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19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江淮名校2019届高三12月联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
姓名座位号得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1至第4页,第Ⅱ卷第4至第6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天子作为中央政府王室的首脑,对天下有宏观管理权。

但从直辖关系来说,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候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

职、权、责十分不明,这反映出周代
A.家国同构面异质
B.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益彰
C.中央集权遭破坏
D.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
2.据史载,《诗经》中的《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雅》《颂》应是出自贵族之手。

但后来三者被汇集成册。

成为主要供上层阶设学习、唱诵的作品,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乐府诗歌成就最高的《孔雀东南飞》,却是无名氏的作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文学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观变化
B.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日益鲜明
C.文学作品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
D.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模糊
3.据史载,屯田制始自西汉文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

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

据此可知,屯国制的流行
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
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
C.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
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
4.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

将海河、黄河、准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

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5.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

这反映出,在明代
A.中央行政关系紊乱
B.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
6.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

这一思潮A.属于两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7.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
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
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
8.1864年。

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外国公法》,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两方外交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9.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已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10.下图为1898年《申报》刊登的“新式脚踏车”广告。

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传统农耕文明衰敝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11.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

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
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12.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

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A.中法建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重返联合国推动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外交决策
D.中苏关系的恶化直接促成中美建交
14.1984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说: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以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

据此可知。

这一文件的主旨是
A.剖析传统经济模式弊端
B.阐明农业规划落实的重要意义
C.肯定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C.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实事求是
15.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法律是公民与城邦的契约,体现了自然的要求,因而正义。

既然生活在城邦中,就意味着认同了城邦法律,这是与城邦的契约,而契约不可违背,就算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也要遵守法律,苏格拉底意在强调
A.法治是城邦民主的保障
B.个人与城邦密不可分
C.民主既是权利义是义务
D.城邦直接民主危害大
16.有专家指出,《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

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法规,这说明罗马法
A.多元一体注重实效
B.司法实践灵活高效
C.不断追求公平正义
D.立法过程主观随意
17.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迩过一死,因此他们是
奴隶贸易的受益者。

这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
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D.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
18.17、18世纪时,欧洲不少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出版了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

这些思想家“多面手”的表现
A.展现了文艺复兴的盛况
B.旨在倡导资产阶级革命
C.彰显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19.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拥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

还执掌国防、外交事务,拥有任命文武官员权力,但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

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A.建立了三权分立政治架构 B.发展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C.已确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D.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20.有资料显示,英国的农场数1880年为553000个,1913年减少为513000个,从1870~1910年,英国小麦的播种面积减少了近一半。

19世记70年代英国农业尚能保持77%人口的粮食需要,到1914年却只能养本国35.6%的人口。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的英国
A.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
B.农业已经全面落后
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D.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21.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堆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
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22.《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罗斯福是讲究随机应变和实用主义的,他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的,而不是与之对抗的。

罗斯福这样做主要是解决大危机中的
A.金融行业风险
B.生产相对过剩
C.百姓流离失所
D.严重滞胀问题
23.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24.经济学家卡多佐曾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时具有依附性和发展性,依附和发展不是对立,而是可以结合;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上升,依赖性会越来越低。

直到过渡到独立发展阶段,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背景应是
A.世界上不同国家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各国都实行了市场经济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5.下面是21世纪初较为流行的一幅漫画。

该漫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多极化格局遭遇挑战
B.美国仍未放弃“冷战”思维
C.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
D.美国与欧盟军事对抗激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