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
故选C。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
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
(3)翻译句子。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
(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
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被鹤氅(披着鹤氅)/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远,远眺。
吞,望见。
具,详细的。
状,描述。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甲】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等句子,看出,范仲淹借赞扬先辈在表明自己的胸怀和抱负,忧国忧民的抱负。
【乙】结合“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可知本文详细描写了小竹楼里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情趣,从“亦谪居之胜概也”看出作者在谪居中有一种自在闲适的心态,表现了王禹偶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故答案为:⑴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⑵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
⑶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⑷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
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
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
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
②下:即为胯下。
③蒲伏:同“匍”。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 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 三秦、河南,古地名。
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 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 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1)C
(2)C
(3)A
(4)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②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分析】⑴C:“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表述错误,古时的“河南”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跟现在不同。
故选C。
⑵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翻译为“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据此断句为: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故选C。
⑶A:文中“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意思是:“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
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
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并不是嫌饭不好。
故选A。
⑷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句中“市”指的是集市上,“以为”意思是“认为”。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句中“数”意思是“多次”,“语”意思是“谈话”,“奇”意思是“认为……是奇才”。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⑴C;⑵C;⑶A;
⑷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②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首先明白语句大意。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
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
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
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
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
”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
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也没有什么军功。
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
等到拜将时,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
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
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
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
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
(《叔向贺贫》)
【乙】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
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戎狄怀之怀:归服
B. 假贷居贿居:储积
C. 以亡于楚亡:死亡
D. 有馈鱼于郑相者馈: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
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
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
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
卻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②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1)C
(2)D
(3)A
(4)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②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分析】⑴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项有误,亡:逃亡。
⑵断句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故选D。
⑶A项有误,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
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
有叔向富有而担忧。
⑷①若:如果。
建:建立。
患:忧愁,忧虑。
句意是: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②受:接受。
禄:俸禄。
无以:没有办法。
句意是: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②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
【甲】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
【乙文】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接受•有人问:“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