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
实验小学:钱国华
数学是抽象概括性很强的科学,从小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对于他们学好数学,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强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就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对小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营造轻松氛围,在“说”中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从训练数学语言着手,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这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可以引导学生办得到。
在课堂上,我注意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提高其数学概括能力的机会。
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数学问题。
用自己的话,那就是说,学生必须对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并且能够进行初步的概括。
对于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会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而对于不够完整,不够准确的答案,我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使学生下次还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概括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泄气,也不能失去耐心,更加不能用影响学生的心情的神态和语言去打击学生。
否则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数学也是学不好的。
因此,教师所讲的要与学生所说的和所想的结合起来。
通过说和想的训练,以达到发展抽象概括能力的目
的。
二、提供直观材料,在“看”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形式过渡。
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能使学生在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过程中,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源泉,一切能力都是在知识掌握和误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知道了要求圆面积,必须先将圆转化成长方形。
但是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圆的什么有怎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学具操作的直观感知,初步建立了二这之间的联系后,得到初步结论:必须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
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很容易推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πr)乘以圆的半径,公式为s=πr²由此可见,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诱发下,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就能对新知识的初步掌握,这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三、精心设计问题,在“做”中培养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恰当的课堂提问对教材进行整合,通过问题和实例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出新方法的关键。
同时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大小相同的红、黄、蓝三张纸条上,折出1/2、2/4、4/8,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再剪下每张纸条上的阴影部分,比较它们的大小,得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的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如何?为什么分数大小不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将感性经验通过语言的表述内化为数学知识,自己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创设教学情境,在“生活”中培养
新课程提倡课堂不是给定的,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他们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
笔下的纸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要求,使学生对问题和所学知识有独特的见解和主动探索精神。
而不是让教师一味地满堂灌,这样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是在新课标中多次强调的。
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经验,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我在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一上课,我就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放在讲台上。
然后分别往两只杯子里倒水.正当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说:"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更认真地观察了,但他们看不出差别,只好犹豫不决地说:“两只杯子里的水好象一样多。
”然后,我把一个小石头放进杯中,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思索着:“水面升高了。
”学生说:“为什么”“小石头占据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空间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综上所述,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概括能力是一切数学能力的核心。
实践证明,概括性超高,知识的系统性超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独创性就越突出,它是学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恰当地选择概括时机,并根据概括材料的难易程度,学生水平的高低等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概括方法和形式,紧紧地抓住培养概括能力这个能力的核心不放,切实抓出成效来。
201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