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断句。
2、掌握文中重点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寓乐于山水之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六一”指:一万卷书,一千件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富弼(bì)、杜衍(yǎn)、韩琦(qí)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自主学习】
1、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2)、、(宋6)、
、、、、。
2、正音
滁()壑()蔚()琅()潺()酿()辄()
暝()晦()伛偻()佝偻()携()酒洌()清冽()山肴()野蔌()觥()翳()
3、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其中划线句的意思是
【学习内容】
熟读课文,将文中重点词的释义补充完整。
)滁(chú
)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
)
)者,琅琊(láng yá)用法,翻译为)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的,是琅琊山啊。
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
(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峰回路转,
)
泉上者,
)亭者谁?山之僧(sēng 用法,翻译为)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
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它的。
zhé)(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之酒也。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很少的酒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在心里,在喝酒上。
本段小结:作用为引入,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情趣
【本课小结】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断句。
2、掌握文中重点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寓乐于山水之情。
【自主学习】
1、欧阳修,字,号,又号。
谥号,
(朝代)家、家。
2、正音:伛偻()清冽()山肴()觥()翳()野蔌()
3、释义:环,临,于,辄,意。
【学习内容】
熟读课文,将文中重点词的释义补充完整。
fú)(
fēi)(
)
)
而岩穴(xuémíng)()huì)(
)明变化者,山间之
zhāo)()也。
像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烟云来,山谷就显得了,
这明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
和。
)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也。
野花,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
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
的。
本段小结:写景(山水之乐):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
)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yǔlǚ)(
)
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至于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
的应答,老人
,小孩由大人
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
州人在游玩啊。
)liè)()
,
yáo)(
sù)())者,太守宴也。
溪边来,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
山上,杂七杂八
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hān)(
)
,射者
yì)(
gōng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tuí)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的下赢了,
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这些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
那脸色苍
老,头发花白,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本段小结:写游写宴(宴酣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
,宾客啊。
树林茂密,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
后鸟儿在欢唱啊。
()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
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
)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
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本段小结:写归(乐人之乐):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太守乐其乐
同乐:禽鸟→游人→太守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本课小结】
本文在写作上极具特色:
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了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醉翁亭记(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断句。
2、掌握文中重点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寓乐于山水之情。
【学习内容】
1、小结文章结构
第一段,引入:
亭的周边环境:→→→
亭名的由来:→→→
第二段,写景(山水之乐):
→→总归为“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游写宴(宴酣之乐):
→→众宾欢→
第四段,写归(乐人之乐):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太守乐其乐
同乐:禽鸟→→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2、小结文章主题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在本文中,“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
3、小结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
(1)临(2)归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临溪而渔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名(4)乐
①卷卷有爷名①山水之乐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③名之者谁?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而(6)词类活用
①而年又最高①名之者谁
②而不知人之乐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7)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环滁皆山也倒装句: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8)“也”字的语气
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玡也。
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小结文章重点理解内容
①本文以“醉”为中心,以线索,围绕这一线索文章层层展开,分别叙述了→四时之乐→→禽鸟之乐→
②太守为何而乐?众宾为何而乐?文中又如何描写滁州百姓之乐的?
③为什么在文章安排上把“百姓之乐”放在“太守之乐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