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高一期中)宋代发运使是国家财计系统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事关京师供给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主要负责漕运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与转运使并无隶属关系。
由此可见,发运使的设置()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大大削弱了相权
D.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2.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这项协议()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
④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武溪集》中的《契丹官仪》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
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辽朝实行民族分化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4.(2023湖南永州高一期中)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岳飞抗金,收复开封
B.庆历新政,触犯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
C.绍兴和议,南宋偏安江南
D.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
5.(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中)下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
据此可知辽()
皇帝谥号皇帝谥号
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辽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辽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辽穆宗孝安敬正皇帝辽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
A.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减弱
B.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深受汉族传统伦理影响
D.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6.(2023山东济南高一期中)金朝建立之初是没有开科取士制度的。
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十一月,设女真进士科,举行了考试;海陵王时期,又增加了殿试。
这说明金朝()
A.积极学习吸收中原文化
B.完全采纳汉族统治方式
C.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
D.立国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7.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了地方政治实力
C.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
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势
8.(2023福建龙岩高一期中)元朝派遣官员担任澎湖巡检司长官,驻扎于澎湖群岛,管辖澎湖和台湾,隶属新设的福建行省。
据此可知,元朝()
A.开启了海峡两岸的交往
B.革新了地方行政体制
C.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D.加强了西南边疆管理
9.(2023辽宁高一期中)南宋太湖平原已经出现了专以桑蚕为生计的农民。
史载,江浙地区方圆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这体现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南方粮食生产日渐萎缩
D.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10.宋代体育项目众多。
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社团。
“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剑、射弓、使棒等。
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崇文抑武之风盛行
C.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1.下面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中心南迁
B.陆上丝绸之路完全阻塞
C.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12.(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中)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
当时有人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这反映了宋代()
A.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失
D.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13.(2023河北保定高一期中)宋元时期,“援佛入儒”提倡用佛教的思辨哲学和逻辑思维改造儒学,这成为当时儒者的共识。
他们的做法()
A.催生并完善了理学体系
B.加快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C.直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
D.响应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14.(2023河南洛阳高一期中)宋代词的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士大夫的名词在社会上流传广泛;元朝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曲,特别是元散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这些文学成就的出现()
A.适应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B.表明古代文学创作达到顶峰
C.是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
D.体现宋元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15.(2023浙江湖州高一期末)据史载,元仁宗命令大臣议定科举之法,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
浮华过实, 朕所不取。
”这表明()
A.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
B.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
C.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
D.统治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16.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意味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B关汉卿、王实甫的元杂剧作品成熟标志着宋元时期市民阶层兴起
C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经揭开了中外文明交往的序幕
D忽必烈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拼音符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北宋)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
使、提举常平四司。
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都由文臣担任。
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材料二今天的火锅、肉串、南京板鸭、云南米线、北京炒肝,都可以在宋代的街头吃到。
有些头疼脑热可以到赵太丞家这样的诊所去看病。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2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
此外还有3 000家称为“脚店”的小酒楼,全都通宵营业。
这样的市场规模和营业时间是前朝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孟春明等《京报文学·剧本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宣帝)下诏曰:“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兜訾城,功效茂著。
其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
”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多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自元代始,行政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沟通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通道。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政区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一个主题。
(2分)
19.(2023河南商丘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宋元时期,南北交通改善,为技术和贸易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税赋方面大量征收纺织品。
这一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为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也将北方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江南地区。
1289年,元世祖又“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布十万匹”。
在此情况下,棉纺业在各地广泛兴起,元代棉花已能与丝、麻纺织原料鼎足而立。
——摘编自杨敏《宋元江南纺织手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
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
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宇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你对宋元经济发展的启示。
(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北宋初期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提出了新形式的唯心主义体系——道学唯心主义,为宋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周程以继承古代儒家自居,实际上吸取了佛教、道家的很多思想。
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古代儒家孔孟之道与道家老庄学说和佛教唯心主义的综合,他们都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把封建道德基本原则即所谓三纲五常绝对化、永恒化,从而满足官僚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需要。
——摘编自郑红峰《中国哲学史》材料二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
文化领域尤其如此。
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利用来复印和发行大礼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理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理学产生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简析印刷术产生的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发运使负责漕运,把地方供赋收归中央,且与转运使互不隶属,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发运使的设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发运使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北宋积贫积弱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2.A解析通过宋辽议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故①正确;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没有收回,故②错误;宋辽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局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故③正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与官僚队伍不断膨胀无关,故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3.B解析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面官是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该制度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项正确。
4.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反映的是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C项正确。
5.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代许多皇帝的谥号中出现了孝、仁,足见其深受汉族传统伦理的影响,C项正确。
6.A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从不设科举到逐渐推行科举,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吸收,A项正确。
7.A解析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行省犬牙交错,意在限制地方政治实力,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经济交流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
8.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台湾,说明元朝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以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
9.A解析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部分农民专事种植桑蚕、柑橘等经济作物,“糊口之物,尽仰商贩”,体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A项正确。
10.A解析“马球运动”“蹴鞠运动”和“瓦舍”里的表演大多属于市民阶层的日常体育活动,故选A项;体育运动大多体现了人的阳刚之气和勇武有力的性格,排除B项;宋代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排除D项。
11.D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平帝到宋神宗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占比减少,长江流域人口占比增多,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正确;整体上国家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完全阻塞”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统治者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C项。
12.B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宋朝时期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门第观念的淡化,不能体现出“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在这一时期逐渐松弛,但并没有消失,排除C项;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D项。
1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元儒者提倡用佛教的思辨哲学和逻辑思维改造儒学,使儒学思想思辨化和哲学化,这催生并完善了理学体系,A项正确。
1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逐渐平民化,满足了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A项正确。
15.D解析材料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儒家文化及实学,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排除A项;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与材料“举人宜以德行为首”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排除C项。
16.D解析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
17.参考答案(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统治;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18.参考答案(1)措施:设置西域都护府。
通道:丝绸之路。
(2)特点:犬牙交错(或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或加强对疆域的治理)。
19.参考答案(1)社会背景:宋元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或局部统一);南北交通有了较大改善;北方人口南迁;政府重视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2)影响: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助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
(3)启示: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对政治、文化发展具有连带性;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20.参考答案(1)特征:把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相结合;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永恒化。
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新的官僚地主阶级崛起;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2)表现: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世界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