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
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lǚ)自度.其足(duó)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 nìng )涉.江者(shè) 遽契
..其舟( jù)(q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2)乃.曰(就,才) (3)而.忘操.之(表转折)(拿,携带)(4)涉.江者( 搭船渡过) (5)而.置之其坐(表承接,译为:就,然后(6)及.反(等到,到)(7)宁.信度(宁可)(8)无.自信也(不)3、文学知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战国末(朝代)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看,都属于寓言故事。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义:座位)
(2)反归取之(“反”同“返”,义:返回)
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寸”(2)何不试之.以足:代“鞋”(3)至之.市:到……去(4)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寸”(5)而忘操之.:代“量好的尺寸”(6)是吾剑之.所从坠: 的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剑”
6、《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道理?
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7、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呢?
8、《刻舟求剑》讽刺了哪些人?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9、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郑人买履》中,郑人说“宁信度,无自信也”,展示出他固执、迂腐的心里。

(2)《刻舟求剑》中,作者用议论的语言讥笑这种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这句话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0、文中描写郑人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郑人固执、不知变通的性格特点。

11、想一想,《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刻舟”时信心十足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的一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幼时记趣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lì)凹凸
..(āo tū)藐.小(miǎo)土砾.(lì)凹者为壑.(hè)怡.然(yí)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使其.冲烟飞鸣
B、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C、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碌碌无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4、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限填8个字)
5、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唳”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7、《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清代作家沈复,字三白。

“记趣”的意思是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
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细心观察,想象奇特。

8、本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9、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鞭.数十:用鞭子打。

②私拟
..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指自己。

比作。

③作.青云白鹤观.:当做…看④观之.正浓:代“二虫斗”
11、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成千上百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子里了。

12、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情趣,这是为什么?
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13、“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心情。

第十三课诗词三首
1.给加点字注音。

(4分)
树栖.鸦(qī)低绮.户(qĭ)宫阙.(q uè)婵.娟(chán)2.理解加点词语。

(4分)
(1)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2)欢饮达旦.:早晨。

(3)把酒
..寒:经不住,承担不了。

..问青天:端起酒杯。

(4)高处不胜
3.填空。

(4分)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作品表达了诗人别离思聚的感情。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5、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BD)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情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6、《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借咏月怀念亲人的抒情之作。

7、对《水调歌头》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词人的无奈而又伤感的情绪。

C、词的上阙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D.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朗读这首词,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C)(3分)
A.激越雄壮B.乐观豪迈C、舒缓深沉D.柔和亲切9、“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处在极度矛盾中。

10、大家知道的诗句中有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1、根据原词填空。

看全词,作者上阙问天“明月几时有”,下阕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问天,问月实际是问“人生”,结果诗人探得了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诗人还是祝愿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十五课三峡
1、给下列字注音。

阙(quē)湍( tuān )涧(j iàn )曦( xī)
嶂( z hàng )啸( xiào )溯(sù)漱( shù)
襄( xiāng)奔( bēn )属( zhǔ)
2、解释文中加线的字。

(1)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3 )属引凄异引:延长。

(4)略无阙处阙:同“缺”,空缺。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的水。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或:有。

朝:早晨。

暮:傍晚。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认为。

(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9)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漱:冲荡。

(1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清:水清。

荣:树茂。

峻:山高。

茂草盛。

良:的确、实在。

(1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旦: 早晨。

寒:清冷。

肃:寂静。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相同字。

(1)绝①沿溯阻绝(断)②绝巘多生怪柏(极高)
③哀转久绝(消失)④佛印绝类弥勒(极)
⑤韦编三绝(断绝)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疾①不以疾也(快)②君有疾在腠理(疾病)(4)至①至于夏水襄陵(表提到另一事物)
②每至晴初霜旦(到)
(5)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
4、翻译下面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秋雨初晴或霜降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

5、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6、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八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7、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三峡的山势之高的?
①山的本身状态②用天和日来衬托山势之高③用特定条件和特定情景来表现山势之高。

8、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其连绵、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其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9、文中为什么在描写三峡水势之前,先写山势?
先写山势,是为描写水势设置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水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尽在槽中;狭窄,则水的流量大,由山势的特点,就自然构成水势流急的特点。

10、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人名),字善长,撰《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11、背诵默写
①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⑤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形容三峡江水澄清、风光妩媚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⑦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⑧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⑨正面描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特点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2、《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本文中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请写出春、冬季江水特点的句子: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4、本文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与之相似的是哪些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托其高,是仰视所见。

运用的修辞手法:夸张、对偶。

16、文章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然后分两层来写。

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
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7、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第二十一课《梦溪笔谈》二则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其喙(huì)有钳(2)岁以大穰(r áng )
(3)梵(fàn )天寺木塔(4)贻(yí)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 iè)(6)人履(lǚ)其板
(7)狗蝎(xiē)(8)但逐层布板讫(qì)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千万蔽地蔽:遮盖。

(2)岁以大穰岁:年成。

穰:丰收(3)患其塔动患:嫌,担心。

(4)贻以金钗贻:赠送。

(5)人履其板履:走,踩踏。

(6)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布:铺排。

故:所以。

(7)旬日子方皆尽旬:十。

(8)匠师如其言如:按照,遵照。

3.请解释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

A.其虫旧曾有之语气词,无实意。

B.钱帅登之,患其塔动代词,代:“梵天寺木塔”
C.问塔动之因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D.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相当于结构助词,“的”E.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代词,代“木板”
F.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代词,代“子方虫”。

4.翻译下列句子。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的危害田里的庄稼。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那只箱子,人踩在楼板上,上下及四周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了。

(5)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很佩服喻皓的高明。

5、《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浙江钱
塘人,北宋(朝代)科学家、政治家。

6、“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原因是:“子方皆尽”。

启示: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
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的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
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
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这样就突出了说
明的中心。

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篇末:“人
皆服其精练。


9、“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论语>八则》复习题
1、常识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孟子》、《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2、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载!
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来到我校。


3、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