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6 文言文阅读 专题验收达标卷 文言文阅读卷(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卷(二) 议论说理性散文、序言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

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

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

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

庙又坏不治。

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

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

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纯一
解析:课:按规定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少卿乃.
教以推贤进士 B.⎩⎪⎨⎪⎧ 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 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夫以.前路
解析:A 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连词,“却、竟”。

B 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

C 项,前者可译为“凭借”;后者可译为“于是”。

D 项,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后者为介词,“用”。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解析:B 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原文说的是“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 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参考译文]
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也一天都不能没有。

古时候把天下的田
地用井田制来管理,进而制定了党庠、遂序、国学这样的规章制度。

这样,士人早晚看到的听到的,无外乎是些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

他们熟悉的内容一定是仁义道德,所学的知识也一定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展示。

忽然有一天,要是被选去担任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员,那么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

那些被选做后备官员的人,他们施展的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训练演习后才能够做好。

后世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废弃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求学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当老师做学生的,也只是谈些文字,讲讲章法而已。

国家衰败时间长了,各地的学校也被废弃了,人们就兴建庙宇来祭祀孔子。

大概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近代的情况也是这样吧。

现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视整顿法纪,并且改变了近些年来那些不正确的做法。

在这个时候,学校渐渐地在全国各地兴办了起来。

不过,还是规定:“一个州的学生满两百人,才能够办学校。

”在这个时候,慈溪的士人还不能在学校读书,人们依旧修建孔庙。

随后,孔庙又被毁坏了,没有被修复。

县令刘在中先生向州官说,让百姓出钱,打算修复孔庙,但没来得及办这件事就离任了。

之后,林肇来到此地,他说:“古代兴办学校的原因,我无法弄懂,但他们办学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

既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可以没有教育。

”于是就利用百姓的钱兴建了孔子庙,并且整理庙宇四周,在那里修建校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子弟,请杜醇先生担任他们的老师,兴办学校。

林先生本来是贤能的县令,慈溪是个小地方,没有珍贵的物产、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游民商贩来此。

田地、桑树这些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患。

没有游民商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纯而不芜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触犯刑律,容易治理。

我看到的这里的士人,也大多一表人才,容易成功。

杜先生,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识与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

凭借一个小县城,得到贤明的县令,又得到适合担任人们教师的人做学校的老师,来纯化容易治理的风俗,从而培养英俊有才华的容易成才的学子,虽然受到法律的制约、形势的限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那样去做,但我坚信,这里的教育一定会成功,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能够形成。

教育可以美化风俗,即使这样,也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而现在的县令,看情形是不能够长久做下去的。

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南山集》序①
方苞
壬午之冬,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从游之士刻其所为古文适成,因名.
曰《南山集》。

其文多未归时所作,而以兹所居名焉,著其志世。

余自有知识,所见闻当世之士,学成而并于古人者,无有也;其才之可拔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

始相见京师,语余曰:“吾非役役②于是而求有得于时也。

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一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未能诱而出之也。

”迄今十余年,而莫遂其所求。

吾闻古之著书者,必以穷愁;然其所谓穷愁者,或肥遁不出仕宦,而中秩名尊身泰,
一无所累其心,故得从容
..著书以自适也。

自科举之法行,年二十而不得与于诸生之列,则里正得而役之。

又非贵游素封③之家,则.所以养父母畜妻子者,常取之于佣书授经④。

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尚何暇学古人之学而冀其成耶?故士穷愁别必不能著书。

其事若与古异,而以理推之,则固然而无足怪也。

褐夫少以.时文发名于远近,凡所作,贾人随购而刊之,故天下皆称褐夫之时文,而不知此非褐夫之文也。

其载笔墨以游四方,喜述旧闻,记山水之胜,而以传序说请者,亦时时应焉,故世复称其古文,是集所载是也。

而亦非褐夫之文也。

褐夫之文,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未得一出焉。

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

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而卓然自名一家之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

岂非其事独希,故造物者或靳⑤其才,或艰.其遇,而使皆不得以有成耶?
褐夫之年长矣,其胸中之书,继自今不出,则时不赡.矣。

必待身之无所累而为之,则果有其时耶?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

因发其所以,使览者知褐夫之志,而褐夫亦时自警而.亟成其所志也。

(有删改)
[注] ①《南山集》,戴名世著。

戴名世,字褐夫,桐城派散文家。

②役役:形容劳苦不息。

③贵游:无职贵族,亦泛指权贵。

素封:无爵富人。

④佣书:受雇做抄写等事。

授经:指教书。

⑤靳(jìn):束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名.曰《南山集》名:命名
B.故得从容
..著书以自适也从容:悠闲舒缓
C.或艰.其遇艰:艰苦
D.则时不赡.矣赡:充足
解析:C项的“艰”应该是“使……坎坷”的意思。

答案: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A.代词,表领属关系,可译为“自己的”。

B.连词,表假设,“那么”;表转折,“却”。

C.前者为介词,“凭”;后者为介词,“按照”。

D.前者为连词,表递进,“并且”;后者为连词,表转折,“但”。

答案:A
A.⎩⎪⎨⎪⎧ 而一其.志于斯亦各言其.志也
B.⎩⎪⎨⎪⎧ 又非贵游素封之家,则.所以养父母畜妻子者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 C.⎩⎪⎨⎪⎧ 褐夫少以.时文发名于远近 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 而褐夫亦时自警而.亟成其所志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褐夫“胸中之书,继自今不出”原因的一组是( ) ①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一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未能诱而出之也
②而其道尤难
③岂非其事独希,故造物者或靳其才,或艰其遇
④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
⑤必待身之无所累而为之,则果有其时耶
⑥故士穷愁别必不能著书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⑤
解析:句③是作者对褐夫不能著书的原因的推测;句④是说古人穷愁中不能著书的一类人;句⑥是作者引用古人穷愁著书例子而得出的结论——穷愁不一定不能著书。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序文开篇交代了褐夫的退隐、《南山集》命名的由来,以及命名成集的目的,文笔简洁。

B.文章多处表达作者对褐夫为文的赞赏,第二段开头层层铺垫,突出褐夫的旷世之才;
第四段“皆称”与“复称”之语,也流露出浓浓的赞叹之情。

C.第三段援古写今,分条叙写了古代穷愁的几类人,由此得出士人穷愁不一定不能著书的观点,从而流露出作者对褐夫不能写出胸中书卷的嗔怪之情。

D.褐夫在京师的一句话“吾胸中有书数百卷”,成了文章主体部分的一条线,前后呼应:
第四段说褐夫至今未能写出胸中书,进而说明立言之道的艰难,文末处作者对褐夫寄予殷切期待,也对他才华未尽显露而深表惋惜。

解析:C 项中“流露出作者对褐夫不能写出胸中书卷的嗔怪之情”的说法不对,举几类人的例子,旨在委婉地劝勉褐夫应早日著书,并无嗔怪之意。

答案:C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才之可拔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

译文:
(2)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

译文:
(3)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

译文:
参考答案:(1)那些才华可以超过古人的人,只能找到几个人,几个人中没有谁能超过褐夫。

(关键词:“拔”“莫”“先”)
(2)立言是人永不磨灭的事中最末等的事,但立言之道又特别难。

(关键词:“不
朽”“末”)
(3)所以我为《南山集》作序却更加为褐夫忧虑了。

(关键词:“序”的为动用法,“倍
切”)
[参考译文]
壬午年冬天,我的朋友褐夫在桐城的南山选择一处住宅并归隐到那儿,跟从游学的士人刻印他所写的古文刚完成,于是取名叫《南山集》。

其中的文章多数是他没归隐时所写的,却用这居所名命名,目的是在世人中彰显他的志趣。

我自从有了相知相识的朋友,所见到所听到的当今士人,学业有成并且能和古人并驾齐驱的人,还没有啊;那些才华可以超过古人的人,只能找到几个人,几个人中没有谁能超过褐夫。

当初我们在京师相见,他对我说:“我并不想靠勤于古文写作来在当时求得声名。

我胸中可写的东西有数百卷,如果写出来,自料将与别人有不同之处,如果不是隐居深山,使衣食充足,使身心毫无烦劳,并且使自己的志向专一在这方面,那就不能诱发并写出来。

”到现在十多年了,却没有实现他的追求。

我听说古代著书立说的人,一定是因为穷窘愁苦;但是那所说的穷窘愁苦的人,有的隐遁不出来做官,有的到了中年名望尊显身心安泰,全无烦劳,所以能够悠闲舒缓著书立说来满足自己。

自从科举制度推行以来,二十岁如果不能够跻身到秀才的行列,那么里正就可役使他。

又不是贵族富豪家的人,那么用来赡养父母养活妻子儿女的花费,就只能从受雇抄写或教书所得中获得。

被穷窘困扰的人,一生不得安宁,哪里还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古人的学问并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呢?所以穷窘愁苦的士人不一定不能著书立说。

他的情境如果与古人不同,但按常理来推测,那么本来是这样也并不值得奇怪了。

褐夫年轻时凭时文远近扬名,所有的文章,商人随即买来并刊印,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
褐夫的时文,但不知道这并不是他胸中的时文。

他带着笔墨游历四方,喜欢记述以前的一些事情,描述山水美景,并对那些请求作传写序的人,也时时答应,所以世人又称颂他的古文,这《南山集》中所收录的就是这些。

但也不是他胸中的古文。

褐夫这样的文章,大概到现在还留在胸中没写出一篇。

立言是人永不磨灭的事中最末等的事,但立言之道又特别难。

书传中所记述的立功名、守节义和那些成忠孝之名而死的人,每个朝代都有几十上百人,但与众不同能成一家之言的,从周秦以来,那却是屈指可数了。

难道不是他们的境遇独特少有,所以上苍要么束缚他的才华,要么使他的境遇坎坷,因而使他都不能够有所成就吗?
褐夫的年纪大了,他胸中的文章,到现在都没写出来,那么时间就不多了。

一定要等到身心都毫无烦忧时来写作,那么果真有那时间吗?所以我为《南山集》作序却更加为褐夫忧虑了。

于是阐明个中原因,使后来读到的人了解褐夫的志趣,也希望褐夫时时警醒自己并尽快实现他的追求。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

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

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博取”或“博得”。

答案:A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④中的“多财”并非“贪鄙”,⑥谈的也不是“贪鄙”。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
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
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
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
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解析:D项所说的鸟与鱼,根据原文可知,其被捕获的原因并非贪高或贪深,而是“贪饵”。

答案:D
13.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析:“若……非……”是一个假设复句的格式,在各分句间应该有所停顿,而“坏公法”与“损百姓”同为“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
解析:①句很简单,只是不要将其中的“为”理解为“为了”,而要理解为动词“做”;
②句也不难,其中的“身”应理解为“自身”,“陷”是个使动词,要理解为“使……陷”,“夫”是远指代词“那”。

参考答案:①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因为贪图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岂不是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贵重。

见到金银钱帛就不畏惧法网,立即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贵重的性命呢?竟然要拿去换取财物吗?群臣如果能够全力效尽忠诚正直,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就可以立即得到。

一律不能用这种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

赃物暴露以后,自身也将面临死亡,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爱惜财物。

例如内、外官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很多了。

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几万而已,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夺去,这难道是懂得爱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

从前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一直吃得上鱼。

作为国君,如果贪婪,必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诗经》说:“大风生成是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会败坏同类。

”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啊。

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上黄金。

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屙金。

蜀王派遣五丁力士拉石牛进蜀。

道路修成后,秦军随后进攻蜀国,蜀国就灭亡了。

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污了三千万,事发后自杀身亡。

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如果能够小心遵守法律,时常对天地有畏惧感,不但百姓能够安定,就是自己也会时时感到快乐。

古人说:“贤德之人如果财物多了就会使他丧失心志,愚笨的人财物多了就会多犯错误。

”此话可作为深刻的告诫。

如果为徇私而贪心,不只会破坏国家法律,损害百姓利益,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不也时时忧惧吗?心里恐惧太多,也有人因此而死掉。

大丈夫怎么能够随便贪图财物,以致断送自己的性命,还使子孙时时感到羞愧耻辱呢?
古人说:“鸟住在林子里,生怕住得不高,于是把巢建在树梢上;鱼藏在水中,生怕藏得不深,于是穴居在水底洞穴中。

但最终被人捕获,都是因为它们贪吃饵食。

”现今的朝臣担负重任,身居高位,享有丰厚的俸禄,应该践行“忠诚、正直”,奉行“公正、清
廉”,(这样)就能远离灾害,长久地守住富贵了。

古人还说:“祸福本不识门户,只是人们自己招进家门的。

”但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因为太贪心于财利了,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