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4-6单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
写得这样详细?
参考答案:
文中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1)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采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

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2)详写原因: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

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所以,“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就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参考答案:
从文意的表层来看,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了。

从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具体描写来看,如父亲的“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体现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

可见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是含蓄的。

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与龃龉,所以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己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最后以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完成了转变。

四、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嘱.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
茶房好好照应我。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
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
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参考答案:
1.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

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

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2.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

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3.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父亲的形象。

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4.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

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

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答案:
第1问:此处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

“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

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

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爆发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

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第2、3问:【示例】有过。

在我出门时,妈妈总是问这带没带,那带没带,这时我会感觉很不耐烦。

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

妈妈的唠叨,正是她对我的关心,也是她对我的爱。

我今后一定要注意与妈妈交流的方式,听她的话,并且理解她,不让她伤心。

《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参考答案:
作用:第1、4、6、8、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2.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白杨树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楠木是贵族化的象征;两者所代表的人不同,白杨树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楠木代表“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三、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不矛盾。

“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

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其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

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参考答案:
第1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及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2问: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五、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参考答案:
泥土,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单调的颜色,它是那么地不起眼,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

它用养分哺育世间万物,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辛勤耕种,用粮食养育我们。

我赞美泥土,赞美它的博爱无私,赞美它的朴质坚强,赞美和它一样的辛勤劳动的农民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中国石拱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

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
出作者列举的几座拱桥的个性特点。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
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
唐朝张的赞语“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等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
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
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
与河面平行。

参考答案:
1.“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

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五、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略,见课本)
1.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2.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2. 材料(二)是散文,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

《苏州园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参考答案: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二、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
...,不是美术画
(“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

..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参考答案:
1.“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

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3.“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
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四、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

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

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
【示例】宝鸡河滨公园建成于1986年,位于经二路西段,因著名的炎帝祠坐落在这里,故又名炎帝园。

河滨公园的一切都顺其自然,追求自然美。

园中有石子路和红砖路。

由石子铺砌而成的道路中间有许多圆形瓷砖,许多瓷砖碎片在大瓷砖中拼成多种图形,一幅图一个模样,绝不雷同。

红色砖块铺砌而成的道路旁边则很随意地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石块。

红色的砖块,灰白的石头,再添上青翠的小草,使人工与自然浑然一体。

几乎每一个公园都有湖泊,一般其他建筑都要以它为中心建造。

河滨公园的湖可不是这样的。

河滨公园呈蛇行状,犹如一条挥舞着的白练,美丽柔和。

湖中有许多水泥砌成的圆盘,大小不一,一个接着一个,略微高出湖面,构成一条“荷叶路”,可供行人通过。

湖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待到盛夏,便可欣赏“清水出芙蓉”“鱼戏莲叶间”的景观。

五、从下面两项活动中任选其一,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1.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

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2.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

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

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此之谓大丈夫”一段。

参考答案:
第1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第2问: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参考答案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我选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

理由: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个观点也被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参考答案:
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3.何苦.而不平
4.帝感其诚.
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参考答案:
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
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4.诚心真正,确实
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参考答案:
【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
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
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说完,又埋头铲土去了。

智叟斜眼将愚公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满身泥土,汗水湿透衣背,衣服被石块磨得破烂不堪,不由得冷笑道:“真是不自量力,大山如此之高,凭你一个老头,行吗?还不如在家安享晚年。


愚公听到智叟这般说,便停下手中的工作,叹了口气,正色道:“你真是顽固不化,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连续不断,是无穷无尽的,而山则不会增加一丝一毫,哪有铲不平的道理呢?”
一番话说得智叟哑口无言,只得狼狈地离开了……
六、《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九方皋相马”等。

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参考答案:
【示例】《歧路亡羊》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领着他一家人,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寻这只羊。

杨子说:“唉!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他们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跑丢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跑丢呢?”邻居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跑到哪儿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寓意:“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告诫人们做事不《周亚夫军细柳》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

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第1问复述故事:在匈奴大举入侵的背景下,汉文帝亲自到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

在霸上和棘门,文帝可以纵马奔驰,军营将士也极为恭敬。

而在细柳营,文帝则被要求处处遵循军令:无将军之令不开营门;军中不能驱驰,只能徐行;劳军也要严格遵守军礼。

文帝出营门,称赞了周亚夫。

第2问: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细柳营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

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②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在细柳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

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③面对天子,周亚夫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

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霸上及棘门军提供了反面例子作为对比,而在“匈奴大入边”的背景下,文帝需要的正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周亚夫这样治军有方的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