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京东第一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滦州:京东第一州
河北省滦州市
▼
滦州,河北省县级市,由唐山市代管,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滦州在河北省的位置
滦州之名最早出现在契丹天赞二年(923年)所置的滦州永安军。
会同十年(947年),始置滦州。
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滦县。
2018年,撤销滦县,设立滦州市。
滦州之名是来自于自北向南流经县境的滦河。
—01—
滦州古城在滦州东部的滦河西岸,有一座十米高的雕像。
雕像是
一位怀抱孩子的母亲,此人就是辽代的太后萧绰。
萧太后摄政的27年,是辽代最为鼎盛的时期,滦河流域也得到了大发展。
顺着萧太后的目光看去,就是那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滦州古城。
不过,这座古城是近年来复建的,并不是古建筑。
走进这座复建的滦州古城,还是能从这些仿古建筑中感受到当年多位帝王驾临时的“京东第一州”的辉煌,也能通过皮影、剪纸、评剧等艺术瑰宝感受到当地传承的历史文化。
如果说蜿蜒而过的滦河是滦州古城的魂,那城南的研山就是滦州古城的骨。
研山虽不高,但气势像是下山的猛虎,因此就有了位居古滦州八景之首的“研山虎踞”。
当年,建造滦州古城时,在研山顶建了一座文峰塔,在文峰塔的西侧,还有一座碧霞元君祠。
千百年来,文峰塔不仅成为了滦州的象征,也是冀东文化的象征。
清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帝登上研山,到碧霞元君祠中替母还愿,使得这两座建筑更加声名远播。
遗憾的是,碧霞元君祠在战乱中被毁,文峰塔则毁于唐山大地震。
但在本世纪,文峰塔又得以重建,可以与滦州古城一起,将造访的人们带回千年前的滦州。
—02—
榛子古镇自古以来,唐山一带就是北京以东的战略要地,也是北京通往东北的必经之地。
繁忙的交通带动了这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开、稻、倴、榛”京东四大名镇,即开平镇、稻地镇、倴城镇、榛子镇。
其中的榛子镇就位于滦州西部。
榛子镇因境内有一条长满榛树的榛子岭而得名,历史上曾是滦西县的中心,后来滦西县并入滦县,榛子镇也就成为了滦县西部的中心。
在榛子镇东头的龙湾河上,有一座石桥。
据记载,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为了打通前往东北的道路,就在太和五年(231年)建了这座桥,称作临水桥。
临水桥建成之后,就一直是往来东北的要道。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对临水桥进行了重修,并以龙湾河当时的名字承流河命名为承流桥。
清嘉庆八年(1803年),对承流桥再次重修,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
在当地人口中,这座桥下水流响声可传数里,因此就称其为响水桥。
关于响水桥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当年清乾隆帝去盛京祭祖,路过榛子镇,看到一座烂石山,即兴说道:烂石山、山上石、稀烂棒硬。
然后要随行的刘墉对出下一句。
刘墉一时答不上来,等走到承流桥时,听到了桥下河水的响声,说道:响水桥、桥下水、翻滚冰凉。
响水桥的名字也就传了开来。
—03—
滦河大铁桥清光绪七年(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建标准轨运货铁路——唐胥铁路建成。
几年后,这条铁路延伸至芦台。
之后,清政府又计划再次延伸这条铁路,使其能连接天津大沽和山海关。
光绪十八年(1892年),铁路修建到了滦河边,需要架设一座桥梁。
当时,参与滦河大桥设计的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在综合分析了地质条件和原材料情况,克服诸多困难,终于完成了大桥的设计工作。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18座巨型桥墩的支撑下,一座600多米长的铁路桥横跨在滦河之上。
这座滦河大铁桥不仅是这条铁路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桥,在中国铁路史上也有
特别的意义。
1935年,在滦河大铁桥的上游建了一座新桥,这座桥也一度停用。
后来,滦河大铁桥改作公路桥。
1974年,下游的公路桥建成,大铁桥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滦河大铁桥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标志,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