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点评
蔡家原小学赵仕杰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接受现代教学思想。
而教学思想转变的核心是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通俗地说,就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进而达到“不需要教”。
听了李有德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课,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人们是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
学生在接受前人科学地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地利用感觉器官,通过直观形象感知学习材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十分注意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
让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教的方法是“用加法想减法”,即“互逆法”。
教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互逆关系,但如果学生加法计算不熟,就会影响减法的计算速度,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困难就更大了。
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及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我认为教“破十法”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
利用废“喜乐瓶”为每个学生做了一套数位筒,为人人动手操作创造了条件。
当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破十法”后,我问:“数位筒中有13根小棍,去掉9根,还剩几根?”学生有三种拿法,其中一种是3根里不够拿走9根,把1捆打开,1个十变成10个一,从10根里拿走9根,剩1根和3根合起来就是4
根,把4根放在个位筒里。
这种拿法实际就是13-9这道题用破十法计算的思路。
这样,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二)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习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
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
”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
学生回答:算10-9=1。
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
学生回答:算1+3=4。
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
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
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13-9这道题的算理。
(三)创设条件,促进迁移
学生把获得的经验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时,将新的刺激物、新的情境纳入到他已有的经验系统(认识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作用。
学生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合理组编教材,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思维条件。
“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和“20以内进位加法”结合起来编排的,分为9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和8、7、6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四个阶段完成。
我想既然这四部分内容是同类的情况,根据知识的同化作用,就不需要分这么细,也不必要反复重复。
当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后,无须按教材那样逐步去讲11-9、12-9……18-9了。
前面的操作练习,为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创设了情境,应该把重点放在教方法上。
当出示15-8这道题时,学生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计算过程:个位5减8不够减,用10-8=2,2+5=7,所以15-8=7。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就可以掌握。
(四)类比分化,形成系统
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发现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只要善于引导,他们是能做到的。
如在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为了简缩思维过程,达到正确迅速地口算,引导学生进行找“找规律速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