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直径转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道直径转换,很实用(建议收藏)
关于DN与De的区别:
1、DN是指管道的公称直径,注意:这既不是外径也不是内径;应该与管道工程发展初期与英制单位有关;通常用来描述
镀锌钢管,它与英制单位的对应关系如下:
4分管:4/8英寸:DN15;
6分管:6/8英寸:DN20;
1寸管:1英寸:DN25;
寸二管:1又1/4英寸:DN32;
寸半管:1又1/2英寸:DN40;
两寸管:2英寸:DN50;
三寸管:3英寸:DN80(很多地方也标为DN75);
四寸管:4英寸:DN100;
De主要是指管道外径,一般采用De标注的,均需要标注成外径X壁厚的形式;
主要用于描述:无缝钢管、PVC等塑料管道、和其他需要明确壁厚的管材。

拿镀锌焊接钢管为例,用DN、De两种标注方法如下:
DN20 De25X2.5mm DN25 De32X3mm DN32 De40X4mm DN40 De50X4mm u等等。

我们习惯于使用DN来标注焊接钢管,
在不涉及到壁厚的情况下很少使用De来标注管道;但是标注塑料管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还是跟行业习惯有关,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简略称呼的20、25、32等管道均是指
De,而不是指DN,这里相差一个规格呢。

不搞清楚很容易在采购、施工过程中造成损失。

两种管道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外乎:丝扣连接及法兰连接。

其他连接方式就用得很少了。

镀锌钢管、PPR管均能采用以上两种连接,只是小于50的管道用丝扣较方便,大于50的用法兰比较可靠。

注意:如果是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管道相连,要考虑是否会产生原电池反应,否则会加速活跃金属材料管道的腐蚀速度,最好要用法兰连接,并用橡胶垫片类的绝缘材质将两种金属分隔开,包括螺栓都要用垫片分隔,避免接触。

De、DN、d、ф的各自表示范围!
De-- PPR、PE管、聚丙烯管外径
DN-- 聚乙烯(PVC)管、铸铁管、钢塑复合管、镀锌钢管公称直径
d -- 混凝土管公称直径
ф-- 无缝钢管公称直径,其规格为,如ф100:108 X 4 >n
DN15-ф22mm,DN20-ф27mm ,DN25-ф34mm,DN32-ф42mm '
DN40-ф48mm,DN50-ф60mm ,DN65-ф76(73)mm,DN80-ф89mm
DN100-ф114mm,DN125-ф140mm ,DN150-ф168mm,DN200-ф219mm DN250-ф273mm,DN300-ф324mm ,DN350-ф360mm,DN400-ф406mm
DN450-ф457mm,DN500-ф508mm ,DN600-ф610mm,
DN15-ф18mm,DN20-ф25mm ,DN25-ф32mm,DN32-ф38mm
DN40-ф45mm,DN50-ф57mm ,DN65-ф73mm,DN80-ф89mm
DN100-ф108mm,DN125-ф133mm ,DN150-ф159mm,DN200-ф219mm DN250-ф273mm,DN300-ф325mm ,DN350-ф377mm,DN400-ф426mm DN450-ф480mm,DN500-ф530mm ,DN600-ф630mm
标准图集O1SJ914楼板下沉式的同层排水
⒈卫生间层高按2.8m设计,楼板厚度在100㎜以下时,净高可在2.4m 以上。

如果用局部降板形式,沟槽规格可由设计人员决定,我市千禧苑小区选用的规格是B×H=500㎜×400㎜。

⒉各种管道包括冷、热、排水管道,电缆线管道作综合设计。

水平管道暗装布置在结构楼板的下沉空间内,竖向管道布置在管道井内。

⒊下沉式卫生间不考虑吊顶空间。

⒋下沉楼板用现浇砼,并设防水层,回填层采用水泥焦渣等轻质材料填实,也可用黄砂填充。

⒌地面防水、地漏设置(采用多通道地漏)、排气竖井等应严格按该图集建筑结构详图设计、施工。

楼板下沉式同层排水在日本也有应用。

日本采用了一种叫作“集水器”的装配件,采用支架架空,纤维板铺盖,中空部分有的采用陶粒填充。

其优点是技术标准高,水力条件好,易清通。

缺点是价格高,地面防水要求高,尚未有规范化。

我们国家目前采用楼板下沉式同层排水以广州、深圳为多。

前几年我市千禧苑小区曾作了沟槽式下沉的同层排水尝试,是江阴规划设计院设计。

由深圳某设计院做的初步设计、江阴建筑设计院做的施工设计,05年上半年完成的江阴金色家园,也采用了同层排水,其南楼北侧卫生间的建筑结构采用了“楼板反梁结构”,其排水立管应用了一个称“同层排水接入器”的管配件,它把存水深度的50㎜与水封深度的50㎜隐蔽在下沉楼板的100㎜厚度中,把楼板厚度作为空间充分利用了起来,使降板深度可以从30㎝缩减到20㎝,为01SJ914设定的净高增加了10㎝。

同层排水是卫生间排水系统中的一个新颖技术,排水管道在本层内敷设,采用了一个共用的水封管配件代替诸多的P弯、S弯,一旦发生堵塞,本层内就能清理、疏通。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个性化的摆布卫生间洁具的位置。

本文对同层排水以问答式作一粗略的介绍,不当之处还望各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什么叫“同层排水”?它有什么优点?
答:同层排水是指卫生间内卫生器具排水管不穿越楼板,排水横管在本层套内与排水总管连接,一旦发生需要清理疏通的情况,本层套内就能解决问题的一种排水方式。

其优点是:①房屋产权明晰;②卫生器具的布置不受限制;③排水噪音小;
④渗漏水机率小;⑤不需要P弯或S弯。

房屋产权明晰是:卫生间排水管路系统布置在本层套住户家中,管道检修可在本户内进行,不干扰下层住户。

卫生器具的布置不受限制:因为楼板上没有卫生器具的排水预留孔,用户可自由布置卫生器具的位置,满足卫生洁具个性化的要求,开发商可提供卫生间多样化的布置格局,提高了房屋的品位。

排水管布置在楼板上,被回填垫层覆盖后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从而排水噪音大大减小。

卫生间楼板不被卫生器具管道穿越,减小了渗漏水的机率,也能有效地防止病菌的传播。

由一只共用的“多通道地漏”或“接入器”,取代了传统下排水方式中各个卫生器具设置的P弯或S弯。

由P弯与S弯产生而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同层排水方式全部解决了。

二、同层排水技术有几种形式?试作简要介绍。

答:同层排水技术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三种做法):一种是采用卫生间楼板(或局部楼板)下沉方式;第二种是采用墙排水(以管道隐蔽安装系统为主要特征)方式;第三种是采用垫高卫生间地面的垫层式。

⒈卫生间楼板下沉的排水方式参照《住宅卫生间》01SJ914。

具体做法是卫生间的结构楼板下沉(局部)30cm,作为管道敷设空间。

下沉楼板采用现浇砼并做好防水层,按设计标高和坡度沿下沉楼板面敷设给、排水管道,并用水泥焦渣等轻质材料填实作为垫层,垫层上用水泥砂浆找平后再做防水层和面层。

01SJ914图集指出,采用这种方式时,应该使用一种叫“多通道地漏”的管配件。

⒉墙排水方式是指卫生间洁具后方砌一堵假墙,形成0.2M左右宽布置管道的专用空间,排水支管不穿越楼板在假墙内敷设、安装,在同一楼层内与主管相连接。

墙排水方式要求卫生洁具选用悬挂式洗脸盆、后排水式坐便器。

该方式达到了卫生、美观、整洁的要求。

其不足之处是:卫生器具的选择余地比较小,地漏难以设置,造价高,管道维修比较困难。

墙排水方式实际上就是瑞士的“吉博力”系统技术,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得知,该方式还是我国建设部的推广技术(?)。

但本小组认为,这种墙排水方式回避了地漏的设置,正是GB50015-2003规范条文所指的关键问题,这种墙排水方式起码还不符合我国国情。

⒊垫高卫生间地面的垫层法,这种方式采用的不多,原因是容易产生“内水外溢”。

在老房改造中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采用。

这里就不多加叙述了。

三、同层排水的适用范围有那些?
答:《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6.1.6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在本层套内。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4.3.8条规定: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版)2.2.3条规定:贯彻竖向管道集中,横向管道不穿越楼板的原则。

以上条文都表达了同一个概念,住宅卫生间排水设计要采用同层排水。

同层排水作为一种新颖的排水安装方式,它可以适用在任何场合下的卫生间,以代替传统的下排水方式。

所谓适用在任何场合下,是指不论是多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或者别墅房。

特别是下层住户或下层房间是卧室、客厅、厨房间,上层布置卫生间的场合,都应该采用同层排水方式。

本小组成员监理过的杨岸小区别墅房以及黄山别墅房,这些别墅房的厨房与客厅的上层竟布置了卫生间,在图纸会审时曾向业主与设计人员提出,均未得到采纳。

虽然对排水管作了防结露处理,进行了“吊顶”,但其隐患还是存在的。

设想一下,这些下排水横管上的P弯与S弯一旦要发生清理与疏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别墅房出现的这种情况,实在是美中不足之处。

同层排水技术在欧洲是建筑排水系统中比较典型、普遍的管道布置方式,在我国的建筑技术中还有待大力开发。

四、同层排水与传统的下排水方式有什么区别?
答:最根本的区别是:同层排水不需要P弯与S弯水封存水弯,而传统的下排水方式每个卫生器具必须附加一个P弯或S弯存水水封。

P弯与S存水弯是最容易发生堵塞的地方,这是传统下排水方式的最大弊端。

用习惯思维来看待同层排水,这是人们对同层排水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个区别是同层排水的排水横管在本层套内敷设,而传统的下排水的排水横管包括P弯与S弯是穿过楼板在下层敷设,占用了下层套内空间。

随之而来的第三个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