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也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社会对差距的有限的承受能力,迫使我们不能等待倒“U”型规律的自然实现。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和谐社会”和“五个统筹”的建设目标,学术界对此也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除了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肯定外,得出的普遍结论是:要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也从实证上得出了两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但是,我们认为这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仍然不足够,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要素在区域间分布的差异,而这恰恰是解决区域发展差异问题所最需要的。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正是这些理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改前人只是从微观层面研究此问题的做法,用整个第三章的篇幅,从宏观的角度借助于模型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结构性原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供给增长速度大于国内有效需求增长速度的瓶颈,正是这种特征导致了区域之间、异质要素之间存在着发展的竞争性。
在第四章里,我们也运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东、中、西部1978年到2005年2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了格兰杰——西姆斯(Granger-Sims)因果检验,我们得出的结论和前人大相径庭:投资的增加更多的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且投资在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效”差异。
这恰恰证明要素本身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像前人说的那么重要。
落后地区表面上是因为某一种或者几种要素的缺乏而落后,实质上是由于要素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缺乏将要素有效“粘合”到一起的机制。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吸引要素在区域聚集的“诱导机制”正是隐藏在要素背后的关键原因。
我们将投资分成“基础性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概念后发现,正是“基础性投资”影响了要素的区际转移成本,导致了相同的“直接投资”在不同区域的回报差异,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拉大。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们据此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出口对缩小区域差异至关重要;要实现要素、商品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基础性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当基础性投资不足时,政策、税收、转移支付能很好的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经济发展理论存在误区。
关键词:区域差异、区域经济、因果分析、结构性失衡
Abstract
Follows the Chinese economy fast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lso is presenting the tendency as gradually enlarging. The limited disparity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ociety forces us not able to wait for the rule of “U”naturally realization.“ Thee eleventh plan”explicitl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five overall plans”, the academic circles also have conducted massive researches regarding this from the theory and ethereal diagnosis angle. Besides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growth theory affirmation, the universal conclusion obtained is: The primary factors are the caus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lso obtained the highly relevance between the two. But, we thought this is still not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 because it has not told us any reason has caused the difference of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distributed in region, but this exactly was most to need for solve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question.
This article first simply reviewed predecessor's research and the classical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theories, which has given us the beneficial inspiration. In this foundation, we change the way of predecessor, which only study this question from the microscopic stratification. We study this problem from the macroscopic angle using the model analysis with the entire third chapter. The constitutive reason is: The developing nation facing the bottleneck as the rate of the supplies rising more quick than the domestic effective demand in the economy developing process, which was the reason causes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reg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quality factors. 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also utilized the real diagnosis analysis about the way28 years entire soci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 and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data from 1978 to 2005 by “Granger-Sims examination”. The conclusions we obtained are far from the predecessor’s: The investment increase are more is a result of the economical growth, moreover invests between the east mid and west has “the effectiveness”differences obviously. This exactly proved that the essential factor itself did not that important to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like the predecessor told. On the backward of local surface is because some kind of or several kind of essential factors lack fall behind, in the essence is because between essential factors “constitutive unbalanced”, lacks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causing the essential factors
agglutinated together. After that we obtained the essential reason attract essential factors to gather together. Then we divide the total investment into “the foundational investment”and “the direct investment”. We found that “the foundational investment”affects the essential factors shifting between areas, which also caused the reward differences of th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finally will enlarge the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we made our own policy suggest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 expor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 must realize the essential factors and the commodity shift freedom between regions; The foundational investment is the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premise; When foundational investment is insufficient, the policy, the tax revenue and the shift payment can be used as the stimulation to the economy;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eory existence erroneous zone.
Key wor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 causes and effects analysis, The constitutive unbalance.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央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二○○年月日
学位论文
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中央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中央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二○○年月日二○○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快速增长。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逐渐拉大。
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半数以上集中于东部地区,法人单位拥有量自东向西呈递减态势。
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290多万个,占56.3%;中部地区119.3万个,占23.1%;西部地区106.6万个,占20.6%。
2004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72.5%、16.8%和10.7%。
东、中、西部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分别占全国的76.4%、14.2%和9.4%。
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区19736.0亿元,占63.7%;中部地区6281.7亿元,占20.3%;西部地区4980.7亿元,占16.1%1。
以上数据说明了,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呈现出较大的非均衡发展态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发生了四次重大调整:第一个时期是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内地、边疆区域均衡发展方针,这一时期,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经济发展明显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衡;70年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入过渡阶段,中央政府重新肯定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国家投资建设重点开始东移;第三个时期是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政策进入梯度推进时期,沿海地区全面开放,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第四个时期,2006年3月中央政府做出“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2“五个统筹”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深入人心。
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许多人对中国的改革之路提出了质疑,一时间反思改革的声浪迭起。
理论界对中国区域差异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的学者如杨开忠、杨伟民、魏后凯、陆大道、林毅夫、宋德勇、胡鞍钢、吴殿廷、刘纯阳等,他们对于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与演化的规律做出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但是,在理论方面的创新却非常少,基本沿袭了新古典区域增长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第3期。
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
从研究价值角度来看,各种研究基本回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现状,要素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却没有深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要素的地域分布差异,以及如何引导其均衡分布。
第二节选题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拉大,各级政府和学术界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但是区域差异却越来越大,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都难以奏效,各级政府建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是企业,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区分“基础性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也正是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同化,经济联系不强的原因。
过多的关注要素本身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误区。
我们有太多的成功实例可以证明:某一要素的缺乏,如资本或者教育等并不能够成为地区经济落后的借口,特别是在一国内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条件下。
本文认为经济发展“前提条件”的缺乏,也就是说将各种要素整合到一起的“诱导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正是怎样诱导经济增长要素在区域间的均衡分布,我想这无疑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也加入到这场激烈而有意义的讨论中。
本文首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以及对传统的经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一个大体概览。
在整理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都旨在回答一个问题:经济增长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而这似乎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逻辑重复,对解决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显然不够。
于是我们试图找出表面现象掩盖下的那些更本质的东西。
本文首先从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的现实出发,发现正是这个结构性矛盾,对厂商的行为以及要素的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中国经济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特点。
在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理论模型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方法,找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结构性原因。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找出导致经济增长因素在某一地域集中的根本原
因,这也是本文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创新之处与不足
前人大量的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包括投资、教育、劳动力、以及制度、自然禀赋等原因作了许多实证研究。
本文试图冲破前人只回答“经济增长因素是区域差距的原因”的局限。
从宏观层面上对区域差异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从微观上本文一改前人探讨是什么因素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探讨,转而研究导致经济增长因素在某一地域集聚的“诱导机制”。
我们相信这种“诱导机制”的寻找才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正如本文在以后部分提到的一样,某些案例如中国、美国的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
但这并不抹杀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因为只有中国美国这样的大国能更好的避免外来因素的过大影响,具有代表意义。
其次,由于搜集数据的困难,更多的数据只截止到2005年底。
最后,理论综述部分可能不够全面,更多的资料是他人整理的结果,由于这个原因可能会对其完整性有所影响。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节国内外研究进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日益扩大,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以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不乏大量的外国专家和学者。
大家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投资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在这一过程之中,大量的学者如Riskin(1978)、Friedman(1987)、Tsui(1991)、Lyons(1991)都对中国区域差异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当然结论各异。
在国内,杨伟民(1992)、杨开忠(1994)、魏后凯等(1994)、宋德勇(1998)、徐建华等(2005)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倒“U”型规律做出了分析。
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如Aguighier(1988)分析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演变,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发展差异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
沈坤荣等(2001)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间的分布不平衡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
林毅夫等(2003)认为,造成中国大陆各省区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符合程度不一致。
杨晓光等(2002)采用丹尼森要素分析法,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所呈现的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上世纪90年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王小鲁等(2004)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作用。
贺灿飞等(2004)发现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全球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时空变化的显著原因。
此外,还有些学者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经济自由化、要素市场的扭曲等方面,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例如Fan,1995;Wei,1999;陆大道等,1999;李小建等,2000;郭腾云等,2001;高志刚,2002;刘夏明等,2004;)3。
其中,2002年蔡昉等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因素的范围扩展到人文以及制度因素上4。
2005年彭朝晖、杨开忠建立了一个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空间均衡模型,指出人
3管卫华、林振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载于《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4蔡昉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力资本累积因素会导致区域差距成螺旋式上升,降低转移成本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异。
在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研究常常是与增长和集聚研究同时进行的。
除了众多的增长研究之外,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在1995年提出的解释全球化和国家间不平等的模型,以及普高在1999年提出的运输成本变化驱动区域不平等变化的模型,近年大量出现的集聚研究中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型”里更多地关注收入差异问题的。
胡大鹏在2002年建立了一个空间集聚模型来解释中国递增的区域差异。
其模型表明,贸易条件的改善和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可能是中国沿海和内地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5。
该模型是针对中国现实将集聚与区域差异分析模型化的最早的成果之一。
第二节区域增长理论回顾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学者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传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有必要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单回顾。
一、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6(P.N. PosensteinRodan,1949)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大推进理论论据和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者“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出口基地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7(North,199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5彭朝晖、杨开忠:《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一个空间均衡模型》[J],载于《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6Rosenstein-Rodan: Underdeveloped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y1943(6~9),P.22~24.
7North:Regional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y Growth,The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P.24.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8(R.nurkse,1953)提出。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
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
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
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itman· Rostou)、佩鲁(Perroux)等人。
(一)佩鲁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1950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首先提出“增长极”概念9。
佩鲁把经济空间划分为三类:计划经济空间、引力场经济空间、匀质积聚经济空间。
佩鲁的文章中强调的是复杂多变的经济联系而非确定的地理空间或经济区。
增长极指推进型产业或企业,这些产业能够通过自身产出和购买的扩大带动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出和购买。
安虎森10认为“推进型产业或企业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推进型产业或企业必须足够大,对于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二,推进型产业或企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或企业发展速度更快;推进型产业或企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或企业的联系强度和密度较大,这样由其产生的诱导效果才能得以传递。
”20世纪60年代,L.罗德文首次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增长极概念被赋予地理空间含义。
随后,布代维尔将其推广到地理空间,将经济空间户分为:匀质空间、极化空间、规划空间。
该理论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一方面,它反对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了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
(二)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8Nurkse.R: The Problem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9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238页。
10同上。
继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之后,冈纳·缪尔达尔11又提出一个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
建立于“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之上,缪尔达尔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市场运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
他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某些区域历史的由于某些原因先发展起来,则就具有逐渐累积的优势,这种优势造成了区域经差异逐渐形成并日益扩大的趋势。
因此,缪尔达尔认为一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很可能以其他区域的落后为代价,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累积循环的性质。
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他认为,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拉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
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距。
(三)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2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边缘”理论。
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
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第三节小结
一、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这无疑会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
但是,持续扩大的差距似乎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的研究是否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仅仅是对经济增长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是否足够解释这一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研究一下能将经济增长因素聚集到落后地区的“诱导机制”?
11 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 Duckworth1957,P26.
12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