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主要题型解答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指导
一小说主要题型解答思路:
一环境作用题:
1、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穷人
①描写了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紧张、冷酷的气氛;环境本身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线索、情节
③反衬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生活的艰难却更加反衬出渔民夫妇善良的心灵和美好的行为;人物形象
④有助于表达主题;有助于表达对高贵心灵的赞美这一主题;主题思想
另外,激发读者兴趣,结尾照应等;
2、文中多处写到美丽皎洁的月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春江花月夜
①紧扣题目,将月色与音乐结合,营造了一种宁静清雅的氛围;照应,环境本身
②以美丽皎洁的月色烘托芫清雅脱俗的气质和纯洁美好的心灵;人物形象
③更好的表达了人在诱惑面前要坚守自我、保持纯洁的心灵的主旨;主题思想
二情节作用提:
1、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最后一碗黄豆
1生动地揭示了爷爷专注、顽强、慈爱、不舍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偷艺、创业、教育孙儿、家道败落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为情节的层层展开做铺垫;线索、情节
3更好地突出对物质要有清醒认识、要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的主旨;主题思想
2、你认为小说结尾芫将牡丹卡扔进江中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春江花月夜
①从情节结构上说,将牡丹卡扔进江中与接收牡丹卡、是否使用牡丹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安排使小说情节完整而又有变化起伏;
②从形象塑造,将牡丹卡扔进江中,表现了主人公从受到诱惑到拒绝诱惑的嬗变;
③从主题的表现上说,突出了主人公心灵的美好纯净,更好的突出了主题;
三人物形象题
1、本文在歌颂母爱的主旨下刻画了母亲的哪些性格特征,请作简要分析;羊肉水饺
1执着;镇上没有羊肉就到市上去,市上卖完了就追着买主分;做的事
2细腻;饺子咸了不用汤匙注蜂蜜,而是绣花一般在矿泉水瓶子上用针扎一小孔,一滴一滴地注入,这样才不会咸的咸,甜的甜;动作、细节
3豁达;在奔波忙碌了一天后,等来的却是儿子推迟归期,母亲没有太多的埋怨与责怪,仅仅说了一句半嗔半怜的话:“这傻孩子,早不说”;语言、神态
另外,人物身份、角色及从事的工作等;
2、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骆驼祥子
①内容上,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刘四爷一副凶相,年近七十仍身体硬朗,突出了他的强悍的“虎气”;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下文写虎妞、祥子;
四小说题目的含义、作用题型:
1、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伞
1含义:
1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表层;
2伞隐含了“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刀法真谛;深层
2作用:
1以伞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
2有师父的送伞,师父要求徒弟砍断伞变成武器杀死徒弟,都与“伞”有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3伞在结尾处变成了武器,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体现了师徒二人的人格武品高下已分,突出了师父的善良与德行,同时也反衬了徒弟的忘恩负义的形象;人物
4深化主旨,以小见大,通过一把“伞”,突出了学艺要先学做人,教徒应先教做人的思想并弘扬了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人不能失其本心的主旨;主题
五句子含义题型
1、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伞
①表层意思:
师父认为徒弟只学到了刀光剑影的皮毛,还未能领悟“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
②深层意思:
师父担心徒儿只学会了用刀之法,没能学到为人之道;
学艺要先学做人;这种重艺轻德的行为,不仅不能修得真功夫,甚至会危害武林;这种想法为师父后文替武林除害做了准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句子赏析题型:
1、简要赏析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每个句子3分修辞及手法+表达效果及情感
1远处的爆竹声声,烟花四散,直看得母亲心痛;
1、以乐景写哀情;
①爆竹声声,烟花四射,渲染出春节的欢乐气氛,预示着家家户户的团圆幸福;
②而母亲却在此时孤独地站在村口等候儿子的回家团圆;欢乐祥和的气氛更加衬托出母亲等待的孤独与焦急;
2鱼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得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①通过引用语句表达了母爱的深厚细腻;
②对比,作者通过在结构上与下文“母亲不识字”构成对比,突出了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对儿子的爱却是一样的深切和伟大;
七结尾段的作用、妙处题型
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迟来的偿还
①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
a以“医生说治不好了”暗示“偿还”来得迟;
b以一个被救一个没有被救,形成对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更严谨;
②人物塑造上,突出了“恩人”善良和心胸开阔的形象;“笑”的细节和语言表明他人性善良心胸开阔,他没有因为“偿还”到得晚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不能治愈而唉声叹气;
③主题思想上,赞美恩人宽厚仁慈的品格,也赞许了“他”知恩图报的行为;
④文章结构上,最后扣题,照应题目“迟来的偿还”,突出小说主题的同时,启示我们报恩要及时;
八主要人物题型:
1、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还是傅三请说说你的理由;
主人公是老人;
1傅三在明处,老人在暗处,傅三爱核桃,老人更爱;傅三在找丢失的第二个核桃,老人在找失散的第四个核桃;情节
2a老人没开口收买傅三的核桃,体现出老人君子不夺人之爱的收藏家境界;
b老人在临终之际没有夺人所爱,而是用四个核桃加倍报答了傅三的知遇之恩,体现出老人“玩”物的确玩出了“文”的境界,使老人的形象熠熠生辉,人物
3通过老人很好地揭示了玩物与做人的主题;主题
4写傅三是为了衬托丰富老人的形象;衬托、丰富
主人公是傅三;
1故事由傅三寻找核桃开始,到巧遇老人找到双胞胎核桃,再到收买不成因核桃成为朋友,到最后成全老人心愿为老人送终得到老人慷慨赠送,傅三参与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情节
2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傅三的性格不断发展变化,由想方设法要得到老人的核桃到慷慨出借自己的核桃满足老人遗愿,到最后核桃不见了心里郁闷依然帮助老人女儿办完后事并宽慰自己,表明在他心中与老人结下的友情已经超越了核桃的分量,体现了傅三终究不负朋友一场的金子一般的可贵品格;人物
3小说通过傅三的慷慨出借核桃讴歌了情义价更高的中华源远流长的古道热肠,暗扣题目中的“文”字;主旨
4写老人是为了衬托丰富傅三的形象;衬托、丰富
九小说主题题型:
1、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深刻;但也有人质疑,赞美狼何必作践人,人捕杀狼无情,狼捕杀羊就有情还有人质疑,文章开头结尾都说到自然生态,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狼情
我认同“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的说法;观点
文中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对比:
a第一次在人们听了叫声围拢起来对狼大声喊叫,而狼却仍在用流血的手挖土试图拯救妻儿,
b第二次是公狼在母狼死去后撕心裂肺的叫和人们根本不知为什么的无知和无情;
c第三次在公狼死后,有人却说出了“可惜了两张好狼皮”这样充满物质主义的话,直到最后的生态失衡的恶果无一不是人类的无知和无情造成的;结合文本分析
这样的对比突显了作者斥责无情无义的人的用意,现实生活中,人和万物都是生活在天地下的一体,无论有情与无情,猎食还是被猎食的关系,都应和睦相处; 联系现实分析怎么做
二散文阅读题型答题思路: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最后一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背影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故乡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的作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三人称的作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第二人称的作用:
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一概括题型:
1、文章写了乡村的哪几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怎么样的特点抚摸乡村
1从三个方面写乡村:
乡村的童年趣事,乡村的夜晚,春忙的乡村除去开头结尾,中间段概括
2乡村是透明的、清纯的,宽容和放纵的,宁静和谐的,忙碌喜悦的,单纯而厚重;抽取中间每段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词句
2、综观全文,作者从农村生活的哪些方面展现了“村庄的灵光”村庄的灵光
1村庄温馨优美的自然风景;
2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3忙碌喜悦的丰富季节;
4执着沉重的古典生活;
5安稳富足的平凡生活;
6朴素真挚的乡情;
3、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二题目的好处
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以“抚摸乡村”为题的好处;抚摸乡村
1统领全文,文章围绕“抚摸”了乡村的三个方面来回忆乡村,使文章的思路更加的清晰;线索或结构
2比拟手法,“抚摸”一词,运用比拟使得乡村的形象更加的具体可感;修辞、用词
3 “抚摸乡村”为题传神的表达出了作者对乡村的眷恋和柔情;中心或情感
另外,富有诗意,意蕴深厚等
三句子赏析题:
1、结合文意赏析画线句子抚摸乡村
1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乡村以生命,生动形象地流露对乡村的浓浓爱意;
2运用比喻手法,把夜晚的乡村比作待嫁的闺女,传神的写出夜晚乡村的恬静美丽而又萌动勃勃生机; 3以动衬静,用蛙声深沉,秋虫狂欢,写出乡村夜晚的静谧而富有生机;
2、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村庄的灵光
1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丰收具体化,将村庄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收季节乡村忙碌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
2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村庄比作人生的坐标系,形象地表现出村庄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将村庄比作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一次次被描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村庄能不断引起人的回忆,让人反复品味咀嚼;
四句子含义题型
如何理解“城堡就像一册装帧简陋的史书,岁月不时给它增添延续的页码”这句话的含义;城堡的表情结合文本理解重点词语含义,重新转述句子
城堡的轮廓虽然斑驳、断裂、荒凉,但它身上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它身上的历史信息将越来越丰富;
五句子语段作用题
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胡杨人家
内容上:写了我与老代的关系,突出了在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老代的腼腆,转入了写与考代详细交流;
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老代关系的融洽;
2、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太阳梦
1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衬托老刘的梦想;衬托
2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丰富内容
3表现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中心
六中心主旨题型
1、文中说“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对“诗意”的理解6分抚摸乡村
1文中的“诗意”是指乡村宁谧和谐而又充满生机,自由自在而又充满童趣,劳作充实而有序的生活;文本
2然而现代社会中,物质日益丰富,快节奏喧闹的的都市使人们的生活和内心日益虚浮;现实
3生活中失去了诗意,只能回望记忆中的童年、乡村,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渴望和期待;怎么做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对养育了自己的村庄的无限留恋之情;
2对支撑着城市的浮华与欲望的村庄的感恩之情;
3对宽厚和仁慈的土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七语言特点及特色题型:
A用词:①词语运用富有特色,生动传神;动词、形容词等②使用叠词,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感;
B修辞手法:①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②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
③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
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
⑤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⑥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⑦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⑧引用诗句,丰富文章内容,富有诗意;
C句式特点:①句式整散结合,变化多姿;
②句式长短结合多用短句
D语言风格:质朴平实、华美精致、含蓄蕴藉、诙谐幽默、准确恰当、简洁准确、细腻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朴素等;
E语言色彩①地方色彩②口语化色彩③文言色彩
题型1: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
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
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
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题型2: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
答题技巧:
1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