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

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

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B.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课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机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苦祖苦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
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其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体现着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揭示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察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首先应看到其人物形象的演变。

在时代变迁中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内涵,是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决定性内容。

童恩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西游新记》,孙悟空人格特征与原著并无根本差异,作者大胆想象,让孙悟空穿越到外国,穿西装、喝咖啡、学外语,折射了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新气象。

电影《大话西游》的出现,让孙悟空变成“至尊宝”建构起“人化”的孙悟空形象,确立了悟空形象再创造的一种新范式,到了电影《大圣归来》和小说《悟空传》,不仅孙悟空的造型发生变化,而且性格中注入追求自我超越、挥洒个性等现代思想观念。

应该说,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嬗变。

正是注重个性表达、认可多元文化观念的时代语境,以及日益多样的艺术理念,给了孙悟空不同的面孔。

不过,看似颠覆性的形象变化,并未抛弃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要素。

孙悟空性格本就复杂,石猴的本色、
善良果敢的人格、叛逆捣乱的冲动以及最终的自我超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创作者调制孙悟空形象的“原色”。

这些“原色”重新组合,也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孙悟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经典形象再创造必然要求注入时代内涵,但这不意味着把某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诉求从外部“强灌”或“硬贴”给形象,而应找到基本性格元素,调适其内部张力并以艺术手法加以呈现。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孙悟空有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所谓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并非把孙悟空从这个世界中剥离,而是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翻新这个艺术世界。

86版电视剧《西游记》高度还原原著,观众普遍感觉这个孙悟空最“像”。

这和主创团队严谨的态度和六小龄童精湛的演技有关,也和电视剧以大体量叙事优势全景式“复原”孙悟空“社会关系”有很大关系。

《大话西游》《悟空传》等对孙悟空形象的大幅改造,也同样建立在艺术世界重构的基础之上。

从视觉呈现角度看,这个艺术世界或许只是故事场景的“复原”,但任何成功的形象再造,必然伴随它所属艺术世界的基本规则及人物关系的全折改变。

也只有这样,新的形象才能如鱼得水地演绎出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思考的精彩故事。

自“孙悟空”诞生以来,人们在这个经典形象上寄托着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对果敢、信诺,英勇、不屈等人性闪光点的由衷赞美。

只不过,这种寄托经常采取不同的表达策略,即便有时是对形象的变形,折射的也是心灵深处的呐喊。

文艺是常为新的。

孙悟空只是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以及世界文艺的交流碰撞,无不深刻影响经典形象再创造,创作者当反复探寻经典形象的艺术内涵,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汲取文艺经典提供的智慧,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更大的勇气直面社会转型期多样生活经验,以更充沛的创造力赋予经典形象以新的话语和色彩。

(选编自胡一峰《艺术创新为经典形象增添新的魅力》)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的形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不同的时代被注入截然不同的内涵。

B. 孙悟空艺术形象不断被重构,是因为孙悟空这个形象具有复杂和多变的性格。

C. 对孙悟空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孙悟空所属艺术世界再创造的过程。

D. 人们在经典形象上寄托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是通过形象的变形来表达的。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析了多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孙悟空的不同形象,论述有理有据。

B. 文章由“孙悟空”形象的重塑论及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从个别到一般。

C. 文章指出当下社会经典艺术形象再创造时出现的许多问题,有其现实指向。

D. 文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具有指导意义。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多样的艺术理念影响下,创造者才能赋予孙悟空这个经典艺术形象以不同的面孔。

B. 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被观众认为最“像”,说明高度还原原著是成功再造形象的基础。

C. 网络游戏《梦幻西游》里的孙悟空萌态可掬,得到受众认可,这是新的媒介形式对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影响。

D. 没有背离艺术形象的基本性格,是动画电影《魔童降世》中颠覆性的哪吒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太子曰:“原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原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原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

②嘿:同“默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
无人者/
10.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王位、皇位继位人。

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唯皇储称“皇太子”。

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

B.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宫变徵分别是宫音徵音的变调,羽声声调悲凉,变徵声调激愤。

C. 卿,既可指古代君对臣的称谓,又可指古代对人的敬称。

D.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又名“长短句”“诗余”,其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据篇幅有长调、中调、小令之分,如《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1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文章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 荆轲与狗屠、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 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欣然应允并帮助太子劝说荆轲。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秋夜坐
王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敧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点明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似晚秋,这是让诗人感到“奇”的地方。

B.首联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C.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荷花和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D.第五句中的“噪”写出了蝉鸣声音之大,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令人去黏它,驱其远离。

14.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杜甫《登高》中“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尽管在吃穿方面比不上别人,但却因内心愉悦而浑然不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②生态博物馆理念开始传入中国,③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在浙江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生态博物馆。

④生态博物馆以特定区城为范围,以保护文化遗产真实原貌为目的,它强调以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为目的。

⑤民族村寨中保留有大量传统文化,其民居建筑与饮食、服饰等都承载着浓厚的村寨文化,反映出村寨发展的历史与特点。

⑥将生态博物馆理念运用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中,就是要注重保持民族村寨的原始样貌,保护民族村寨传统的建筑风格、风俗特色,打造一个庞大的生态博物馆,⑦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促进民族村寨文化的传承、开发、弘扬与保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D.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世界第一,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有数据表明,美国80%的工科毕业生可胜任世界500强的相关岗位,印度的这一比率是25%,而我国只有10%左右。

②袁隆平院士因研发高产杂交水稻成就卓越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参加颁授仪式后,他笑着表示:“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据了解,他收徒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③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一学生刘上自主设计了一枚火箭,并顺利完成了发射和回收全过程。

新冠疫情期间,他在家上网课之余着手制作火箭,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高考结束后,行知中学举行填报志愿咨询会,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

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想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有误,材料二并没有谈到传统文化保护,而是说传统表演艺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备受欢迎。

B项,材料三中说“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可见田青委员反对的是为迎合观众“将所有的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C项,“网络直播优于传统表演形式”的说法文中无据,并且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说法错误。

季羡林的故事是以梵文绝学的凄凉景象,引出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需要亲近普通民众的观点。

C项,“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有误,原文是“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才有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文中说的是“可能”,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D项,“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有误,从文中来看,迎合听众不一定就是指“网络直播”这种形式。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