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精品课件 新人教A必修4
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活动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不能进一步追溯到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原因: 社会存在
2 。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 坚持从实(见88页相关连接)
(1)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
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 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 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 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 能动作用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 (2)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积极积极作用
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高考政治必修4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 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劳动者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生产力
三要素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三方面内容
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理解:
生产力 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易错提示: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看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否先进。
正确的说法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 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 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社会意识:
H.人口因素
AEG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复习重点) (1)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 反映 。 ①社会存在的 性质 决定社会意识的 性质 ,有 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 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生 决定 产 力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产品的分配方式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
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
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 正促错阻 )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F.大机器生产
(生产力)
G.人民代表制度
H.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I.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想一想: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是什么? 础是什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例 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 展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 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邓小平理论 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 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实践起促进作用。 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实践起促进作用。“邓小平理论 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起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 起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起推动作用。 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 先进的社会意识起推动作用。“邓小平理论 对我国社会 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 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1)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但是,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物质方面
(如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最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
社会意识——精神方面
(如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 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古希腊的唯物论者赫拉克利特:只有智慧的人才是高贵的人,他 蔑视群众,说什么:“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最高贵的人,在 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人。”
这上句层话 建农说筑明一了定夫什要么适的哲合学经道济想理基?础状法况的很规律 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这说明个人的社会意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 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
对于穷人来说:木材只有作为燃料和贩卖获取食物的作 用; 对于富人来说:木材可以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品等诸多的 生活享受工具。 对于贩卖木材的商人:只看到木材的商业价值,而看不 到木材的美; 植物学家:它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画家:多 美的姿态和色彩,你就是一幅画卷;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矛盾运动
(1)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包括政府部门 在内的国家机关等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 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关系
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最重要) ②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 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公开课教学课件共17张PPT
社 会 发 展 的 规 律
先于 资本主义社会 例如: 马克思主义-----------落后于 封建迷信思想-----------社会主义社会
盘点 “两会” 热词
交流共享:
1.2013年---2015年“两会”热词你推荐那个,说 明推荐理由。热词的不断变迁体现了什么哲学道 理?
2.选择其中一个“两会”热词,分析其影响。
2003年至2007年: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取消农业税 、八荣八耻
2008年至2012年: 个税改革、保障房、次贷危机、土地流转
思辨探究 学习哲学----寻觅社会真谛
交流共享:
1.请你推荐一个2013年---2015年“两会” 热词, 说明“热”的缘由。 2.选择其中一个“两会”热词,分析其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思辨探究 学习哲学----寻觅社会真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 会 发 展 的 规 律
生产力 社会基本 矛盾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思辨探究 学习哲学----寻觅社会真谛
网友黑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土 地 流 转
土地流转看上去很美,但是农民观念落 后,流转意识不强;流转行为不规范, 强制流转普遍存在;流转信息不畅通; 进城务工因为户籍问题教育医疗住房等 方面都无法保障。土地流转,想说爱你 不容易。
名词点击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
思辨探究 学习哲学----寻觅社会真谛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相对独立性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 辱。请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评析 该观点。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教学方法]理论生活相结合,自主探究【导学】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住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1-1社会发展规律
精神方面 精神方面——社会意识 方面——社会 社会意识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包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 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 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 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结论: 结论: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 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 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 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 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 在的反映。 在的反映。
以上结论说明什么哲理? 以上结论说明什么哲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 社会存在的反映(如实的或歪曲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反映(如实的或歪曲的反映)。
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论: 结论:
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①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 在的变化发展。因此, 在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 发展是不完全同步性的。 发展是不完全同步性的。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 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由此得知, 由此得知,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什么? 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决定 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总结归纳概括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3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3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c)(1)基本矛盾: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A.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考点3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a)(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08江苏考纲: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上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知识结构: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内容②社会意识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从根本上说,,但它有时会,有时又会。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
【注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①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②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从社会实际出发。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步)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考点二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1.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适合时,起推动作用。
②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内在本质联系(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考点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②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②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作用,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特别提示】1.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制度和设施)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⑴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F )
点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2.(2012·新课标全国卷)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
类社会历史发展。
(F )
点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适合先进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类社会 的基本矛盾。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 入宪法”,这体现了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属于上层建筑)“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 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规范、引领、 推动和保障作用”,这体现了③④。题意与①无关。
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题眼是“能正确 反映社会矛盾运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 高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调整 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坚持党的领导则是 上层建筑的范畴,故 A 项排序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排序不能正 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
【高二政治】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提示]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 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反作用,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 社会存在而存在。
判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提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 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 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解析:选A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思想, 时至今日,仍未过时,是因为这些思想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预见了社会发 展的方向和趋势,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B项错误;C项与设问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中“超越”错误。
2.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P88
群众观点的 群众路线的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 一切为了群
己解放自己,全 众,一切依
心全意为人民服 靠群众,从
务,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虚心 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
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 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用
为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的发展 起决定作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 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
辨析:社会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1.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
1.图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 系及矛盾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应注意的三个重点 (1)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 定作用的矛盾。 (2)不能认为上层建筑一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不能认为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辨别生产关 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原理,分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2)表现: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生产关系 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 反作用 。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 推动 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 阻碍 作用。 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时, 它 促进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时,会 阻碍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意义: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 筑一定要适合 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 的普遍规律。
[典例应用] (江苏高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 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 )
[解析]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南高考)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 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 )
辨析: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 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2.(浙江高考)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 ×)
辨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目题(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 反映 。 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的变化、发展 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 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 阻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 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 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 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 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目题(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社会形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生产活动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 决定着 _________
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生产方式 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生产方式中, 生产力 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地位: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辨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不一定先于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 )
辨析: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 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方法论 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反对 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3.反对两种错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 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 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3.(浙江高考)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 )
辨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 作用。 (× )
辨析: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看 上层建筑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还要看它是为先进的经济 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在考查考生的
分析理解能力。由题中“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 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可以看出其依据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 立性,选 A。B 不符合题意。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推 动作用,C 错误。D 强调社会规律的决定作用,也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融会贯通]
[特别提醒] 例证法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属于生 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 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从领域和侧重点上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运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 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 因此材料必须是关于社会方面的, 不能是自然界的。当材料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 神层面上出现一些变化,这是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若强调精神层面的变化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 或精神层面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需运用社会意 识的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