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会祖南怀义和他在中国的传教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OSHICiOL'l Hl:N
南怀义神父在中国传教丨又有27个月,在这么 短的时间内,他不仅为圣母圣心会的传教事业牢 牢地打下了根基,而且还深刻总结了在蒙古地区 传教的艰难和修会所面对的实际困难。
____J 是到比利时来华传教士,我们很快就会谈及
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 ,1577-1628)、南 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 )、柏应理
(Philippe Couplet , 1623-1693)等著名耶稣会士。
在中国近代天主教史上,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古长 城以北地区的传教事业引人注目,这与其会祖南怀 义(Theofiel Verbist , 1823-1868)的开创和信德分 不开。
1823年,南怀义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与清初 耶稣会士南怀仁相差200年。
南怀义最初给自己起的 中文名字也是南怀仁,即在中国两年多的时间里,他 以“南怀仁”冠其姓名。
他的灵柩上也刻着“南怀 仁”这一姓名。
但是,在他的遗物中,有一枚刻有 “南怀义”的印章,而且此印章有明显被使用的痕 迹。
所以,很难断定他是否生前正式使用过“南怀 义”。
2002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总会作出决定, 同意使用“南怀义”作为圣母圣心会会祖Theofiel
Verbist 的中文名字。
实际上,南怀义与南怀仁的弗莱 芒姓氏相差一个字母’南怀仁之姓“Verbiest ”,南怀 义的姓为“Verbist ”,相较怀仁姓氏差一个“e ”。
之 前,有很多研究者仍以“小南怀仁”指称南怀义,以 示别于“南怀仁”。
南怀义晋铎后,曾做过随军神父。
来中国前,他
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会祖南怀义
和他在中国的传教事业
中国天主教_
44
JIAOSHIGOUCHEN
在比利时马林教区圣婴善会担任主任司铎。
也就是在 从事这项慈善工作中,他了解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愿意到中国去从事福传事业。
起初,南怀义决定 成立比利时在华布道团(Belgian M ission in China)这一组织。
后来经过与所在教区主教和罗马传信部 的接触商讨,他决定成立一个传教修会(圣母圣心 会)(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CICM)。
这个修会的会士也被称为司各特的传教士 (Missionaries of Scheut)。
因为司各特是布鲁塞尔 安德烈特区内的一个地方,修会成立之初,就在此地 盖起了母院住所。
南怀义之后圣母圣心会的神父都是 从司各特的母院被派往世界各地去传教。
1862年,修 会成立之后,南怀义在低地国家宣传呼吁各地主教和 信友支持“中国传教梦”,从而获得各地教会支持,也募集到传教经费,一些年轻的教士也加入到他们的 行列。
经罗马教廷的批准,南怀义的修会团体被派往 法国遣使会传教士工作过的当时中国北方蒙古地区 传教。
1865年,南怀义神父带领三位传教士乘坐蒸汽轮 船,梯航三个多月来到中国。
这一年的12月,他们最 终到达内蒙的西湾子(今属河北省)。
南怀义神父一 行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但受到当地神父和教友们的 热烈欢迎,在中式音乐的伴奏下,高兴地唱起了《赞 美天主》。
西湾子最初的情况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该 地生存条件恶劣,各种物资贫乏,新到的教士们不能 通晓当地语言,加之遣使会传教士带走了包括圣器在 内的教会用品。
但南怀义神父坚信,“有爱在,无难 事”。
他们重新布置被他们称为“丑陋无比”、“光 秃秃的”的教堂和小圣堂。
包括南怀义在内的四位圣 母圣心会传教士用拉丁语和当地新晋铎的中国籍神 父,教理讲解员及贞女们交流,尽管彼此双方的拉丁 语都很糟糕,但在圣神的指引下,心灵相通,做事默 契。
南怀义神父不断地向欧洲写信,向爱心人士呼吁筹款以度过难关。
他在信中写道,“我们一毛钱都没 有,而我们却需要很多”。
1866年,西湾子地区干旱 无雨,颗粒不收,严重的饥荒导致大量的饥民和孤 儿。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867年,遂导致粮食价格 上涨两三倍,南怀义在信中写道,“我们这里的人只 能吃到小米的皮和树叶”,他失望并痛苦地关闭了一 家孤儿院,而收容孤儿正是他来中国的一个动因。
他 不得不写信向欧洲的圣婴会求助,在那封信中,他提 到仅仅数周,就有70多名孤儿死去。
在财务接近崩溃 的边沿,他不得已向高利贷借款。
与南怀义神父一起到达西湾子的司维业(Alois Van Segvelt)神父是南怀义忠实的支持者和灵修伙 伴。
在极度不利的环境下,司维业神父一直鼓励着南 怀义神父。
后来,司维业神父被派到东蒙古地区传 教,距离西湾子近400^里。
很遗憾的是,不到一年 时间,司维业神父在自己传教的村落庙尔沟照顾孤儿 院的孩子们时,不幸感染斑瘆伤寒去世。
司神父的去 世对南怀义及其在中国刚刚起步的修会传教事业都是 很沉重的打击。
南怀义神父知难而进,克服种种困 难,不断推进修会的牧灵事业。
1868年1月,南怀义神父决定进行第一次牧灵探访。
他计划从西湾子出发向东直至韩默理(Ferdinand Hamer)神父所在的黑水地区。
途中他 需要经过一个叫老虎沟的教友聚集村落。
他也准备在 老虎沟为教友们听告解和举行弥撒圣祭。
然而,南怀 义一行途径冰雪覆盖的高山峻岭,歇脚在相当简陋的 客栈,一路的疲惫使得他患上了斑疹伤寒。
他们跋涉 300多公里,十一天后终于到达老虎沟,但南怀义神 父却一病不起,七天后病逝于此地。
同年2月圣周三 圣灰礼仪当天,南怀义神父被安葬于老虎沟的小教 堂。
会祖的逝世对于年轻的圣母圣心会来说,是巨大 的损失。
他去世的消息传遍整个传教区,信友们为这 位年轻的传教士哀悼和祈祷。
几个月后,司各特总会
45—中国天主教
©0©^JIAO SH IG O IK'III \
和低地国家的教会都为之震惊,他们在悼念这位年轻 神父的同时,也在担心刚刚起步的圣母圣心会在中国 的传教事业。
南怀义神父在中国传教仅有27个月,在这么短 的时间内,他不仅为圣母圣心会的传教事业牢牢地打 下了根基,而且还深刻总结了在蒙古地区传教的艰难 和修会所面对的实际困难。
根据他在书信中的观点,其修会总结了四点,即传教士应当学习当地语言;培 育合格的司铎也尤为重要;为贫苦的人服务;会士们 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南怀义神父的继任者们没有因 为会祖的猝然离世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在蒙古草 原播散福音的种子。
从1874年起,圣母圣心会已成为 负责中国古长城以北地区教务的传教修会,从东北到 内蒙古、甘肃,直到伊犁,大约4000公里的区域,都留下了圣母圣心会传教士的足迹。
先后有679位圣 母圣心会传教士在南怀义神父“一心一德”的灵修感 召下来到中国传教,有250位逝世并葬于中国,其中 88位是因感染斑疹伤寒去世。
传教士们行走于古长城 以北地区,在宣讲天主福音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发 那片土地。
传教士们很有眼光地修筑灌溉系统以发展 农耕,而且还植树造林抵御风沙。
在近代化进程中,传教士们积极发展当地教育事业,禁止妇女缠足,招 收女学生。
1900年前,40多所小学先后建立。
至1930 年,创建1000所小学。
1921年,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和 修女们在绥远创建天主教医院。
该医院设备齐全,成 为当地唯一一所可提供专业治疗的机构。
在内蒙偏远 的村落,先后还建有600个医疗服务站。
可以说,圣 母圣心会为当地群众抵御传染病,提高身体素质方面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还有部分传教士在学 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诸如闵宣化(Joseph Mullie)神父撰写了《中国语言的结构原理》,康国泰(Louis Schram)神父的《甘肃蒙古部族的婚姻》等等。
1931年,圣母圣心会会长决定将南怀义神父的遗骸奉迁至司各特的总会所在地。
一副上等的红木棺材 装载着南怀义神父的遗骸从老虎沟运至天津,从天津 港上船横跨太平洋,穿越巴拿马运河,再过大西洋最 终到达安特卫普。
这副中式棺木上刻画着一条盘旋的 龙,并书写着“息止安所”。
当时,比利时各界奔走 相告,纷纷走上街头或者进入教堂欢迎这位伟大的灵 魂重归故里,当他们瞻望着南怀义的中式棺木时,被 这位陨落在中国北方的弗莱芒之子的传教精神所深深 感动。
在布鲁塞尔的纪念仪式上,枢机主教大主教、王室成员、政府要员等都来参加追思弥撒。
1932年,南怀义的遗骸棺木被安置在总会教堂的地下室。
如今,圣母圣心会有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800多名会士服务于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
圣母圣心会从 最初南怀义首创的几人小团体已成为著名的国际性修 会,这与南怀义在中国的传教精神密不可分,更与会 士们所秉承的信仰分不开。
中国天主教_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