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唐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唐诗赏析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孟浩然唐诗赏析
杜甫的《春望》,是唐人五律中的典范之作。
这一首诗通过一个“望”字,展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浓重的家国情怀。
孟浩然也有一首五律,和杜甫一样以“望”为诗眼,借景抒情,不过表达的却是个人的“干谒”之志,这首诗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的《春望》沉郁顿挫,诗风雅正。
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
张丞相》是他本人的“压卷之作”,这首诗虽然只是借写风景表达个人诉求,却也写得自然雄浑,撼人心魄。
清代《西清诗话》的作者认为:纵观古代写洞庭湖景色,没人能超过这首诗颔联的水平。
清代学者邢昉评价:“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
”
清初学者毛先舒则认为它“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意思就是说,它不只是孟诗的“压卷之作”,差不多也可以算是唐代五律的压卷之作。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意译:
秋八月,洞庭湖水上涨,湖面平阔。
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天空,水天混成了一色。
湖上雾气蒸腾,波涛翻滚,水势之盛大,足以撼动岳阳城。
想穿过湖面,只欠一艘过河船。
假如端坐在家中,又觉得辜负了这个圣明的时代。
坐在湖边垂钓的人,只能羡慕湖水中的鱼儿,自己却一无所获。
孟浩然的这一首诗是表面是写景,实则是“干谒”,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定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已经44岁了,他还是没有放弃出仕的理想。
于是他在西游长安的时候,写下了这一首诗,把它送给丞相张九龄,希望能够得到后者的赏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下文。
这一首五律其实并不十分工整。
比如,律诗严格要求,在诗的颈联里要做到“对仗”,但是孟浩然在颈联中以“舟楫”对“圣明”,显然不通。
而且孟浩然这首诗的立意偏弱,清代的王夫之就评价它,貌似高明,格调却卑下。
不过尽管如此,此诗的头两联的确写得十分有气势。
首联写八月洞庭湖的湖面,因为湖水上涨,变得异常宽广。
这时候水势很大,但并不是远道而来的洪水,所以水是清澈的。
因为水清才能倒映出天,又因为水面平,才能显出水面的宽阔。
湖面清澈又宽广,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不但映出了天空,还把天空中的颜色和江水都混成了一片。
站在洞庭湖岸边,向湖上“望”过去,就有一种不知在天上还是湖上的感觉。
颔联写湖水的“险”。
湖面宽、平,只能显示出水量的多,不能表现出水势的大。
于是孟浩然开始描写洞庭湖的波滔,这个波滔也不是洪滔,它是在因暑气而蒸腾起来的雾气之下。
它的翻滚,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十分汹涌,可是却给人一种随时要涌入,并淹没岳阳城的感觉。
这是因为湖水的蓄水量太大,湖堤随时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溃堤。
前面都写得非常好,不过在颈联的后半句里,突然就从写景转到了个人价值的取向上面,转得有一点突兀。
尽管有人认为孟诗后面的“垂钓者”意象,用到了姜太公钓周文王的典故,算是“含而不露”。
但是这样精心打造出来的“含而不露”,早就被上一句中的“端居耻圣明”给毁了。
二、《春望》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望”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五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我就不画蛇添足做意译了。
这一首诗除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之外,一般认为它在声韵合律上做得也非常好,对仗也比较工整。
关键是杜甫这首诗整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是统一的,不会像孟浩然的那一首那般,有转折生硬的感觉。
同样都是写“望”,杜甫的诗并不只是替自己个人而“望”。
他望国破家亡,望花、鸟的物象,以及这些东西里透露出来的悲伤,同时他也望烽火之下,大唐百姓的生计。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杜甫的“望”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远望,远望山河破碎。
《齐国策》中说:“国既破亡,
吾不能存”。
然而最惨的就是国已亡,吾一息尚存。
怀想过去的长安,如今已变得草木森森,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第二层是“近望”,往近处他望到了从前文人雅士最爱的花鸟。
此时此刻见到它们,他也没办法高兴起来。
而花与鸟,本身仿佛也在为国破家亡而伤悲。
第三层是“心望”,在这里,杜甫由眼前的景色,展开了联想。
他想到的遍地烽火之下,那些思念亲人的人们,也和他一样,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是多么的困难。
最后,他才回到了自身,哀叹自己为此事愁白了头,头发稀疏得插不上发簪。
再来看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他的“望”,其实就是隔着洞庭湖的湖水,望“张丞相”而已。
在他的诗中,表面上看,头两联是在“望”洞庭,但是望洞庭显然不是他的目的。
这一点在诗的标题里就已经透露出来了,所以不管他将洞庭湖秋天的景象写得多么壮观,他的“望”其实都只望到了一个层面上而已。
也就是说,从主题之“望”上来看,孟浩然的诗明显还是欠了一点层次感。
而且,他最大的败笔是在颈联后半句的转折上。
不过从写景的角度上来说,孟浩然这首诗的头两联还是写得非常美的,所以他的这一首诗只能算是“半首”好诗。
结语
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新编唐诗三百首》,里面介绍到的孟浩然的诗歌,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因为颔联中的“气蒸云梦泽”写得实在是太美了,那时候感觉“云梦泽”有一种神奇的美感。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一片大泽后来彻底消失了。
还有后面的波澜壮阔的“波撼岳阳城”,立马让人产生了一种联想,仿佛岳阳城马上要被洞庭湖浩荡的波滔冲垮了。
只不过就整体诗而言,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虽然气势雄浑,但论五律的优劣,显然和杜甫的《春望》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不过呢,孟浩然的诗,从来都不是靠立意美好而出彩。
他的风景诗写得好,想象力丰富,语言也很优美。
至少在描写秋天洞庭湖水势盛大的诗句中,的确没见到过超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