才.⑧昂.其直,居为奇货
A.①/②⑤⑥/③⑧/④⑦
B.①④/②⑥/③⑤⑧/⑦
C.①⑤⑦/②⑥/③⑧/④
D .①/②④⑤⑥/③⑧/⑦
解析:选A 。
①名词作状语;②⑤⑥意动用法;③⑧形容词使动用法;④⑦名词作动词。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翼日进宰。
宰见其小,怒呵成。
成述其.
异。
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
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抚军亦厚赉成。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
,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5.下面各句加点字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出其右.
者 右:上,古代以右为尊 B .宰以“卓异”闻.
闻:闻名 C .今始.苏耳
始:才 D .故天子一跬步..
跬步:一步
解析:选D 。
跬步:半步,跨一脚。
6.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乃赏成,献诸.抚军箕畚运诸.
渤海之尾 B.⎩⎪⎨⎪⎧裘马过世家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C.⎩⎪⎨⎪⎧宰以.“卓异”闻樊於期以.穷困归丹 D.⎩⎪⎨⎪⎧成述其.异。
宰不信君知其.难也 解析:选A 。
诸:兼词,之于。
B 项,焉:句末语气词/反问语气词,哪里,怎么。
C 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D 项,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7.选出对“翼日进宰。
宰见其小……过世家焉”一段文字评析正确的一组( )
①成名献虫于宰,宰的反应分四步写,先“怒呵”,次“不信”,继而“赏成”,最后“献诸抚军”,层次井然,刻画了急切邀功请赏的小人形象。
②宰“免成役”“俾入邑庠”,真是十年寒窗久不中,一头蟋蟀成秀才;科场、官场的
黑暗,窥一斑可知全豹矣。
③“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写成名苦尽甘来,喜上加喜。
④“不数岁……裘马过世家焉”再扬一笔,写成名不仅免役,当秀才,而且家产暴富,裘马过世家,喜剧结局正应了作者的评语“天将以酬长厚者”。
A.①③ 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C。
作者写这段文字正是通过喜剧性的结局来反讽社会的黑暗、科举的弊端,而不是真正表达一种喜悦之情。
故③④项说法有误。
8.从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观点,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
B.“天子偶用一物”,“奉行者即为定例”,并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讽谏。
C.“天将以酬长厚者”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对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
D.“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以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愤懑和讥讽。
解析:选C。
“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错,这正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促织)每次听到音乐响起,就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
更加让人感到惊奇。
(2)只有成名这个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姓,家淄之北郭
..。
业渔。
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
饮则酹酒于地,祝云:“河中溺鬼
得饮。
”以为常。
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
一夕方独酌,有少年来徘徊其侧。
让之饮,慨与同酌。
既而终夜不获一鱼,意颇失。
少年起曰:“请于下流为君驱之。
”遂飘然去。
少间复返曰:“鱼大至矣。
”果闻唼呷有声。
举网而得数头皆盈尺。
喜极,申谢。
欲归,赠以鱼不受,曰:“屡叨佳酝,区区何足云报。
如不弃,要当以为常耳。
”许曰:“方共一夕,何言屡也?如肯永顾,诚所甚愿,但愧无以为情。
”询其姓字,曰:“姓王,无字.,相见可呼王六郎。
”遂别。
明日,许货鱼益利,沾酒。
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如是半载。
忽告许曰:“拜识清扬,情逾骨肉,然相别有日矣。
”语甚凄楚。
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两人,言之或勿讶耶?今将别,无妨明告:我实鬼也。
素嗜酒,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
前君之获鱼独胜于他人者,皆仆之暗驱以报酹奠耳。
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往投生。
相聚只今夕,故不能无感。
”许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复恐怖。
因亦欷歔,酌而言曰:“六郎饮此,勿戚也。
相见遽违,良足悲恻。
然业满劫脱,正宜
相贺,悲乃不伦。
”遂与畅饮。
因问:“代者何人?”曰:“兄于河畔视之,亭午
..有女子渡河而溺者是也。
”听村鸡既唱,洒涕而别。
明日敬伺河边以觇其异。
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
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
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当妇溺时,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转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
及妇自出,疑其言不验。
抵暮,渔旧处,少年复至,曰:“今又聚首,且不言别矣。
”问其故。
曰:“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
更代不知何期。
或吾两人之缘未尽耶?”许感叹曰:“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
”由此相聚如初。
数日又来告别,许疑其复有代者,曰:“非也。
前一念恻隐,果达帝天。
今授.为招远县邬镇土地,来日赴任。
倘不忘故交,当一往探,勿惮修阻。
”许应之。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B.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C.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D.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解析:选B。
可抓住主语“少年”,关键词“遂”“辄”等断句。
正确断句为: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郭,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也指城外的北郊。
B.字,古代文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
自称用名,表谦虚;称人用字,表尊敬。
C.亭午,正午,中午。
文中的“抵暮”也是用来表示时间的。
D.授,接受官职。
古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拜,擢,迁,除”等。
解析:选D。
D项错误,授,授予官职。
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天傍晚,许某与少年对饮,一条鱼也没捕到,少年自告奋勇到下游为许某捕鱼。
B.许某为表达对少年的感谢,要送鱼给他,少年不要,表示以后会常来找许某。
C.王六郎说自己是因生前饮酒过量溺水而死,第二天要投生人间,特来告别。
D.少年见女子怀抱婴儿渡河而坠,于是产生恻隐之心,不忍女子代替自己,故相救。
解析:选A。
A项错误,“捕鱼”说法有误,应为“驱赶鱼”。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君之获鱼独胜于他人者,皆仆之暗驱以报酹奠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前你捕的鱼比别人多,都是我在暗中赶鱼,以此感谢你用酒祭奠我。
(2)那位妇女本可以替代我,但是我可怜她怀抱中的婴儿,不忍为我一人,而害了两条性命,所以我放过了她。
参考译文:
许某人,家住在淄川城北郊,以打鱼为生。
每天夜晚,他都要带酒到河边一边饮酒一边捕鱼。
他喝酒时常常把酒洒在地上,祷告说:“河里溺死的鬼请喝酒。
”他这样做已经成习惯了。
别人捕鱼一无所获,而只有他总是捕到满筐的鱼虾。
有一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一个人在河边喝酒,来了个少年,在他身边来来回回地走。
许某邀请少年喝酒,少年挺爽快地与他共饮起来。
这个晚上没捕到一条鱼,许某感到很失望。
少年站起来说:“请让我到河的下游为你赶鱼。
”少年于是飘然而去。
没过多久,少年回来说:“大批的鱼来了。
”(许某)果真听见了鱼的唧唧呷呷的声音。
连忙把网拉起来,捕到了好几条一尺多长的大鱼。
他高兴极了,对少年表示感谢。
少年要走,他要送鱼给少年,少年不要,说:“多次喝你的酒,这点小事哪里算得了什么。
你如果不嫌弃,我以后还会给你帮忙。
”许某说:“我才与你饮一次酒,怎么说已喝了多次呢?你肯永远这样关照我,我当然很愿意,可我没法报答你的盛情。
”许某问他姓名和字,(少年回答)说:“姓王,没有字,见面时你可以叫我王六郎。
”于是就告别了。
第二天,许某卖鱼得到钱,多打了些酒。
晚上到河边时,那少年已经先到,两人便高兴地饮起酒来。
喝了几杯后,少年就替许某下河赶鱼。
就这样过了半年。
少年忽然告诉许某:“自从我们相识以来,彼此情谊胜过同胞骨
肉,遗憾的是分别的时间快到了。
”他的话说得很凄惨。
许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几次想说而又不肯说,最后说:“我们两人感情这么好,说出来你不会害怕吧?临别前,不妨直说了吧:我其实是鬼。
因为平时喜欢喝酒,喝醉了淹死在这河中已好几年了。
以前你捕的鱼比别人多,都是我在暗中赶鱼,以此感谢你用酒祭奠我。
明天我罪孽就满了,将有人当我的替身,我将到别的地方投胎为人。
我们相聚只有今夜了,所以不能不感到悲伤。
”许某听说后开始有些害怕,但毕竟两人曾长期亲密无间,也就不再害怕。
只是为他这位鬼友感到悲伤,于是斟满一杯酒递给少年说:“六郎,请满饮这杯酒,不要过分伤心。
你我相识又马上要分手,虽然令人难过,但你的罪孽满了,劫难过了,这应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应该高兴才是。
”于是和王六郎开怀畅饮。
许某顺便问王六郎:“你的替身是谁?”(王六郎回答)说:“你明天可以在河岸上看一下,中午,有个女子过河时将被淹死,那人就是我的替身。
”听到村里公鸡报晓,两人流着眼泪告别。
第二天,许某站在河边验证这件怪事。
果真有个妇女抱着婴儿过河,一到河中间便落水。
婴儿被丢回岸上,伸手蹬脚地啼哭着。
妇人在水里挣扎,时沉时浮,后来竟浑身水淋淋地爬上岸来,坐在地上稍微休息了一下,抱起婴儿径直朝前走了。
当妇女落水时,许某很不忍心,想下河救她;但转念一想这是王六郎的替身,才打消救人的念头。
当妇女自己从水里爬上岸后,许某便怀疑王六郎的话不真实。
到了夜间,许某又到老地方捕鱼。
少年又来了,说:“今天我们又相聚了,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分别了。
”(许某)问他是什么原因。
他说:“那位妇女本可以替代我,但是我可怜她怀抱中的婴儿,不忍为我一人,而害了两条性命,所以我放过了她。
以后我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有替身。
这也许是你我的缘分还没完吧?”许某感叹地说:“你这样的善心,足可以感动天帝。
”从此他们又像过去那样每夜相聚饮酒。
几天后,王六郎又来告别。
许某怀疑他又有了替代者。
王六郎说:“不是的。
上次我的恻隐之心,果真被天帝知道了。
现在我被授为招远县邬镇的土地神,明天就要到任。
你如没忘记旧日的情谊,可以去探望我,不要害怕路远难行。
”许某答应了他。
三、语用创新
14.蒲松龄有一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写出此联中运用的典故和对联寓含的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典故:上联写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终攻入咸阳;下联写越王勾践战败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
寓意: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艰苦的环境有利于磨炼一个人的品格,激励斗志;立业靠
志气,志气是事业的脊梁。
1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君不见乔布斯虽然离职多年,却仍不忘强势归来,得以高海拔崛起,成为时代伟人。
材料:
仲尼子瞻蒲松龄
被贬海南陈蔡之厄科场不幸
天命所在搜集异事整理文稿
编成《东坡志林》走出困厄著成《聊斋》
诗文大家聊斋先生万世师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时可首先分析示例特点,本题所给示例由人物、行为和成就三部分组成的。
然后仔细分析材料所给定的短语,将相关的内容划分为一组,其中,“被贬海南”“整理文稿”“编成《东坡志林》”“诗文大家”应为一组,照应的人物是子瞻;“陈蔡之厄”“天命所在”“走出困厄”“万世师表”应为一组,照应的人物是仲尼;“科场不幸”“搜集异事”“著成《聊斋》”“聊斋先生”应为一组,照应的人物是蒲松龄。
最后,仿照示例句式,将已经分组的材料整理成句子即可。
答案:①君不见仲尼虽然身处“陈蔡之厄”,却仍不忘天命所在,得以走出困厄,成为万世师表。
②君不见子瞻虽然被贬海南,却仍不忘整理文稿,得以编成《东坡志林》,成为诗文大家。
③君不见蒲松龄虽然科场不幸,却仍不忘搜集异事,得以著成《聊斋》,成为聊斋先生。
16.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漫画中人物大楼的面孔、领带、纽扣、衣服下摆的树木图案皆为绿色)。
(1)请你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得以“无题”作为标题,不超过6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60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画面中心是一栋工厂大楼,后面是冒着烟的大烟囱,一个人正在把这栋楼装扮成人的模样,目的是挡住后面的烟囱。
给它装上两只伸开的胳膊,面孔涂成绿色,这个人在给它穿西装,西装的下摆是绿色的树木图案,领带也是绿色的,这人边给西装扣绿色扣子,边神色紧张地扭头看着后面,唯恐被人发现。
联系现实,可知漫画的讽刺主体是那些不真正治理污染,却热衷于“造盆景”、做假象的人或部门。
由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1)形式治污。
(2)在环保督察不断出击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环保工作出现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
有的地方光顾“面子”,不把资金和精力放在治污上,而是放在掩盖、遮挡污染上。
寂寞蒲松龄
蒲松龄是寂寞的。
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十九岁那年在
县、府、道连考了三个第一,成为一名秀才。
这的确很牛,算是
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但此后他的社会身份却一直是一个秀才。
作为一个男人,他热衷于功名。
他对自己的身份一直耿耿于怀,
相当的不满意。
于是,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就经常看到他牢骚满腹
了。
据说他在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聊斋》的创作。
这对于一个致力科举的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科举黑暗,这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八股文与艺术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它们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井水不犯河水。
我个人认为,蒲松龄科举的不得意也与《聊斋》的创作有关。
有时我想,才华盖世如曹雪芹,如果参加科举,也未必真的会蟾宫折桂。
农村生活一向枯燥乏味,蒲松龄的生活并不富裕。
在《元配刘孺人行实》一文中,他曾形象地描述过他的居住环境:“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
”偏僻,寂静,荒凉,这样的环境氛围在《聊斋》中曾反复出现。
从他的词作《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中,我们看出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一个典型的落魄书生的生活。
在生活态度上,他与陶渊明不同,对陶渊明而言,田园生活是一种如鱼得水的回归;在功名利禄上,他与曹雪芹不同,对曹雪芹而言,荣华富贵是一种过眼云烟的虚幻。
蒲松龄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不如意。
“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聊斋自志》),一个深陷孤寂之中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自觉地渴望着温暖的,在生理上和感情上都渴望女人的滋润。
道理很简单,黑夜中的人格外需要灯火。
所以,他笔下的书生身居荒斋总有女人飘然
而来以身相就。
他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这些女人是不可能心随意动招之即来的,于是,这些女人的本来面目就成了花妖狐魅。
《聊斋》中写得最好的是女人。
对蒲松龄来说,女人是一种臆想和安慰,是长夜中的梦。
而天亮的时候,梦就必须破了。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他又板着面孔,以太史公的口气讲了一通大道理。
现在看来,这是他作品的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尾。
他对女性是欣赏的。
在很大程度上,作为那样一个时代的男人,他对女人,也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尊重。
但总的来说,他缺少曹雪芹的那种大爱和悲悯。
作家应该慈悲为怀。
他在才华上是不输于曹雪芹的。
一个作家应有的想象力,虚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都屈指可数。
他的那些最优秀完美之作——当然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讲——是那些用曲折入微姿态横生的笔触描写男女情事的篇什,而不是那些所谓砭贬现实的东西。
他的真正价值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而不是他所反映出的现实。
纳博科夫说,艺术所作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性无关。
纳博科夫向来目下无尘,他很偏激(偏激是否就是独特?),但这句话却很有见地。
现代作家沈从文、张爱玲写于三四十年代的那些作品就是证明,当然还有部分的萧红。
在《聊斋·湘裙》一文中,蒲松龄曾用这样一句话叙述了一个叫晏仲的人物的心理想法:“鬼虽非人,慰情亦胜无也。
”显而易见,这是他的夫子自道。
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作为《聊斋》一书的主旨。
二十岁左右的蒲松龄春风得意,在现实中是满怀希望的。
但三十而立而未立,四十不惑却更惑,我想,《聊斋》不是一下子变成“孤愤之书”的,只是到后来,它才慢慢成了蒲松龄的生命寄托的吧。
但就是这“生命的寄托”,一直到死,他也没能看到它得以印刷出版。
寂寞是蒲松龄命运的基调。
他创造了他的美。
但美并不具备现实的价值。
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不能当饭吃。
”“不能当饭吃”,这是美的特性,也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艺术家的悲哀。
这当然也是蒲松龄的悲哀。
在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生活中,不同的人总有一些相同的东西必须无可逃避地去面对,比如:孤独和寂寞。
而孤独和寂寞,反过来也成就了他们生命的厚重和伟大。
【赏评】文章以阐述蒲松龄的寂寞为主旨,对蒲松龄的一生及其创作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探讨,并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之和陶渊明、曹雪芹比较,从而揭示蒲松龄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才华。
最后总结出是寂寞成就了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