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对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一个再考察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图)(2004-08-13 23:43:12)古希腊哲学是指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

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

发展简史: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

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

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在承认运动变化的同时,都企图在它们背后找出永恒不变的因素来。

恩培多克勒认为是水、火、土、气4种“元素”;阿那克萨哥拉则认为是包含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种子”,万物是由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德谟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它们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状、排列、状态的不同。

万物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

这些自然哲学家都是唯物主义者,特别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近代物质结构学说的先导。

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古希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说的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被称为智者。

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人”成为研究的中心。

智者的著名代表是普罗泰戈拉。

为了反对传统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制度和思想,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发展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前期(教父哲学)后期(经院哲学)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前期(19世纪中后期)中期(20世纪前期)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1.古希腊罗马哲学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

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

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一、希腊哲学的起源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关注自然学和宇宙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等。

2、苏格拉底哲学:关注伦理学和人类学,以对话和质问的方式探究真理和美德。

3、柏拉图哲学:创立了理念论和灵魂三重结构,影响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

4、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关注实体、真理和逻辑原理。

二、中世纪哲学1、教父哲学:主要关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如奥古斯丁、拉克坦提乌斯等。

2、经院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如安瑟尔姆、阿奎那等。

三、现代哲学1、文艺复兴哲学:关注人文主义和人类自由,如伊拉斯谟、弗朗西斯·培根等。

2、经验主义哲学:关注经验和实践,强调观察和实验,如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

3、理性主义哲学:关注理性和演绎法,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4、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关注先验论和绝对精神。

四、20世纪哲学1、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2、现象学:关注经验和意识,探究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3、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存在意义,探究人类的自由和责任,如萨特、加缪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多元性和相对性,批判现代性和宏大叙事,如福柯、德里达等。

五、其他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1、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现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性,提出了超人概念和永恒轮回学说,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对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和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希腊哲学1.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它以理性思辨和理性探究为核心,是古代希腊维度的知识活动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时期。

古希腊哲学开创了西方思想的传统,其特点是理性主义思想的盛行,创始了形而上学思想、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

2. 前苏格拉底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代表是自然哲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贾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主要从自然之中探究宇宙和人的本质,试图通过理性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来解释世界的本原。

3. 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转折点,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人的本质在于自己的智慧和德行。

苏格拉底通过质疑与对话的方式,试图探寻真理和人生的意义,他开创了西方哲学的伦理思想,成为了之后哲学思想的文化标杆。

4. 柏拉图时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主张世界上有两个现实,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觉世界。

他通过分析认识过程,提出了“理念”和“感觉”的概念,并建立了关于政治哲学和人的灵魂的理论。

5. 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在柏拉图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目的”,并建立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学说。

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理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哲学1. 中世纪哲学的特点中世纪哲学是欧洲古代哲学与文艺复兴哲学的过渡时期,它是基督教文化和古典哲学思想相结合,以信仰和理性统一的特点。

中世纪哲学主要包括早期基督教哲学、伊斯兰哲学和斯克拉维哲学。

2. 早期基督教哲学早期基督教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试图通过结合基督教教义和古典哲学思想,解释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建立起了启蒙时代的基础。

3. 伊斯兰哲学伊斯兰哲学以信仰和理性相结合为主要特点,代表人物有阿维森纳和阿尔法拉比等。

(完整版)西方哲学史答案

(完整版)西方哲学史答案

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意义、局限。

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中同样把认识或价值的主题放在了人身上,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中,事物性质和状态的认识是诉诸于客体的。

普罗泰戈拉命题意味着人们开始懂得这样的道理:人的主体状态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认识的内容、性质和标准不再仅仅取决于外在对象的情形,而且也必须视主体的状态而定,甚至应当完全以人为标准进行衡定和选择。

这在认识论上是由诉诸客体转向诉诸主体,包含了个人人权中的一人为主题的核心思想。

“天赋人权”观念的起源与基督教的教义有关。

基督教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按照祂自己的样式造人,因此,人是神圣的。

神造人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管理万物的职责,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天”与“人”两种观念逻辑上的联系:因为被赋予管理万物的职责和权力,从而人的感官便成为了判断万物价值的的标准尺度,由此可以延伸到“人”的观点。

“人”在认识论上是由诉诸客体转向诉诸主体,对于认识论的研究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不转向主体,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

从价值论看,这是以人为价值标准的确立。

“人是万物的尺度”,意味着人是道德、法律、政体等社会事物的尺度。

道德、法律等社会事物的选择以人为标准,它们有无价值以人为尺度裁定。

这就从价值生成的基础方面确立了人本主义。

普罗泰戈拉的命题是人文意识的觉醒。

当个体本位的文化成为古希腊整个文化创造的中心时,普罗泰戈拉以高度凝练的哲学语言第一次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确立了个体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在实际上开启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哲学是一门研究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学科,通常被认为探究了生命、宇宙与人类的意义和真理。

在西方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思潮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相继探讨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哲学、启蒙哲学及现代哲学等重要时期的思潮发展历程。

古希腊哲学:理性的萌芽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代表了欧洲古代文明的高峰。

其主要思考基本问题包括宇宙的本质、存在的本质、道德价值等,从而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为著名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

柏拉图主张存在着一个理想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是其不完美的影像。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哲学的实践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则着重于逻辑和实证哲学,提出了关于实体性、表象和因果关系等著名学说。

中世纪哲学:神学与哲学的合一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信仰的盛行时期,因此其哲学体系也深深影响着宗教生活。

中世纪哲学家主要致力于探讨有关神、宇宙、人等问题,他们主张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同时组织严密的逻辑体系。

由于信仰和理性的合一,带来了大量富于经验的哲学理论体系。

其中,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神学哲学”理论以及彼得·阿尔特泰特(Petrus Albertus)的万物论被广泛传诵流传。

这些理论为中世纪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哲学:人为中心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思考方式进行了另一种探讨。

现实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类之所以出现,是为了研究自身和身边的世界。

他们主张哲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血汗劳动,把理论与现实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打破先前基于上帝宗教理论的约束。

即使只基于人类的理性,也可以达到高度的哲学成就。

伊曼努尔·康德的理性哲学成就,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哲学的代表。

启蒙哲学:理性解放18世纪启蒙运动是欧洲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源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它强调人的理性被束缚在种种偏见之中,并寻求通过理性贯穿始终的自由和进步。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发展而来,源远流长。

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的转向。

西方哲学史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哲学家连续性地思考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的结果。

不管哲学家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异的结论,他们思考的对象却是共同的。

这一对象包含着三个不同的侧面:第一:个人面对的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作为个人反思对象的自我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沟通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媒介物,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语言以及蕴涵在语言中的语法、语义、语用和逻辑问题。

1,第一次转向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

色诺芬在那时就指出了苏格拉底与其他希腊哲学家在研究论题上的不同。

他说,苏格拉底“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论辩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的物体是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

”苏格拉底“时常就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作一些辩论,考究什么事是虔诚的,什么事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非正义的;”后来,罗马时代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更明确地把苏格拉底与早期希腊哲学家在研究旨趣上的区别概括为“天上”与“人间”之别。

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他早年曾学习研究过自然哲学,后来对自然知识不感兴趣了,转而研究人,尽管他还是尊重自然知识的。

因此,学术界常把苏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学的转折性人物。

2,第二次转向通常认为笛卡儿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也是哲学史上的转折性人物。

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的领域,转入确定的东西。

换言之,从笛卡尔开始自我觉醒,从此,哲学家对自我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反思就上升为哲学思考的基础和主题。

这里道理是十分简单的,既然哲学乃是思维,而思维发自自我,那么在自我本身被澄清之前,哲学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难道能获得其确定性吗?如果说古代哲学家致力于求存在论的原理,即求存在的终极原因、终极实体的话,那么笛卡儿的哲学所探讨的首先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根本原理,即为科学为知识的确定性寻求可靠的根据、基础,成为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

西方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西方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西方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西方哲学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探讨了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

第二个阶段是中世纪哲学,代表人物为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他们的哲学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探讨了信仰、神学、宇宙论等问题,并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哲学,代表人物为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等。

他们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探讨了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问题,并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础。

第四个阶段是当代哲学,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萨特、福柯、德里达等。

他们对现代哲学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探讨了语言、权力、身体等问题,并开创了后现代哲学的新领域。

- 1 -。

古希腊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四大哲学流派简史(附详图)

古希腊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四大哲学流派简史(附详图)

古希腊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四大哲学流派简史(附详图)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开始介绍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

今天我们首先介绍伊壁鸠鲁学派,以及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

在介绍伊壁鸠鲁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古希腊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公元前600多年至公元前400多年苏格拉底之前。

古希腊哲学的起点是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原”。

古希腊人们开始摆脱神创论的束缚,打开了理性思考世界的大门。

之后一大批古希腊思想家开始对世界进行理性的思考,比较著名的有几大学派,包括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非常多伟大的哲学家,比如提出“气本原论”的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火本原论”的赫拉克利特、提出“原子论”的德谟克利特、当然也包括提出“数本原论”的毕达哥拉斯等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都偏向“自然哲学”,探讨的主题是“本体论”也就是对世界的起源,万物的构成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虽然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荒谬,但是,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们开始摆脱神的束缚,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400多年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后便是古希腊最为著名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这一时期的思想特点是从外部的自然界,转向了关注人类自身。

从探索万物的构成,转向关注人性的善恶、道德以及知识等与人类自身相关的话题。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并一生致力于启迪他人思考,传播知识。

之后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了西方此后上千年的思想和文明。

而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个百科全书的思想家,是逻辑性和生物学的创始人,也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形而上学”这一概念和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他的“四根说”“十范畴”等等。

西方哲学的转向

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之,哲学之所以发生转向是因为哲 学陷入了危机,以往的传统观念失去了作 用。哲学需要革命。不过这还只是从哲学 自身发展的逻辑而言的,不仅如此,20世 纪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也为哲学的转向提 供了推动力。
当我们讨论“哲学的转向”时,通常会想到的是“语言 的转向”,因为英美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的观念早已经深入 人心,以至于通常我们把20世纪西方哲学的转向就理解为 “语言的转向”。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其片面性。不 恰当地说,可以把20世纪西方哲学的转向概括为“语言的转 向”、“非理性的转向”、“现象学的转向”和“后现代的 转向”等等。也许还可以有其他的“转向”,或者更恰当一 点说,西方哲学之“转向”的几方面内容,是相对于古典哲 学的带有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20世纪的 西方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哲学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把科学史上的范式概念应用到哲学史上, 并根据‘存在’、‘意识’和‘语言’对哲学史 进行大致分期,这样做已不足为奇了。根据施奈 德巴赫和图根哈特,可以相应地区分出三种思维 方式,即本体论、反思哲学和语言学分析”。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纳尔逊·古德曼在《构造世界的多种形 式》的序言中说,现代主流哲学“始于康德 用心灵的结构取代了世界的结构,继之于 C·I·刘易斯用概念的结构取代了心灵的结 构,现在则进一步用科学、哲学、艺术、知 觉以及日常话语的许多种符号系统的结构取 代了概念的结构”。
哲学研究对象的危机
我们都知道笛卡尔的三条形而上学原理(我思 故我在、上帝存在、物质世界的存在),也知道康 德对于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概括(理性心理学、理 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近代哲 学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在我思(主体-认识论)、 上帝(神学-形而上学)和物理学(自然哲学)上。 然而黑格尔之后,到了19世纪下半叶,数学、物理 学的危机也连带着引发了哲学的危机。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一)希腊时代:人学转向
以智者派、尤其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为代表,希腊哲学从此前研究自然及其本原为重心转向研究人类社会道德与政治状况,也就是从以探究自然规律为主转向探究人类及其心灵(道德)状况。

(二)中世纪:神学转向
随着基督教入主欧洲,人学中心被神学中心取代,整个“知识型”都奠基于唯一的上帝,任何知识系统都被认为由此发源,这导致了以基督教神学为支撑的视上帝为知识本原的中世纪文论的产生及其霸权地位。

这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家有普洛丁、奥古斯丁、但丁(“俗语之辉煌”和文本四层意义等)、“桂冠诗人”彼特拉克、薄迦丘(“注重文采”)等。

(三)17世纪:认识论转向
强调任何知识都与人的理性相关,都需要从理性去寻求解释。

这种“转向”为文论提供了以“理性宇宙观”为主导的“知识型”。

在此影响下产生的文论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文论(法国的布瓦洛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文论(莱辛、康德、席勒、黑格尔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以及象征主义等。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论转向
正是这种性质的“语言论转向”导致了20世纪形形色色的以语言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流派的产生,如现代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
“新批评”、心理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阐释—接受文论等。

(五)20世纪后期:文化论转向
它在语言学模型的框架中更加专注于文化及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性别、大众文化、亚文化、视觉文化、网络文化等阐释,为此时期各种文论流派竞相追究文学的文化缘由提供了知识依据。

这些流派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

西方哲学发展阶段

西方哲学发展阶段

西方哲学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古希腊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亨里克里特等人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高度发展。

2.中世纪哲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基督教思想在这个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像奥古斯丁和罗马教皇教宗一样的哲学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至17世纪):人类学知识和文学的复兴,像马基雅维利和伽利略这样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近代哲学(17世纪至19世纪):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推动下,像康德、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这样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现代哲学(20世纪至今):现代哲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语言哲学、女性主义哲学等思潮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晚期希腊生活哲学转向的美学意蕴———以伊壁鸠鲁的思想为考察中心

晚期希腊生活哲学转向的美学意蕴———以伊壁鸠鲁的思想为考察中心

晚期希腊生活哲学转向的美学意蕴———以伊壁鸠鲁的思想为考察中心◎妥建清内容提要 伊壁鸠鲁哲学作为晚期希腊哲学的代表,是希腊的城邦共同体哲学转变为后城邦个体哲学,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探求普遍性的善的知识之学转为探求个人身体性快感之学的产物。

希腊古典哲学以“为人生”为己任,视哲学为灵魂规劝之术,但是伊壁鸠鲁则为生活而哲学,视哲学为“生活的艺术”,其以身体性的快感为目的的身体哲学(美学)思想否定灵魂不朽的观点,深入诠释“颓废”时代个体幸福生活的可能。

本文分疏了伊壁鸠鲁哲学的转向,以期揭示晚期希腊生活哲学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 伊壁鸠鲁 希腊晚期 城邦生活 思辨哲学 处世伦理学〔中图分类号〕D83;B50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11-0113-10All Rights Reserved. 作为介于希腊古典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之间的晚期希腊哲学的代表,伊壁鸠鲁(Epicurus)哲学通常被视为过渡型哲学形态。

尽管学界对其哲学思想意见纷纭,誉之者如古罗马的拉尔修(DiogenēsLaertius)、卢克来修,近现代的蒙田、卢梭、马克思、叔本华、尼采等人,他们的思想世界之中时时流露出伊壁鸠鲁哲学的“乡愁”;晚近的朗(A.A.Long)、塞德利(D.N.Sedley)、努斯鲍姆(MarthaNussbaum)、英伍德(BradInwood)、格尔森(L.P.Gerson)、希尔兹(ChristopherShields)等人则不断为伊壁鸠鲁“翻案”,积极肯定伊壁鸠鲁的思想。

毁之者如古罗马的西塞罗、普鲁塔克,近现代的黑格尔、策勒尔(EdwardZeller)、文德尔班以及美国当代哲学家诺奇克等人,皆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含有文化腐败的思想,如是种种造成西方哲学史上的典型“事件”———“伊壁鸠鲁现象”。

①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希腊城邦共同体的消逝,伊壁鸠鲁的哲学扬弃希腊古典哲学追求思辨理性的传统,表征着希腊哲学史上理想主义的逐渐失落。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论文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论文

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论文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论文摘要: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主体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纵观西方哲学史,自哲学诞生起,主体问题就成为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哲学的全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哲学发展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主体性一、古希腊哲学的主体性思想随着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奴隶主民主制的确立以及人类思维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哲学学派智者派开始在希腊崛起。

智者们崇尚感觉,主张怀疑,反对传统的自然论。

普罗泰戈拉明确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尺度,也是事物不是其所不是的尺度。

这里,他把人提高到了宇宙的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同早期希腊哲学中那种处于被淹没在万物之中的、被动的人相比,这一命题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里,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价值和真实性,只有在与人的关系中才存在,只有在被人意识到的时候才成为现实。

人是万物的主体,能动的主体,这是西方哲学史中主体性思想的最初表述。

苏格拉底,也是从人出发来研究道德哲学,探讨宇宙的原因。

他一反自然哲学家对美德的规定,首次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因此知识就是人类获得美德的前提。

但如何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呢?那就要认识你自己,自知自己无知,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努力学习、把握真理,变无知为有知,使自己的灵魂具有美德。

这里,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作获得美德的前提,这就在普罗塔戈拉的基础上把主体性思想推进了一大步。

二、中世纪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黑暗漫长的中世纪,希腊哲学中刚刚诞生的主体性思想被超然的上帝所窒息。

基督教对希腊思想的推毁,最根本的是对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人形象的推毁。

在上帝面前,人一无所有,人的理性和感觉一文不值,而上帝却在神学家的拥戴下居于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主宰地位,而人却成了上帝的函数,人的主体性被完全剥夺。

但从上帝的角度看,人却在上帝中曲折地表现了人的最充分的主体性,上帝对人的主体性的占有,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异化,上帝无限的主体性不过是人们对自身全知全能、无拘无束的主体性的幻想。

浅析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和主要特点

浅析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和主要特点

浅析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和主要特点古希腊哲学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哲学传统之一。

其成型历经三个时期:早期哲学时期、古典哲学时期、后期哲学时期。

早期哲学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初阶段,也是对自然和宇宙的研究时期。

代表者包括泰勒斯、安西蒙德和帕门尼德斯等人。

早期哲学家试图用理性思考来解释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本源。

泰勒斯和安西蒙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和无限。

帕门尼德斯则从形上学角度出发,认为本原可以归纳为一系列基本元素并互相关联,从而形成我们所知道的宇宙。

古典哲学时期始于公元前5世纪,它是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期。

古典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是对早期哲学的分析和进一步发展。

其中,有四位著名的哲学家出现在众人面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

苏格拉底没有写过任何哲学文献,他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探索人类生活的真正意义。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创作了丰富而充实的哲学著作。

柏拉图相信物质世界是一种错觉,而真实世界在于理念和万物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则从逻辑、自然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对哲学进行了研究。

伊壁鸠鲁则注重对人类幸福的理性分析,倡导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

后期哲学时期始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

后期哲学家包括伊壁鸠鲁之后的流派,如柏拉图派和亚里士多德派。

许多哲学家试图将各种思想和理论融合进自己的哲学体系中。

随着被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哲学开始向罗马帝国传播。

总的来说,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和主要特点,是从早期哲学阶段到后期哲学阶段的发展,经历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对哲学的关注点不断扩大。

而底层的思考对其后的哲学发展几乎产生了无限的启示,对今日的哲学研究仍然与至关重要。

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型及未来出路

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型及未来出路

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型及未来出路一、概论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哲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一次是以苏格拉底为标志的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转型;一次是由近代认识论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型。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

以苏格拉底为标志的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转型,严格地说应是向知识论哲学的转型,这我们在文章的后面论述。

这种说法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以及中世纪基督教时期看作西方哲学发展的异端而加以略去的,将近现代西方哲学看作是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反叛和对古希腊哲学的承继而加以接上的。

因为,西方历史受外族入侵的影响很大,外族入侵常常改变了西方文化的精神、西方的社会制度及人种结构。

中国虽然也多次遭到过外族入侵,但入族入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和人种结构,而常常是被中国所同化。

在这一点上特殊的是中国而不是西方,因为很多文明都因外族的入侵而遭到过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古巴比仑、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唯有中国,其文明并未因外族入侵而遭受过中断或根本改变--创造中国文明的依然是华夏人的后裔,不过1840年西方的入侵或许要成为例外。

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虽然是古希腊文明的积极推广者和传播者,但由于多年战争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一时期的哲学缺乏生机和活力,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以伦理哲学和人生哲学为主,而不是认识论哲学。

罗马虽然也是希腊文明的承继者,但希腊文明的根本精神却已经改变,古希腊人热衷于理性思考,罗马人则只重实用技术。

中世纪基督教时期更是西方文明的“黑暗时代”,古希腊的理性精神被宗教信仰所取代。

事实上,不仅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虽然完全忽略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和中世纪基督教时期不考虑是不对的,但将近代西方文化和社会看作是对中世纪基督教时期的反叛和对古希腊文化和社会的承继却是非常恰当的。

关于所谓的西方哲学的第二次转型,即由近代认识论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型,这是不正确的。

海德格尔的思想

海德格尔的思想

海德格尔的思想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建议将此条目或章节合并至马丁·海德格尔。

(讨论)马丁·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出生于梅斯基希(Meßkirch),在弗赖堡去世。

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受其老师胡塞尔的影响。

海德格尔毕生致力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试图发展出一种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

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这本著作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

就如海德格尔的通常做法一样,“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

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

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

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

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

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由于他的理论及学说得到很广泛的接受,海德格尔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虽然同时他的著作的内容被广泛争论着。

特别是他对纳粹的参与直到今天还是敌对的争论的话题。

对于文艺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考察【艺术理论论文】

对于文艺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考察【艺术理论论文】

对于文艺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考察【艺术理论论文】对于文艺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考察[内容提要] “主客二分”是随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在当今我国不仅受到哲学界、同时也受到文艺理论界的质疑。

本文一方面肯定了这种质疑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也指出这种批评由于没有看到它在现代、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因而难免陷于片面。

文章对这一理论在哲学分析、鉴别的基础上,最后从哲学层面与心理学层面统一的观点出发,联系文艺活动实际,对它作了较为细致、具体的阐释。

[关键词] “主客二分” 思维模式批判性一近几年来,文艺理论界对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愈来愈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这既有受当代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思潮影响的因素,也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它何以会在当今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中引起人们那么强烈的不满?在我看来,可能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首先,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模式是由实体性思维的方式而萌生出来,在西方哲学史上,它的确立大概始于柏拉图。

在柏拉图以前,古希腊哲人一般都把存在看作是一个过程,柏拉图也承认具体事物是永远不停地运动的,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但他认为“生成的事物是从某个本原生成的”,而“本原的是不属于生成的”1(P285),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不变的。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这一思想,还进而认定这种生成的基础是某种实体,认为“其他一切都因实体而有意义”2(P420),从而把这种给定的实体看作是“第一哲学”所研究的对象。

这样,就形成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形而上学。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把世界本体看作是一种独立于人而存在的、预成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哲学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去探讨世界的这种本原和始基。

这就是一种萌芽状态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这种观点到了古希腊晚期被怀疑主义称之为“独断论”,认为这种世界本体是不可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 所 尝 试 的 就 是 回到 历 史 现 场 ,通 过 对 海 德 格 尔 思想 转 向期 的 三 个 文 本 的 检 查 ,从 时 间 上 探 明 这 种
在第一 的东西并不 等 同于 它就是本质性 的。然 而根 据海德格尔 的 自我 理解 ,这个课程 并不是一个 随意 的、史学性质 的授课 ,而是 基于海 德格尔 的存 在历 史思想——虽然此时 “ 在历史 ”并 未鲜 明得 到提 存 出。在前文所引的 “ 道路 回顾 ” 中,海德格 尔对从 博士论文到 13 9 7年以来 的思想道路做 了总体性 自我 反思。他表 示 ,在 《 在与 时 间》 以后 的工 作 中, 存 发现存在问题深刻 地建基 于存 在与此 一 的关 联 当 在
对于海德格 尔的思想 转 向大体上有 两段 时间特
本论文的写作受到 国家留学基金委 “ 建设高水平大学”项 目的资助 ,资助 编号 :留金 出 [0 9 0 2号。 2 0 ]3 1
作者 简介 :张振华 ,男,( 海 2 0 9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 系 读博士。 上 00 2 在 ① 海德格 尔在 15 年 的法国演讲 “ 95 这——哲 学——是什 么? 中严格 区分 了 “ ” 哲学” 和 “ 思想” 。在海德格 尔看来 , 期希腊 早 思想同存在 相应合 ,因而是原初 的、开端性的 “ 思想” ,它还 不是柏拉 图、亚里士 多德那里 以追 问存在者是什 么为 目标 的 “ 学”,见 哲
为中心 的基 础本 体论 ,走 向对 存 在之 真理 的追 问。
伴 随着 这 一 思 想 之 转 向 的 是 对 哲 学 史 的 重 新 理 解 ,
别需要注意 ,一段是 2 0年代末 3 0年代初 ,另一段是 13 、13 9 5 96年 ,中间相 隔校长任职 的政 治实践 。用
Fgl i 的说 法 是 ,这 一转 向在前 一 个 时 间 段开 始发 生 , a 在后 一 个 时 间段 得 到 最 终 实 行 。 ⑨转 向并 不 是 突 如 其
【 中图分类号 :B 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65 0 0—7 6 (0 2 1 0 5 0 6 0 2 1 )0 — 03— 5
在2 O年代末 、3 0年代初 ,伴随着 由马堡回到弗 莱堡 的地理迁移 ,海德格 尔的思想 也渐渐发生变化 。 如一般所认为 的 ,这种 变化具体表 现 为走 出以此在
中 ,因此 必 须 以新 的方 式 更 原 初 地 追 问 此 一 。这 在
从古典希腊哲 学到早期希腊 思想 的变化 过程。这一 观察为 理 解 海德 格 尔 思想 的 转 向提 供 了一 道新 的
眼 光


时间锁 定
导 致所 有 的 东 西 都 从 根 底 上 被 带 人 一 个 新 的 问 题 运 动 中 ,同整个 西 方 历 史 的 关 系也 必 须 同时 得 到 新 的 澄 清 。这 带 来 了对 从 第 一 开 端 到 尼 采 的西 方 历 史 的
从古 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 思想 : 对 海 德 格 尔 思 想 转 向 的一 个 再 考 察
张振 华
【 摘要 】本文从古典希腊 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这个 角度 出发 ,对海德 格尔思 想转 向进行 了一个再 考察 。这 一视角在 迄
今 为止的海德格尔研究 中尚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 3 0年代初海 德格 尔三 门讲授课 的总体梳理 ,在时间细节上追踪 了 这一思想转 向发生 的具体过 程 ,为深入理解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 家的阐释做 了准备 。
次全 面解 释早 期 希 腊 思 想 的课 程 。 当然 ,时 间 上 排
域 ,转 向隐蔽潜伏 的早期希腊思想 。 这 一告别古典 希腊 的转 向越来 越彻底地 得到实行 ,以至于海 德格
尔在 13/ 8年回顾 自己的道路时说 :“ 97 3 对于大部分 较早期 的,特别是关 系到亚里 士多德 的讲授课 都被 更原初 的追问之展开所超越并清除了。 ” 海德格尔 思想 的转 向已经 得 到学 界广 泛研 究 。 但是从古典希腊哲学 到早期 希腊思想 的视角 出发来 观察海德格尔思想 的转 向,这一点 尚没有得到重视 。
来 的事件 ,而是一个从 隐到显 、从 星星点点 到总体
爆发 的过 程 。我 们 这 里 追 踪 的是 海 德 格 尔 从 古 典 希
即 ,海德格尔对希腊 的理解慢慢 离开 以古典希 腊哲 学——特别是 亚里士 多德哲 学—— 为 中心 的传 统视
腊哲学到早期希腊 思想 的转 变过程 ,因此把 时间段 聚焦在 2 0年代末 3 0年代初这一最初 的变化时期。之 所以特别关注这个时间段是基于以下的观察 : 13 92年夏季课程 《 方哲学的开端 ( 西 阿那克西 曼德 与巴门尼德 ) ( 》 全集第 3 5卷)是海德格尔第一
He egr Ieta u dDf rn G 1 ,Fa kutMa Vt r ls r n , 06,s5 i ge: dni t n ieez( A1 ) rnfr d t / i n: io oKotma n 20 ti e 1 。本 文 沿 用这 一 区分 。 ②

Mat edge:B s nn G 1 , rn fr Man Vioi K otr n .19 .s2 . rnH iegr ei ug( A 6) Fakut i: tr ls man 9 7 4 1 i n / to e
Gt tr i l l e g :Mah n w s o hnc t ai .Hes l n l Mo e e e n r i Mea h s i n F a c e , a c ih t n d s rt l gas d l g g nu d f e tp yi n:Ma g r t e Dr WS n Ma 0 F s eu l ad k r a eh e e / r i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