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家庭与社区教育的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家庭与社区教育的差异性
第一,中国家庭对孩子缺乏独立性教育
中国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手心里万般呵护长大的。
父母在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除了全心全意读书考上好学校之外,与学习无关的孩子都可以不做。
所以中国的孩子普遍自理能力太差,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太差。
在中国,上了大学却因生活无法自理还得请家长来校陪读的人不在少数。
当代社会竞争如此之激烈,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在西方,即使是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大溺爱孩子。
孩子大了迟早要离开父母,独闯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就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领。
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
西方的孩子靠自己的劳动挣零花钱,而且很少有孩子会让父母供养至大学毕业,到了18岁还依赖父母,那是会遭人耻笑的。
第二,中国家庭对孩子在社交上过度保护
在中国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限制孩子的交际,一旦孩子和其他同学遇到什么不愉快,多半都是祖护自己的孩子指责别人的不是。
这样的孩子今后遇到问题,只会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受不得半点挫折和委屈,试问:人生路漫漫,挫折痛苦难免,离开了父母,一旦让他们独立面对生活,他们又该何去何从?与
之相反,在西方,父母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集体活动,比如参加故事会、联欢活动等。
父母会鼓励孩子主动与小伙伴交往。
孩子有自己的交往范围,相互之间的社会生活是孩子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以西方父母多鼓励孩子与小伙伴接触,“让孩子教育孩子”,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取社会生活的经验,学会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同时,父母会积极引导孩子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伙伴一起玩,以积累更丰富的交往经验,从而提高其自制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交往水平。
第三,中国家庭在经济上对孩子任意放纵
由于我们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极端宠爱甚至是溺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绝不能少甚至要更好更多,殊不知这是在助长孩子的攀比奢侈之风。
想要好的物质生活无可厚非,但躺在父母的怀里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劳而获,那是不光彩的,想要好的物质生活,那就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是西方家长给我们上的另一课。
西方的孩子想有自己的零花钱,就得自己打工挣钱。
一般孩子都会在外面送报纸、帮人看孩子、除草、遛狗、当小工、看守房子等,自己挣零花钱。
而中国孩子开口就是向家长要钱,动不动就是“你给不给?”家长不给就像犯了罪一样难堪。
西方孩子是不能随便向父母提要求的。
父母给孩子多少钱是有计划、有要求的,需要孩子说清用途,结果也要一一汇报。
中国人的观点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而西方却一直提倡“再富不能富孩子”。
“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他们都有着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财富都给予了社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
他
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赢得一切,而不是成为“寄生虫。
”要靠老子当啃老族是没有出息的,是可耻的。
父母真正能给与孩子的是什么财富?那就是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去奋斗,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第四,尊重孩子是中国家庭最缺的
中国的孩子普遍没有自主权,大部分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走父母划定的路线:上学,学特长,考学,毕业,工作,一步都不能越界。
即使长大了也有很多父母要孩子顺着自己的意义,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意见。
父母的这种行为主观上是为孩子多想一些,多做一点,是想帮助孩子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一些,把事情办得更漂亮一些,但从客观上来说,无疑替代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过程,剥夺了孩子经受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产生了极大的依懒心理,把孩子在生活中把握人生,把握环境,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能力忽视了,对孩子以后参与社会竞争,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西方人的观点就是让孩子自由发展,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已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