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感悟作者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1)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听配乐朗诵,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配乐齐读。

3.同桌互读,互相点评。

4.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小组之间互相切磋交流:要求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5.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6.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
(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
(5)老翁逾墙走逾(yú)(6)三男邺城戍邺(yè)戍(shù)
(7)如闻泣幽咽咽(yè)(8)老妪力虽衰妪(yù)
7.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6)老翁逾墙走逾:越过走:跑
(7)急应河阳役应:应征(8)独与老翁别别:告别
8.整体感知。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2.阅读赏析《石壕吏》。

(1)诗中主要人物是谁?在故事中是怎样的形象?
老妇和石壕吏。

老妇在石壕吏来捉人是,掩护老翁出逃,出门与吏周旋,向吏陈述不幸,最后在吏的逼迫下主动从军。

老妇人的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石壕吏“夜捉人”,态度蛮横凶暴。

(2)这个故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当堂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2.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是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吏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了的就永远完了。

四、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把《石壕吏》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诗中的情节进行具体的描述。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