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4节风和降水教案浙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和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

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

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2学情分析
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

近地面的风向和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密切关系。

风也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

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特别是要掌握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

学生对风的理解比较抽象,需通过具体的活动感知。

3重点难点
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

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

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4.1.2学时重点
~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4.1.3学时难点
~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播放影片《阿干正传》中的羽毛飞翔的片断,同时吹出一连串的肥皂泡,在教室中自由飘荡,突然又开启一旁的电风扇,让学生感觉微风拂面的感觉,同时观察风的足迹。

活动2【活动】观察实践、探究学习、交流合作
◇提问:大家知道风形成的原因吗?(说着教师吹起一个气球,假装邀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来
帮助捆扎气球,在学生靠近气球的一瞬间,释放气球口。

)
◇请同学们讨论风的形成原因。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补充讲解:是空气的水平流动产生了风;而空气水平流动的原因是气压的高低不同。

◇教师用线香、蜡烛和带孔的透明玻璃箱演示空气的流动及其成因。

(气压的变化)请学生讨论解释现象。

◇讲述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引出“追寻风的足迹”对人们很有用。

◇学生活动:你能设计出一些“追寻风的足迹”的方法吗?利用提供的器具进行实验,讨论并演示讲解你的方法,越多越好。

(如果现场没有工具,就描述你的设计意图)
◇指出风向的定义,复习地理上的八个方向和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并展示科学上用来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标,并邀请一位同学上台在电风扇前用纸飞机来为大家演示说明风向标的观测方法。

◇利用风向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
实例:杭州市亲亲家园的怪味之谜。

(城市区域设计过程中忽略常年风向问题所造成的后果) ◇切换电风扇的档位,提示大家能看到什么?风向变化了吗?变的是什么呢?提出风速的定义,复习速度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前后两者的联系。

认识观测风速的仪器:风速仪。

活动3【练习】小结与应用
◇视频对比:
1、风和日丽的湖畔,垂柳轻遥,风景秀丽。

2、龙卷风、台风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同样是风,怎么它们相差的就那么大呢?这两种风的区别在哪儿呢?
◇提出风级歌,齐声朗读。

◇学生竞赛:谁的眼力准,记忆好,以小组为单位判断动画所示各种情况的风级。

◇投影出示气象图的风的符号,介绍如何在图上画出风向和风速。

出5个小题目,开展画符号比赛。

◇小小辩论赛:风对人类生活有益多一些,还是有害多一些。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3、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技能目标:学会测量降水量。

情感目标:1、知道湿度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2、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的含义。

4.2.2学时重点
~理解空气湿度的含义、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降水的过程
4.2.3学时难点
~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疑导入
~我们常听到“风雨交加”、“暴风骤雨”、“和风细雨”等成语吧,风和雨、雪总是联系到一起。

出示:暴雨和大雪的图片设问:为什么会降水呢?
活动2【讲授】概念讲授
~空气的湿度问:在水循环中,陆地上的水就是通过降水的形式得到补充的,降水过程说明空气中存在什么呢? 学生回答:水分。

中.考.资.源.网问:水分是以什么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呢? 学生回答:气态。

讲述: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所以我们平时是看不到空气中的水汽的。

其实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上还是干燥的沙漠地,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如冰的饮料瓶外会凝结水珠、打开冰箱会看到白雾等现象都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分。

讲述:我们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而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为什么做】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

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

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怎样做】 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

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

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

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

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

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

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

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

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

要求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

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4、交流评价:将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

看一看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是否合理。

然后写篇小论文或探究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