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商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启示
中国能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迅猛的国家之一,与各地企业家和商人的努力分不开。
其中,浙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浙江温州一带,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浙江人的创业冲动非常强,大家都想当老板,要做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甘于做相互的配角,比如说做加工业是讲配合的,甲企业做螺丝,乙企业做螺母,而不是一个企业把所有东西都做好。
所以在温州做得好的加工企业,都是整个县来做的,形成一个集群效应,实现了加工业里头最重要的规模效应。
浙商何以取得这样的成功?与其他地方相比,浙商的成功,给我们的企业管理带来了那些启示呢?
浙商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义利与功用并存。
在陕西或者说更封闭的中原文化中,人们讲的是君子取义,小人趋利,因此要抱义去利,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对财富不太重视。
中原文化是在南北朝以后传到浙江一带的,因此浙江文化也有了重义的特点,即君子之道。
但是,与中原地区不一样,浙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在鸦片战争之后又开埠通商,于是物资交换变得非常频繁,浙江人显得很重实利。
结果就是,义和利在浙江地区结合地比较好,所以浙商给人的感觉是既精明又能够务实、讲道义。
第二,同乡意识、地缘观念非常强。
在崇祯年代,浙江就有了最早的地方商会。
随着浙商的往外扩展,各种会馆也陆续成立,然后他们利用乡情乡谊互相帮助,互相保护,共同参与商业竞争。
第三,浙商特别务实,能吃苦。
他们不会因为事情不好看就不去做,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赚钱,再苦再累也照样去做。
比如在全国的小商品市场中,浙商就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到新疆市场时有一个体会,那就是温州的小商人几乎在全世界都跑。
温州商人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通过千辛万苦、千山万里、千难万险去做成一件事情。
第四:韧劲很足。
人们看到的那些成了气候的浙江老板中,绝大部分都不是第一次做第一种生意就成功的。
往往是换了很多个行当,
并且前面大多数是不成功的,如果没有韧劲,做不到这一点。
第五:地域文化的差异。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几个地方的文化特点。
东北文化是一种比较脆的文化,就是说很容易拍胸脯,也很容易拍屁股。
东北人很习惯说整,但是没过几天就把企业整黄了,到最后一反省,还是没整明白。
到了西北是 RAN (取音,古字),意思是说事情总是很糊涂,全都搅活在一起。
比如说西安,西安大概有五六千年建都的历史了,但是这个地方的农业文化不细分,所以要想把什么事情搞清楚,很难。
所以当地人教我们一个做事的秘诀:第一悄悄的,第二缓缓的,第三冉冉的,第四潺潺的(舒服的意思)。
上海则是以清楚为特点。
用上海话说事情做得不好就是拎不清,或者说你捣浆糊,三七二十三。
所以上海人最看不惯的就是不清楚,上海的企业应该说是很清楚的,更像是一种制造业文化。
而浙江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做,也就是说很强调脚踏实地。
所以见到浙商以后,你会发现他动不动就是我能帮你做什么,或者说这件事情要做好,都是做字说的非常多。
一般来说,浙商话很少,老是笑咪咪的,但是事情做得很实。
浙商在做企业时的精细化的行为,使得他们在行为模式上显得比较理性化,不好高鹜远。
而且,浙商是非常讲信用的,特别是在当地的区域范围内,甚至可以说,浙商文化是建立在区域内相互信任的根基上的。
所以,尽管单个浙江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它们的集群规模却非常大。
中国企业之所以做不大,往往是因为企业家过多地关注产品和项目,而较少地关注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过多地关注微观的人,而较少地关注宏观战略。
别忘了,一个创业者最成功的事情是创造了一个能够持续赚钱的组织,而不是在某一个项目上又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